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1

[史地人物] 【图话】第579期:欧美国家如何给毒地“治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3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23 01:50 PM 编辑

腾讯网   2016-04-22
欧美国家如何给毒地“治病”

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地污染事件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工业化更早的欧美国家,也屡屡受到城市“毒地”的困扰。它们在付出沉痛的代价后,逐渐寻找到了一条有效治理和环保发展的道路。


1.jpg
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地污染事件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工业化更早的欧美国家,也屡屡受到城市“毒地”的困扰。它们在付出沉痛的代价后,逐渐寻找到了一条有效治理和环保发展的道路。图为1993年,德国施万海姆,身着防护服的人员在被化学物污染的赫斯特工厂土地上工作。视觉中国




2.jpg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旧工业区逐渐被新建街区包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些工业设施对土地的污染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它们被迁出城市后,留下了大量废弃的旧址,成为了附近居住区的安全隐患。这些被污染的有毒土地因常常呈现出棕色,因此又被叫做“棕地”。图为美国爱河附近,建在污染土地上的社区。视觉中国




3.jpg
爱河是美国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的一条人工运河。在投资人撤资后被废弃,胡克电化学公司将其用来堆放化工废弃物。约两万吨的有毒废料被封存入铁桶放进爱河,随后又用泥土填平。




4.jpg
20世纪50年代,这块约6.5万平方米的土地被转手给当地教委后,第99街小学在此兴建,后又改造为低收入家庭住宅区。然而,当地居民时常发现有异味。1976年,事件被曝光后,政府环保部门介入调查并发现了几十种化学物,其中包括致癌物。图为1978年,当地一户人家不堪污染搬走后留下的废墟。




5.jpg
当地一位年轻的母亲洛伊丝·吉布斯组织起爱河业主联合会,要求政府对搬迁给予合理赔偿,还一度将国家环保局派来的官员扣为人质。时任总统卡特先是承诺由政府买下当地居民的住房,后来又宣布为居民异地购房提供低利率的优惠。图左为洛伊丝带领居民游行示威,图右为一名儿童将自己套在纸盒子里抗议,盒子上写着“别碰我,我被爱河感染了”。




6.jpg
1980年,政府宣布将爱河附近居民全部搬离,当地的绝大多数建筑物都被推土机完全拆除,而污染清除工作也同时展开。21年之后的2004年,在总计投入4亿多美元后,工作总算完成。图为一户居民在得知搬迁通知后坐在自家院子里。视觉中国




7.jpg
在爱河事件的刺激下,美国国会于1980年11月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又称“超级基金法案”),意在清洁全国范围内的棕地,并明确由被污染土地的原使用者承担大部分清洁费用,这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也让企业界意识到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污染者付费”也成为别国效仿的原则。图为1980年,推土机在爱河附近的污染社区工作。视觉中国




8.jpg
在联邦立法的影响下,美国很多州也相继颁布了自主清除污染的相关法律条文,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治理棕地的法律体系。加上基金贷款等刺激推动,和志愿者的参与,美国棕地治理在2000年前后取得一定成效。图为2004年,爱河附近社区景象。




9.jpg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棕地治理项目,是匹兹堡市的“九英里河谷”。该河谷曾是杜肯矿渣公司的矿渣倾倒场,堆放在此地的矿渣来自九英里河上游和下游的钢铁厂。直到1972年,该公司才停止向河谷倾倒矿渣。此时,河谷两旁是高山一样的矿渣堆,之间流淌着的是那条被严重污染的九英里河。




10.jpg
1996年4月,九英里开发总规划方案出台,上游的一大片平原被改造成湿地,对河流进行生物过滤,同时开发配套社区。政府、环保企业、开发商、志愿者等都共同在棕地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治理后的九英里河谷湿地。




11.jpg
21世纪初,引入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棕地开发的新生长点。美国国会授权从2004年起,每一个财政年度拨款500万美元,用于“阳光地块”的利用,即利用太阳能开发棕地。据美国环保局称,目前已有超过20个在建或已建的相关项目。图为中国新奥太阳能公司则与美国可再生能源公司合作建设的4.3兆瓦垃圾填埋场薄膜光伏发电站。




12.jpg
此外,土地污染数据的公开透明也是公众监督棕地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家地理》等网站中,美国的有毒废弃物堆场的可视化数据,被清楚呈现。自1982年以来,在统计到的超过47000的污染场地中,美国环保局将超过1700个列入国家优先级列表。在图中所示的污染场地数据中,黄色为已被研究、建议清理;红色为清理尚未完成;紫色为清理了必要的设施,可能还要无限期继续清理工作;灰色为已经清理完成,从名单中删除。




13.jpg
在欧洲,也曾有大量土地污染现象,其中很多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其中,德国鲁尔区堪称典范。这一历史悠久的工业区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战术。对污染不太严重,治理相对容易的土地,经彻底清除后,改变土地用途。如在奥伯豪森工厂原址上,新建大型购物中心,还建有美食文化街、体育中心、游乐园等配套设施。




14.jpg
对污染不严重,但治理比较困难的土地,基本保持其原有设施与设备,用于工业遗产旅游。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没有拆除巨型炼钢结构,而是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介绍熔炼和鼓风炉技术的历史博物馆。毕竟,要拆掉这些巨大的钢铁结构,经济费用不容小觑。




15.jpg
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通过全面治理,改造为公共空间,向游客开放。埃姆舍运河系统被设计成水上公园,废弃的土地变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视觉中国




16.jpg
800多年来,德国汉堡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辉煌的历史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大片被重工业和航运业污染的毒地。然而,在古老的仓库城与易北河之间曾经的毒地上,崛起了一座海港新城,正成为这座古老港口城市的新名片。




17.jpg
此次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曝出的毒地事件,并不是国内首例,但相较于欧美丰富的治理经验,我国在为污染土地“消毒”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借鉴,并有针对性地保护环境和民众安全,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图为4月18日,俯拍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旁边的土地。东方IC

  图片编辑 : 西西
发表于 2016-4-23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污染者付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2:10 PM , Processed in 0.0343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