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1

[史地人物] 冯雪梅:瞧!那些“病”得不轻的作家编辑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2 04: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雪梅:瞧!那些“病”得不轻的作家编辑们 

 2016-04-21 冯雪梅 大家



摘要ID:ipress  

我能想像她的模样,低头坐在餐厅里盯着菜单看。在研究菜谱?才不!吃的东西吸引力没那么大,兴致盎然是因为找到了错别字。


王老大坚决不允许“不雅”字眼出现在文章里。“吃撑了”“叫花子”“呱呱叫”之类,都被踢了出去,死无葬身之地。顺路被他消灭的还有品牌,不管“LV”“爱仕达”还是“iPhone”,统统会被Delete。他还热爱【】号,需要修改的字句统统被搁进【】里,我时常不知道如何在电脑键盘上找到这个符号,可[]又显得太过单薄,结果不停为此纠结。

一度我很奇怪,为什么王老大喜欢用绿墨水笔改校样,后来突然发现,他色弱,不太分得清红绿。这个“发现”让我开心不己,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乐,总算报了惨遭编辑“虐待”的一箭之仇。

作为“资浅”编辑,我没王老大这么过分,可谁又没些小偏好呢?

长句子,顿开;长段落,拆散;重复的表达,删去;相同的形容词,替换掉……当一篇稿件出现在我面前之时,“编辑病”总是无可救药地爆发。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既是“个性”,数十个字连成一片不带任何标点又如何,几十个句子一逗(号)到底不让你喘口气又如何,黑压压几页不容分说霸气而来不分段又如何?扔了它!作为毫无权力的读者,在对这样的“风格”无计可施之时,我会以丢弃的方式表达愤怒。假如它们不幸落在我手里,嘿嘿,那就手起刀落任我“宰割”,一边心里窃窃得意:叫你写长句子,叫你不分段,叫你考验我的耐心!

病得不轻?或许吧。我就是偏爱短句子,短段落,偏爱均衡句式——一个长句子里,标点所在的位置,不能让文字的排列失衡。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给我讲过一件旧事。某一天,她的那位对文字极度偏爱的师兄,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只为让她看一个改过的译句——调整一下文字,将其间的逗号后移,整个句子就完美无暇了。在那个故事里,这个小小的细节只是铺垫,却被我深深地记住。这可是治病的“解药”呢。



不过,相比大作家们,这真不算什么。“作家病”一旦爆发,那真的就没救了。

伍尔夫曾经抱怨:“我现在写作的笔太软、太脆弱了”,“我用这样恶劣的笔尖,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呢?”尽管成名之作都是口授给别人完成的,歌德依然对“书写”的过程严格控制:“羽毛笔不能削得太短,也不能太长;羽毛必须除掉;墨迹未开的纸页必须在炉前烘干,而不能用沙来吸干;这一切都必须无声无息地进行,不能打扰他的专心致志。”还有吉卜林:“不能用铅笔来创作小说,只能用墨水,颜色愈黑愈好。

连写作时间和姿势都大有讲究。列夫·托尔斯泰选择早晨写作,福楼拜习惯于通宵达旦地伏案疾书,安徒生在幽静的森林里构思他的童话,剧作家柯汉则喜欢在列车上写作,特意长年包下特别列车上的客厅。对于海明威的站着写作,马克·吐温、史蒂文森一定很不屑,他俩更愿意卧在床上写;法国的剧作家罗斯特更绝,他情愿泡在浴缸里。没有三英寸宽、五英寸长的卡片,纳博科夫就无从下笔;济慈写诗时,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只有腐烂苹果的气息,才能激发蒲柏的灵感;萨克雷必须在家以外的地方,才写得出东西……

还有那些故作高深的与世隔绝者。写出成名作《麦田守望者》之后,塞林格就隐居山林,每天早上携带饭盒,从住所跋涉至只有桌椅板凳的小屋写作,反正90多英亩的私家林地足够折腾。他还动不动就销声匿迹,弄得一大群人跟在背后苦苦找寻,越“消失”越引人关注。


▲ 塞林格,1944


这些著名的“病患”,只能让我望尘莫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个亲切有趣,写随笔的女编辑安妮。


她在干嘛呢?安妮·法迪曼正在找自己的钢笔。一只用了多年的派克牌51号,五年级时小男友送的。她用它写诗,写早期作品的第一稿,对它珍爱备至,从不带它外出,可是,它却突然无影无踪了。为了它,安妮走遍卖二手钢笔的商店,拿着过去那支笔写过的字条,可怜巴巴地跟人家说“我要的就是这般粗细的笔迹”。

如果安妮把这些片段发到“朋友圈”里,我一定不停地点赞。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我们是同路人:都对某一支笔情有独钟,都是被书“砸死”的命,都热衷于在文字里逗乐。我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安妮的著作。不多,只有三本,带着淘气的神情和生活的意趣,身姿轻盈地站在书架上,冲我眨眼睛。

我能想像她的模样,低头坐在餐厅里盯着菜单看。在研究菜谱?才不!吃的东西吸引力没那么大,兴致盎然是因为找到了错别字——菜单上有拼写错误,她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挑了出来。


安妮·法迪曼,美国当代作家


该不会是“贵鱼”吧?我会心一笑。不是吗?大冬天裹着被子看书,发现某句话不对,碰巧又没笔,忍了大半个晚上,最终还是爬下床把书里的“坏句子”改过来;前一天路过冷饮店门口看见“冰牌酒”忍着没跟老板说,第二天一定要折回去;自己怎么糟蹋书都行,别人休想碰一碰……

或许我和安妮,还有那许多热爱文字和阅读的人,编辑或者作家,永远不会相识。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气味相投,心有灵犀。

其实,你喜欢一个人作品,当个读者就好,不必非要弄清楚作家的真实生活。它们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些个人癖好有时候真见不得人。当歇斯底里的伍尔夫,或者装神弄鬼的塞林格真出现在你面前,没准儿会吓你一大跳。既如此,不如“见字如晤”,悠然自得地穿行于文字里,就算有些偏执的爱好,那又如何?


作者:冯雪梅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发表于 2016-4-22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1:06 PM , Processed in 0.0706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