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180期:被淡忘的钟表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9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新闻   2015-12-20


Screen Shot 2015-12-19 at 3.15.34 PM.png




1.jpeg
随着计时产品的多样化,钟表已不再是唯一的计时工具。曾经,街头时常可遇的钟表修理匠,现在似乎越来越少。但在贵阳贵乌路上,却有一间不足4平米修表店,这间小小的店铺已经陪伴这条街走过二十个春秋。店主名叫刘文昆,今年68岁,是位健谈的老人。(图/文 周元杰)




2.jpeg
早晨10点,小店准时开张,刘文昆与儿子刘庭辉坐在一张长条形的工作台边,台前的小窗口正对着马路。




3.jpeg
一位大婶让刘师傅帮她调调手表,手表是她最近刚买来送给孙女的,有些走时不准,怕耽误孩子上学。




4.jpeg
刘文昆接过手表,取下老花镜,用修表专用放大镜卡紧右眼眶,然后用发夹大小的镊子夹起一颗微不可见的零件放入表盘。不多时,这块手表就校准完毕。在一旁等待大婶的说,她是刘师傅的老客户了,钟表出了问题,送到刘师傅这里,“百分之百能修好”。




5.jpeg
说起和钟表结缘,那还是刘文昆十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家里的闹钟坏了,拿去修理要花2块多钱,那时的2块钱能买不少东西,为了给家里省几个钱,刘文昆开始自己琢磨修理,没想到还真弄好了。




6.jpeg
从此,刘文昆迷上钟表,他从收破烂的商人手中找来各式钟表,拆了装,装了拆,从钟开始入手,接着是稍大的怀表,最后开始修理更加精密的手表。十多年下来,刘文昆的钟表修理技艺日臻熟练。




7.jpeg
1984年,刘文昆考取了全市钟表修理行业最高技术证书——甲级技术合格证。三年后,刘师傅又被区工商局授予“先进个体户”荣誉称号。如今这些泛黄的证书依然挂在小店中。图为刘文昆给顾客开具维修单据。




8.jpeg
刘文昆回忆,上世纪80年代是手表修理行业的黄金时期。城里人结婚就得置办“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戴表的人多了,修表匠的生意自然就好做。图为一位顾客正在小店门口咨询。




9.jpeg
刘文昆说,现在虽然戴手表的人少了,但是戴好表的人却多了,有不少价格昂贵的名表,或是年代久远,或是表里有特制零件,一旦发生故障,无法更换,只能修补。刘师傅凭借着高超的技能,用磨、补、驳、接、锉、镶、包等细腻功夫自己制作了零件,让无数早已停产、无法更换零件的老钟表“起死回生”。




10.jpeg
“齿轮缺了得补,尖子断了要接”,刘文昆认为,在钟表修理过程中,“补齿轮”和“接尖子”是最考钟表匠的,这样精准的手艺也成了刘文昆的“核心竞争力”。




11.jpeg
“比如瑞士机芯机械表多用定制的齿轮,齿轮面坏了,就要用金属制成同样的规格修补,缺多少补多少;如果是齿轮的轴承断了,就要做一根同样大小的轴承接上,俗称补尖子。”




12.jpeg
这些齿轮直径约3毫米,就比一粒米大一点,齿轮的轴承,肉眼都很难观察,而刘师傅却能在上面钻孔、焊接。“年轻的时候一个小时能接好一个尖子,现在年龄大啦,接尖子要花上三四个钟头。”




13.jpeg
“劳力士、欧米茄、浪琴什么的,我都见识过了,也都修理过”,刘文昆说,他从来没有打过什么广告,有不少人都是慕名前来,他们往往来一次,就变成老顾客。




14.jpeg
现在,刘文昆的儿子刘庭辉正跟着他学,这技艺有儿子接手,老人家也算放心了。




15.jpeg
“虽然这个行当赚不了大钱,但俗话说,天荒饿不死手艺人嘛”,刘庭辉笑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9 09:21 AM , Processed in 0.0674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