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5 02:56 PM 编辑
腾讯图片 2014-06-18 16:12
十年农民工影像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是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得利最少的群体和阶层。巨大的城乡经济剪刀差,迫使许多农民们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在全国各城市漂泊,承担城市基本建设中最繁重、最恶劣的体力劳动。他们的身后,是物乱神迷的现代化风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但他们建设完之后,却没有资格享用它们,它们只能站在路边看那些飞驶而过的汽车和遥看灯火通明的楼宇。他们制造了风景,但却不拥有风景……摄影:唐浩武 编辑:陈若冰
地处江南的无锡,是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经济高速增长区,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大批外来劳动力涌入。无锡摄影师唐浩武关注到这一现象,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他记录下自己所在城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过去十年,是我国城建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岗位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偏低等原因,城市居民早就退出了这个行业。因此,城建行业一线工人队伍的组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城建行业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是他们进入城市生存发展的第一空间。2001年,无锡。
他来自安徽,因为居住地闷热,就在大桥上露宿。他初中未毕业就与老乡外出打工,在新建小区为装修居民搬运沙石等,后来在2003年我又见到过他一次,再后来无锡市打击“搬霸”,再没见到他们。2002年,无锡。
2003年的夏季是无锡50年不遇的酷暑,民工们的铁皮工棚经过一天的爆烤之后,成了一座座大烤箱。入夜,民工们就在工地附近的一座大桥上露宿。但大桥在晚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发热体,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当时的景象,貌似很贴切。2003年,无锡。
由于多年城乡隔离造成的贫富程度、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等的差异,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由不适甚至冲突到磨合、适应。刚刚进城的民工,人们一眼就能从他的服饰打扮上分辨出他的民工身份。2002年,无锡。
他来自云南,坚称自己已经有18岁了,但在我看来他只有16岁。他的左手食指在工伤中截了一节,没有人对他进行补偿,他自己似乎对这事也很豁然。2003年,无锡。
梅雨季节,民工们晾晒的衣服被大雨浇透了,工地民工近在咫尺却无人理会。2003年,无锡。
工地旁边这样的板房被隔成6-7平米一间,供民工家庭居住,每月要付水电费150元。2009年,无锡。
由于工棚紧张,这群做防水工程的民工就两人合睡一张床。2003年,无锡。
工棚里东拉西扯的电线,蜗居着多位民工。2008年,无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