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0

[史地人物] 悼梅葆玖先生 | 陈念萱:见过梅家人,你会懂什么是教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6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悼梅葆玖先生 | 陈念萱:见过梅家人,你会懂什么是教养 

 2016-04-25 陈念萱 大家


摘要ID:ipress  

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40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受好友委托采访王全安与卢燕合作的“团圆”,剧中一场即兴却深见功底的昆曲,才让我注意到这位资深影星的家世。那天,既不愿谈私事又不说作品的王全安导演,魅力完全被卢燕夺走,丝毫不费一分力气。采访现场,她只消慢悠悠地走出来,便已令满堂聒噪中的全场,鸦雀无声,自然而然地行注目礼般等待她入座。人世间,竟有如此银发老妪雍容华贵得叫人停止呼吸,她的存在,美得让人飙泪。


事实上,她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美人胚子,却美得让人动容。



▲卢燕女士和梅葆玖先生


有一种人,只有在现场亲眼目睹,你才是真正看到了。毫无预警,她走到了我旁边,欠身为礼,柔声体贴地落座,仿若微风吹拂,我竟似醉了般,痴傻地无以回应。我紧张得结巴,一直想让她说话,延长那美好舒服的旋律转动,完全忘了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导演。后来,导演终于说了一句诚恳的话:“为了跟卢燕合作,不惜量身打造。”换作是我当导演,遇上这么神奇的人物,只要能一起做什么,什么都好,谁在乎呢!


顿时,我才明白,什么是闺秀风华,什么是教养,什么是家风。而卢燕,非亲非故,却因两家人的母亲是闺蜜,自幼在梅兰芳先生的视线里养成,孕育了十多年,举手投足,都是梅派的门风。这是我适巧又遇到梅葆玖先生后,才恍然,上世纪的艺术世家,是如此这般规范出来的。



▲梅家长大的卢燕女士与本文作者在台北合影


卢燕在写青梅竹马梅葆玖时,提到自己18岁与当时十岁的梅葆玖一起首度登台,梅兰芳在台下当观众。事后,卢燕一回家便去找梅先生请教,难免兴奋之情,未料梅先生说:“你做得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没到家。”从来不打骂门生弟子,更不会呵斥家人,这大概是梅先生口中最严厉的管教了。“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出版“梅派家风”是幸运的巧遇。偶然在华品文创办公室见到简体版,印刷与纸张显草率,但内容醒目,闻知是梅兰芳先生世代知交铁粉,自己写了自己集资出版,忽觉一恸,便毅然要了繁体版版权。


于是,我们有幸受邀,在北京西城区大翔凤胡同24号梅兰芳故居,品尝了梅葆玖先生亲自招待的梅府家宴,一席自称“没有特色”的家常菜,都是梅兰芳先生一年接待成千上万访客的季节性菜肴,以及自己每天上戏前润喉与夜宵时养生的点心。菜色与食材不出奇,只有入嘴后,才会在舌尖上惊叹那层次分明的讲究。几口菜之间,已然明白,门风,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翌年再访梅先生录制访谈,同样属狗而长我整两轮的梅葆玖先生,年逾“从心所欲”之年,仍自己单独驾车赴约,从不要任何人陪伴。热爱机械,喜欢开飞机,更爱驾车的梅先生表示:“父亲常说,越老越要动,否则一老便瘫了,永远也起不来了。”虽体力不济,仍热情往返两岸三地演出,即便是唱个开场十分钟,或压轴几分钟,已疲累至极。但只要有机会提携下一代,在所不辞。“能动则动,再不动,也动不了了。”身边人疼惜他体力越来越弱,他却轻松自如以对。


许多人说,梅葆玖“不务正业”而辍学多年,并未得梅先生真传,中晚年不得已才重操旧业。而我几次在台北、香港与北京的梅老师领衔演出中,看见年岁已高的梅老师,只要一出现,便技压全场,无论前后主演的角色是谁,一张嘴,高下立判。


根据我自己外行而直接的听力,梅老师的声音婉转细致,身段柔媚,同样学梅派唱《贵妃醉酒》的同门,简直不能同台,尤其是同场竞技。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浸淫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梅老师提及父亲管教门生时,一再强调父亲从未打骂孩子:“父亲认为吓坏了孩子,更听不懂。”如果犯错,梅先生会在事后仔细重复解说并示范,如此一来,便能印象深刻而真正地记住了。而梅先生总让儿女多方汲取各种养分,从昆曲到歌剧,都是梅先生给自己给家人的日常功课,增广见闻,是让自己站上舞台时,更自由的力道。


梅派家风”的作者吴迎先生表示:“没有特色,而只在生活里守着门风规范,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吴先生说:“梅派的演出经髓,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那是梅先生融入生活的品质,而将之端上舞台的人生经验。”如同梅先生自己说的:“我们不是没有风格,如果把风格都演‘平’了,那是‘水’了,也不是梅派了。”梅葆玖则认为:“父亲是用心来唱,用心来演,观众被征服了,自然便形成了他的表演风格。


我想起初见梅老师的梅府家宴上,手拿相机,却毫无用武之地,向来喜欢给食物拍照,却在这难得一见的宴席上无从下手。每一道菜的惊喜,不在视觉上,却在味觉里,而味觉,是无法拍照的。



▲本文作者与梅葆玖先生在北京


这就像几次跟梅老师相处时,实在看不出他有何特别之处,也许比常人更自在儒雅,也许比常人要体贴多礼,却再无让人惊奇的特质。唯有在他登台的那几分钟里,才愕然发现,啊!他唱得真是好啊!那当下,怎么也无法相信,如此宛转柔丽的声音,竟来自七旬的老“男人”哪!又想起,乍见卢燕时,那种美得叫人想哭的感觉,梅老师的声音,说话时很平常,一旦站上舞台,就美得让人想哭。


他走了,82岁。上一代人的美,从骨髓里氾滥出来的美,也要跟着走了。


【注】本文原标题为《绝不打骂孩子的梅派家风》



作者:陈念萱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3:26 AM , Processed in 0.0840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