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6

[驰骋职场] 冯仑:“创业那些事”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8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2-19 06:33 AM 编辑

冯仑:借钱的本事 |创业那些事 

2016-01-29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

封面图片|硅谷创业区


“你想要现在还是要未来?如果你选择未来,那就把现在都扔了。通过创业赚钱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活法。在创业初期,除了美丽的梦想,你将一无所有,你会失去金钱,失去面子,失去时间,失去健康。创业很好,但它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如果你要选择一个特别的人生,那么就选择创业。”——冯仑


在《创业那些事》系列文章中,冯叔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历史和经验。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借钱的本事》



你没出去借钱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面子挺大,但当你创业资金不够,想借100万却只借到20万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究竟有几斤几两。一个企业家的身价高低看的往往不是由富豪榜上的排名,很多时候要看他落难时能借到多少钱。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就是在初期倍感煎熬的一部分。


天下创业者共同点都是没钱。没钱要变成有钱,这才是创业的动力。有钱的人早就趴在钱上睡觉了。但是,钱在别人口袋,怎么能跑到你的口袋呢?


我认为,谋人钱财其难度仅次于夺人贞操。


但是为什么就有几个人成功?凭什么人家愿意把钱给你保管,让你做事,最后挣了钱还留一部分利润给你?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没钱,连生活费都没有。那个时候经济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办公司里所有人一起凑也只借到三万块钱。我们拿着这笔钱去办了执照,最后还剩下几百块钱。我们几个人就坐在海南的马路牙子上,和今天的农民工一样。



《乔布斯》|老乔创业的时候也只能蹲车库


一想真是“钱路茫茫”,几万块只换来一张执照,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但再一想,不继续做下去,也已经欠了这么多钱了,继续做下去无非再继续欠。所以我们决定还是继续做。


但借钱本身就有两大挑战,一个是把腰弯下来,一个是诚实守信。


有一次,我向一个人借十万块钱,对方要一个人来做担保。于是我就想请人吃个饭,然后让他帮忙做这个担保。但当时我又没什么钱,于是就把人叫到家里来做饭吃。我当时借住在陕西老乡张维迎的家里,是一个15楼的小房间。结果那人喝了点酒就睡着了,直到后半夜才醒过来,我就带他到旁边的大钟寺酒店睡觉。开房时,我一摸口袋没有钱,就对他说,“不好意思,您先垫上,结账时候我再来。”


其实当时我的内心极其纠结,毕竟我以前在机关工作,在公家单位,怎样也是个庙里的小神,而借钱这件事,挑战的其实是人的自尊心。


人都希望自己站着,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人也需要弯腰下跪,甚至是趴下。人生还需要各种姿势,跪着蹲着也是一种姿势。心大是非就小,心小是非就大。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安慰自己,“就当自己蹲一会儿,咱们陕西人蹲习惯了,蹲着也挺好的。”见皇上见多了,下跪也会变成习惯。


第二天,我借钱付了房费,他答应了做担保,我借到了钱。



《老炮儿》|有多尴尬,你们自己感受一下


后来又要借钱,这次借得多,要500万。借钱人要我帮他做一件事情,他就把钱借给我,相当于用事换钱。我按照我们的约定把事情做了,然后就在这个人这里借到了500万,后来又借了1300万。借了这么多钱后,才买了我们最初的房子,卖了之后才赚到第一桶金。


为什么别人愿意把钱借给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你诚实。在赚钱之后,我们原来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做到了,而且别人遇到困难,我们也涌泉相报。


当然,借钱时也要注意一些沟通技巧,比如,我去找借钱人之前,都会先找朋友把要说的话来回演练几遍,看是否能表达清楚。特别要注意前三分钟的对话内容,因为它常常会直接决定这场对话的气氛。


很多创业者不愿意求人,苦于放不下身段来求人。那怎么叫“求”呢?其实那可以叫交流,交流求人和被求的经验。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再加本身诚实的素质,钱就来了。




下期预告:创业系列二

钱以外的那些本事



当初在海南,经常陪生意伙伴去K歌。当时有两种女孩,一种是小姐,一种是服务员。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我就问服务员,人家那个一晚上可以挣那么多钱,裤带松一松,胜做十日功。干一次能挣400块钱。你这端盘子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你们怎么不干那个?海南服务员说:“我们不是那种人”然后就转身生气地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2-19 06:33 AM 编辑

冯仑:“钱以外”的本事|创业那些事 

2016-02-05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

封面图片来自|viveytrabaja


在《创业那些事》系列文章中,冯叔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历史和经验。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钱以外”的本事》


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查看创业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借钱的本事》。



当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并线转弯的时候,想要同时保证速度和安全,是非常困难的。关键不在于汽油,而是司机的技巧。这个“技巧”就相当于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需要的“钱以外”的能力。除了之前说的放低自己的姿态、“挣钱要像孙子,花钱要像大爷”之外,“钱以外”的能力究竟是什么?我再讲两种。



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是潜伏的危机


 

 
价值观 
 

在你没什么钱的时候,钱是个数量上的概念;而当你有了一点钱、要挣更多钱的时候,钱的“多少”反而会被放到第二位,更多时候,钱是“是非”。所以在挣钱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


其实会纠结的无非就是三种情况:挣人钱的时候、给人钱的时候、拿人钱的时候。比如说,行贿是给钱,慈善也是给钱。那么哪些钱不给?哪些钱要给?如果说左边叫赃款,中间叫利润,右边叫善款,那么本来是“中性”的利润,一行贿,钱就进入了是非,变成了“赃款”。但是不给这个钱行不行呢?很多人认为不行。


以前在海南,经常陪生意伙伴去K歌。当时在KTV工作的有两种女孩,一种是小姐,一种是服务员。我问服务员,“人家一晚上能挣400块钱,裤带松一松,胜做十日功,你端盘子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你们怎么不干那个?”服务员说,“我们不是那种人!”然后就转身生气地走了。


我一直在琢磨服务员的这句话,“我们不是那种人。”哪种呢?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观念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们的想法不是那样的。”由于想法不同,所以就算天天看见那么多钱在眼前晃,人家也无动于衷。


有时候面临该不该给人钱的情况,我也会想起这句话,也在心里说,“我不是那种人。”我要做夜总会里的处女:给钱,我要;摸一下,也认了——但是我不是“那种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妥协也有原则,有些事情就是不干,这就是我的价值观,我对金钱、是非都有自己的看法。



《熔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所以,第一个“钱以外”的能力,就是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我们判断是非善恶的简单标准。之所以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之所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决定你的选择的,就是价值观。


我们在研究马云是如何成功的时候,不要看他成功的案例,而应该看他是如何做微观决策的,是如何判断细小的是非的。比如在集团上市的时候,有些人会自己拿下70%的股份,而马云只拿了5%,这就是他的价值观。


马云老是谈价值观,大家都感觉这个话题有点虚。但我要告诉大家,这是真的,这是保命的本事。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不小心真成了“那种人”,那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紧张,可能不知道哪天就“归零”了 。


我曾经去监狱里探视犯人。有一天,我发现监狱的墙上都记着分。我就问监狱管理员这是什么情况。他说,这里的人每天劳动都是有积分的,比如倒水,一天5分,一个礼拜5天就有25分。但是一旦有一个动作做错了,当天的积分就归零;一个星期劳动的最后一天,哪怕是最后一分钟,只要有动作做错了,这个礼拜的积分就归零;这个月最后一天一个动作错了,这个月归零;这一年最后一天倒水,烫到别人手了,这一年的积分归零。只有连续三年没有归零过、一点差错都没有的人,才能申请减刑。

 


《肖申克的救赎》|归零就是5分×365天=0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归零”的情况,只是我们没有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贪腐的官员被抓起来,相当于他这一辈子归零了。明确钱的“是非”,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该给,实际上就是要明白,要想把企业持久地经营下去,就要小心一点,一旦做错,我们就会“归零”。


在一个公司中,大事小事是相对的,但成败是绝对的,归零和不归零的差距很大。所以,一定要研究钱的“是非”,不要因为企业规模还小就忘了这件事。


 

 
正确判断未来 
  

当一个企业已经发展得不错的时候,实际上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时候“钱以外”的第二个能力,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未来。

 

我在公司已经做了25年董事长,没有做过一天经理。而且我发现我能做的工作并不多,但是很费神,我就做三件事情:


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当一个企业正常发展时,“看不见的地方”包括了风险、机会、很多在当时还不知道的未来变化的趋势。所以我经常说,我要和神、和先知做邻居。



谁都不知道未来什么样


第二,算那些算不清的账。那些眼前的账最简单也最现实,比如我们要给灾区捐献多少钱。但是还要算一笔背后的账,比如社会的情绪、公众的期待,都和捐多少钱有很大的关系。还有更复杂的账,比如我们要找一个合作伙伴,可能有五个人站在你的门口,他们都可以给你投资,其中有土钱、洋钱,有笨钱、聪明钱等等,你选谁?其实这种能力,就是在算不清的账里找到算清楚的方法。


第三,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比如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去救灾、去做公益,这些事情是经理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又耗精力又要出钱。所以,董事长就要做这些他们不做的事情。


不管是价值观,还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些都属于“钱以外”的能力,其实非常难掌握,并不是说花多少钱就能获得这个能力,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去主动学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期话题回复:你是如何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的?
@ 微山湖渔哥:
借钱是最困扰人的,往往拉不下脸去求人,反反复复在心理纠结几百个轮回。一旦屁股一热、心一狠、脚步一迈,就豁出去了。什么事?不就是求人吗?有什么过不去的?大不了碰一鼻子灰!
于是,当我开口,说出第一句创业的思路时,看着对方的脸庞稍微露出点微笑——不知是赞许还是蔑视?反正人也来了,事情也开头了,我就继续讲、继续答。最后,我一顿饭都没请,反倒被人请了一顿,最后的股份分配,她出钱占60%,我出力出资源占40%。

@ 羊驼先森:
90后大学,1000元启动资金创业,第一桶金来自于为品牌提供新媒体营销服务。

@ 雯帝:
最开始的时候,我看《血色浪漫》,想去卖煎饼,觉得挺靠谱;后来又尝试过盐酥鸡,但因为苏丹红事件办不了营业执照。到了09年的时候,我买了一辆二手车,后来在买汽车脚垫的时候,看着不错,就帮人家做线上商店。结果线上店的生意很快就超过了厂家,所以就干上汽车用品这个行当了。
后来我发现,创收最好的是汽车香水,所以这两年我们孤注一掷地用所有赚来的钱做了一个汽车香水品牌,夏天之前终于可以上市了。走了两年的弯路,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不,昨天才刚跑完银行贷款……

@ 某农业发展:
我毕业以后,在装修公司跑过业务,买过阿里的软件,干过个体,也卖过水果,还做过几年的包工头,现在在经营一家农业配套服务公司。
第一桶金这个问题不是很好界定,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预期不一样。对我来说,我的第一桶金算是在2010年做包工头的时候赚到的,当时赚了大概40万,最后也没有剩下多少钱,因为我是在做水果生意亏了很多钱以后,才去做的工程,所以赚了钱以后就去还款了。
我一直向着自己的梦想摸爬滚打,现在依然在路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期预告:创业系列三

创业过程中的心态调整



创业者过的就是这样与众不同的人生,所以,一个好的创业者会享受痛苦,而不是享受甜蜜。痛苦是男人的营养,最后成就一个男人的品质,比如坚定、执着、宽容、睿智、幽默、自信、大度等等,都是痛苦滋养出来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仑:创业就是找不舒服|创业那些事 

2016-02-19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在《创业那些事》系列文章中,冯叔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历史和经验。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创业就是找不舒服》


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查看创业系列的上一篇文章《“钱以外”的本事》。


在我50岁生日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礼物——在台湾骑自行车环岛。在骑行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在磕头环岛。我问朋友,她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朋友告诉我是因为她有宗教信仰。这种对信仰的追求给了她毅力。

 

宗教追求也好,理想也好,都是内在自我激励的动力。“士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才有坚韧不拔之力。”说的是要先有一个理想和志向,才会有一直实践下去的毅力。做生意也一样,能否坚持做下去,不在于生意的好坏,而在于追求的理想是否高远。

 

当年我们在海南做企业,同时在做的还有几十万家企业,但是坚持到现在的,只剩下几百家。100家民营企业里面,能够活五年以上的,只有7家;如果还要做成优秀的民营企业,那就只有2家;如果要做巨优秀的民营企业,那可能几十万家里面才会出1家。

 


阿里爸爸说,希望做一家102年的企业


所以创业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了。万一你在创业的过程中失败了,不要丢弃自己的梦想,爬起来继续做。王石去看褚时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高下,不是看他成功还是失败,而是看他失败以后的反弹力。”

 

做生意过程中碰到的麻烦、曲折,我相信总有办法解决。而理想和初衷就像黑暗隧道尽头的光明,一旦光明消失,你会感到恐惧,害怕向前;有了这个光明,你才能在隧道里坚持前进。

 

骑行的时候,我还遇到过两次台风。我们曾经做过实验,1级风力吹在身上是什么感觉,10级、12级又是什么感觉。最后发现,一旦风力达到10级以上,风这种最软的东西可以变得很硬,你会感觉迎面有一堵墙,一吹就把能把你推倒。我们看到过骑摩托的妇女整个儿地被风掀翻,车子砸到她身上。

 


《大圣归来》|主角都会绝地反击,而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人生有很多东西是风。比如别人的流言蜚语、潜在的威胁,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力量,会突然强大到足以让你死亡——别人挥拳,你尚且可以抽刀来应对这种有形的力量,但是像风一样的力量来了,你能怎么办?

 

舆论、道德、媒体,这些所谓“软性”的东西,要像风一样把你吹倒的时候,你是没办法急的,一旦跟所有人急,你就成了恐怖分子。你应该把自己变成这种风一样的存在,培养自己的软性力量,比如影响力、眼光,还有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创业过程中,甚至是创业成功后的每一天,都会有情绪变化,这些情绪通常是焦虑、多思、怀疑,和结果出现之后的喜悦或者痛苦。

 

大家可以看一本书,巴特写的《恋人絮语》,讲的是恋爱过程中人的情绪变化。“我——热恋中的我——又注定了得守株待兔,不能动弹,被钉在原处,充满期冀,又忐忑不安——像火车站某个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包裹。”做生意也是这样,等待是很痛苦的,有时候一个合同明明快成了,突然又不成了,这样就会让人焦虑。

 


《黑天鹅》|可以焦虑,但不要扭曲


王石有句话非常正确,“创业就是找不舒服,就是习惯不舒服,就是把不舒服当舒服。”所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创新就会有压力,从创业以来,我遇到的不公、产生的郁闷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我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好的方法,我非常清楚一点:最坏的结果就是失败。


社会没有理由为你准备好成功,等待你去享受,失败才是社会给你的正常回报。成功是一种标志,失败也是一种标志。比如项羽,失败了他也是英雄。理解了这些,压力到我这儿来的时候,就被卸掉了。如果不理解的话,就会睡不着觉,压力反而更大。



《中国合伙人》|不仅有外部压力,还有内部矛盾


我解压的方法比较简单。压力大时,我就一个人待在公司的书房里, 找一些犄角旮旯的怪书看,比如关于殡葬的书,弄清楚什么是殡,什么是葬。在殡葬产业里,“葬”指的是埋、烧,这是制造业,不赚钱;而“殡”是“葬”之前的事情,反而更赚钱。等我把这些犄角旮旯、没人注意的事研究清楚了,焦虑的情绪就过去了。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周边的人,影响事情的进展,要保持淡定。“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别人突然来跟你急,你不着急,这就是淡定。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痛苦可以滋养人,一个人的坚定、睿智、幽默、自信、大度,没有吃过苦是炼不成的。一天到晚很舒服的人,很容易小心眼。

 


《007:幽灵党》|经过大风大浪,看什么都是小儿科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遇到问题不爱生气?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我知道的烂事太多。我们创办公司的时候,连公司执照都是借钱办的。这样一路过来,所有丑恶、光荣,比能想象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现在这个状态,不是突然炼成的,吃苦吃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什么可以刺痛你了。就好比你已经看过100具尸首了,当你再看到第101具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这时候你就淡定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不就这么点事吗?这也许是无奈的解脱,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因为你还活着。

 

另外一个原因,我读人文科学类的书比较多,这些书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会去研究这些关系背后的逻辑。历史是管长度的,从过去到未来;哲学是管宽度的,世界的普遍性。如果能把这两件事情弄明白,就能看透所有的必然性,心就会变大,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庄子的状态,对很多问题报以释然。

 

创业的过程很苦,但不要拒绝受苦。我们可以把丧事当喜事办,把喜事当平常事办。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仑:活下来便好|创业那些事 

2016-02-26 冯仑风马牛

封面图片|电影《活着》


在《创业那些事》系列文章中,冯叔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历史和经验。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文章——《活下来便好》


2月19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在黑龙江举办,第一场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民企大思考1:活着”。大家都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只关注生命活着的本身,无暇顾及其他”,这是不是民营企业的现状呢?冯叔是这场论坛的唯一一个主讲嘉宾,用主持人的话说,“他的性格多样化,足以撑起这个论坛不同的侧面”。



 文|冯仑

 

 “活着”这个话题,在任何时候,切开一段来看,都会觉得有一些悲观;但是如果从时间维度串起来看,从过去看到现在,你就会非常乐观了。我从27年前开始做民营企业,到今天还活着,没有理由不乐观。

 

那么,我们为什么能活到现在?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带给我一些启发。我在这里说一个特别的故事。

 

我还在公家工作的时候,碰到一个民营企业家,那时候叫“个体户”,这算是我接触做生意这件事情的一个开始。

 

这个人在北京其实挺有名,是个大院子弟,也是那个时代的“老炮儿”。“wen革”时,他因为在打架的时候把别人打死了,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有一个特别悲惨的经历,就是饿。那时候他和狱友背靠着背,一起啃一个狱警从窗户里丢进来的馒头。出来以后,他找不到生计,就开始做个体户。



《肖申克的救赎》|出狱是一个开始


认识他的时候,我还在政府做事情,而他已经跑去深圳了。当时我有一个批文不会弄,想请他帮忙。我住在中央党校的一个筒子楼里,房间只有十二平米大,我睡地铺,所以地上还搁着一个床垫,他来了之后,就只能坐在门口。

 

因为住筒子楼里的人习惯一进门就急着把门关上,但他进来之后,把门留了一半,我就跨过去把门关上。聊天的时候,他频频去看那个门,我说“没事儿,没人在外面。”他说,“哎,习惯了,在监狱里待着的时候,老是要去看有没有狱警过来。”

 

他还讽刺我说,“其实差不多,你不过是‘大号’里的人。”他的意思是,他曾经在监狱里是蹲“小号”,而我在机关里是蹲“大号”。在当时的中国,每个人都相当于在号里,没有什么自由的市场体制环境。

 

其实,最初开始做民营企业的,大部分是这些曾经不怎么自由,甚至失去自由的边缘人。在他们的那个年代,连注册公司都不行,他只能到深圳这个相对自由的地方买卖一些比较畅销的商品,比如尼龙袜、清凉油,最后活了下来。

 


《黑衣人2》|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一个柜子?


1991年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更自由的环境,我们已经可以注册公司了,只不过不太方便,都要通过公家盖章才能注册得下来。1993年改制以后,有了《公司法》,才允许私人注册公司,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可以借到钱了。

 

我记得和创办企业的朋友一起聊天时,印象最深就是公司创办第一年借钱的事情。现在是有钱才能当老板,但在当时是倒过来的,想当老板的都是没钱的人;现在的人可以将知识产权、技术折成股份成为老板,但当时的资本来源主要是靠“借”。

 

到1995年左右,上海发生“宝延风波”,宝安集团收购延中实业,中国资本市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才开始知道,不仅可以自己办企业,还可以发股票,股票还可以买卖。后来我们也去收购东北华联,但是没有成功。



《中国合伙人》|找投资借钱是一种修行


到了1999年以后,“科学治理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的亚布力理事田溯宁,当年是第一个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亚信也是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上市之后,田溯宁变成了当时的中国首富。

 

田溯宁在美国创业的时候,我们的美国万通就懵懵懂懂地投资了他,也就是现在说的“天使投资”。没想到他回到国内要融资的时候,一股的价格是18元。我们当时不懂,觉得哥们太不够意思了,我们是最早投资他的,结果现在公司还没做什么,就要18元一股。他说在美国都是这样的,这叫“公司估值”。最后谈不拢,我们就撤资了,结果这一撤,少赚1亿美元。

 

在这之后,我们才知道公司可以这样来运行,先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再有PE、上市等一套流程,才觉得公司必须要好好治理,不是说集合了一帮人,有人投钱、有人挂名做老板就可以了,不能像土匪一样。

 

那时候公司很多,但好公司很少。当时在海口这个不到50万人的城市,就有3万家公司。有一次在海南聚会,桌上点了很多土特产,我就喜欢胡说八道,“海南就两个土特产,第一就是皮包公司的老板,第二就是娱乐场所的‘妈咪’。”结果有一个哥们说,“哎呀妈呀,那我们家齐全了。我是皮包公司的老板,我媳妇儿以前是娱乐公司高管。”

 

但是这些东西和资本市场没关系,而且和田溯宁留学以后带回来的公司管理方式相比,味道实在是差得太多。

 


《中国合伙人》|创业难,守业更难

回过头去看,我们活下来的方法都不一样。当年的老炮儿在不自由的环境下,靠的是局部的小自由活下来的;后来很多民营企业活下来,靠的是权力、特别的资源、机会,比如靠爹,靠二大爷给一个批文,靠三舅给一块地,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再往后,像田溯宁这样的留学生回来创业,在一个与资本市场逐渐融合、持续创富的时代环境里,第一要靠规范的公司管理方法,第二要变得有价值,吸引更多的后续投资,最后还要上市,像亚信这样,发展到现在几万人的公司,一直都活得很好。

 

在民营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个现象。第一,法治环境越来越完备。第二,自由度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已经不在号里了,都是自由人,这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信心。第三,我们能坦然地去赚钱、花钱。

 

而且从2000年以后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的资本市场又大大地往前进了一步。现在有大量的中概股回归,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他们的估值在美国是五到七倍,在中国能达到三五十倍,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能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还能有效地放大他们的财富效益。

 


《华尔街》|有法律约束的自由才是性价比最高的自由


我认为在有了资本市场以后,才出现了真正的“阳光下的富人”,不需要谁去查,一个企业卖了多少股票、套了多少现、交了多少税,大家马上都会知道。真正好的制度,不仅能让大家在阳光下持续地创造财富,还要能够合理合法地分配财富,最后让大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民营企业家的“活着”,一种是被动地活着,因为暂时还没有找到去死的理由;还有一种是主动地活着,想通过创业来服务社会,给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所以,“活着”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开心的。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都活得很好。如果我们看到的下一代走路都弯着腰、迷瞪着眼,一副不想做事、痛不欲生的样子,那我们对未来会很没有信心。但我们看到今天的年轻人都很会玩,比如把约炮当娱乐,这在20年前,是要先游街再枪毙的;还有其他的游戏、娱乐,都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更加自由、美好的未来。

 

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会让我们所有人活得更加坚定、更加阳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仑:好哥们不能装|创业那些事 

2016-03-04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

封面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创业那些事》系列文章中,冯叔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历史和经验。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五篇文章——《好哥们不能装》


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查看创业系列的上一篇文章《活下来便好》。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在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

 

所谓“10个”,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急需用钱的时候,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借钱的不会超过10个人。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30个”,就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的同学。“60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换了名片,聊过两次,后来偶尔打电话来还有印象,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

 

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能同时交往的也不会超过100个。其中,前10个人是最稳定的,后60个人是流动的。



“朋友圈”的上限现在是5000人


那么,你应该怎样维护和这100多个朋友的关系呢?

 

有句话叫作“人走茶凉”。我觉得对那60个人来说,人走茶凉是对的。人走了茶还不凉,那这桌子上的茶就太多了,你也招呼不过来。而且为了不让茶凉,双方都挺刻意,你很累,他也很累。

 

但是,对待最亲密的10个人,即便没茶,你也要热;剩下的30个人,没必要每天都热着,最好是人走了,就把他的茶收起来,时不时地热一下。

 

这100多个朋友,会分成很多类型,比如指路型、默契型、倾听型、互助型等。重点选择交往什么类型的朋友,和一个人的年龄阶段有关。


如果是个初出茅庐、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年轻人,指路型的朋友适合他;如果是想合伙做一番事业的,默契型的朋友肯定是首选;如果表达欲望很强烈,或者希望找人分担自己的痛苦,那么就需要倾听型的朋友;如果是价值观成熟、事业稳定的人,则会选择互助型的朋友。



人走茶酒凉,不凉反倒不正常


我在工作与生活中,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往都很多,但互助型朋友更多些,我们会一起做事,一块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式。

 

想交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就要主动去寻找,不能等着人家送上门来。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当时自己去找来的,比如王石和柳传志。

 

我和王石是十多年的朋友了,关系非常好。当时万通刚创办起来,我们听说深圳有一家公司,也是一群读书人搞起来的,而且做得很规范,已经上市了,于是我们就到深圳去找王石。见到王石以后,他和我们聊了整整一下午,和我们讲“理想主义的企业为什么坚持不下去?”“要经受利益的挑战”等等。

 

后来,我在纽约做中国中心。王石一开始不太理解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但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又说,“你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成。”这时候,他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大道当然”的王石


还有柳传志柳总。

 

有些人或许是成功了,但他不够尊重人,不够坦诚,不够谦虚,如果他用这种态度对待朋友、合作伙伴甚至是政府,用这种态度去处理大事,那就很可能会成为他未来失败的原因。所以有句话是“谦逊就是遗训”。而一个人是不是真诚、谦虚,其实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个“病根”:好学先进,喜欢到处给伟人写信。刚刚开始在海南折腾的时候,我就到北京四处向当时比较成功的人“取经”。有的人虽然同意见面,但是安排在一个大办公室里聊天,我们两个人的沙发隔着20多米,而且他一上来就教育我,我觉得很不受尊重。另外还有一个人,把我们搁在小房间里,让我们等了40多分钟,最后说了几句话就把我们打发走了。这些人都没法成为朋友。

 


《论语》是我们老祖宗的遗训


我第一次认识柳总的时候,中关村已经很火了,联想、四通都已经是大企业了。本来是我和潘石屹代表6个人请教柳总,结果变成柳总发问,“为什么你们这几个年轻人到海南跑一趟,就把房地产折腾起来了?”他非常认真地跟我们探讨,后来干脆说,“你们别来了,我带团队上你们那儿去。”这让我们很感动。有个词叫“虚怀若谷”,我觉得我是从柳总身上领会到它的真义。


后来我经常向柳总请教、学习,慢慢地,我们就变成了朋友。在做人做事的细节上,柳总也会很认真地给我提供帮助。我写完《野蛮生长》之后,拿给柳总看。他看完后,专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哪些话千万别写进去,哪些话最好改一下。因为我有一些比喻会招人不舒服,“低俗”是其中一个原因,关键是这些“低俗”的比喻后面还藏着针,会扎到别人。

 

坦诚、守规矩、尊重别人、谦虚是很多成功人的共同特点。我们这个圈子的规则,首先就是“不能‘装’”。如果你觉得在人多的场合,不“装”一下会影响别人的情绪,这还情有可原,但如果就三五个人的时候,你还“装”,那纯粹是在侮辱别人的智商。

 


“虚怀若谷”的柳传志


“不装”就是我最欣赏和钦佩马云这个朋友的地方。

 

人一“装”,成本就会很高,只有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都恰到好处,给大家的感觉才是真实自然的。可能马云讲过的很多道理,其他人也都讲过,但同样的话被马云讲出来,你会觉得他是发自内心的表达,真没装,说是这么回事就是这么回事。


比如,在路演的时候,有些人不够坦率,会暗暗想:“反正现在是路演,先把这个投资人打点好了再说。”所以他们会对投资人说“股东第一”。但马云觉得“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就算当着投资人的面,他也是这样说。

 

马云非常坦诚,非常直率,非常“不装”,对朋友也是一样,如果他认为你有什么问题,就会直接说出来,毫不留情地扒掉你的上衣,就给你留个底裤。他不会捡对方爱听的讲,而是捡他自己认为正确的,甚至可能是你不喜欢听、但他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讲。按照古代的说法,这叫“诤友”。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哥们儿”的状态。王石、柳传志也都有这个特点。

 


“不装”的Lady  Yunyun


有人说我说话也不装。但是我的人生经验,导致我在有些事情上照顾得太周全。说得好一点叫“世故”,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原则性不是特别强”。和马云比起来,还是会显得更圆润一点。这就是差距。

 

实际上,除了他们三个人以外,我觉得整个中国的优秀企业家,特别是现在年轻的、层出不穷的新创业者,都是我未来学习的榜样,我会有很多需要向他们讨教的地方,而且这些“需要”会越来越多。只要我还在做事情,那就应该“三人行,必有我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6:21 PM , Processed in 0.0726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