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1

[史地人物] 《活着》No.337:他们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4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14 06:56 AM 编辑

他们的世界

摄影/储永志 编辑/邹怡  腾讯新闻  2013/12/26

他们的世界:中国精神病院

扫描精神病院,这个人们熟悉、好奇、惶恐的场所,躁狂、妄想、歇斯底里与抑郁——人们所害怕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在那里,他们得到治愈,或面对死亡。

2013年11月17日,当我第二次来到浙江境内的一处精神病院活动室。32岁的患者张辉(化名)见到我时,眼睛突然亮了一下,眼神清净,没有一丝抵触,甚至嘴角露出笑意。我将手中的相机收在包内,与他相对而坐。活动室在四楼,面积约70平方米,两面的窗户紧闭,每个窗户都加了把铁链锁,近40名男性患者分散在各个位置,有的不停绕圈,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牌,有的就将脸部贴窗户上一动不动,有的则趴在桌上睡觉。

张辉这次与我聊了20分钟,意犹未尽,医生叫号用药,打断了我们的交流。张辉这次的话语让我吃惊,极富哲理,又那么打动人,他说,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一是大自然,二是艺术,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他举出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语出惊人,两种环境最能造就人,一是战争,二是监狱,他说精神病院相当于监狱。张辉说,他只上完高中,但看了200多本书,他因为在单位性格耿直,说了许多领导害怕听到的真话,2003年2月19日被人送进医院,至今已过十整年了,十年间,他思考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当下,他如能出院,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孝养父母,他说“子欲孝而亲不待“是最可悲的。聊天期间,不时有患者前来找我要烟抽,我只能说抱歉,我不抽烟。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来,我一定会带上几包香烟。在医生的催促下,我离开四楼,来到三楼女性患者活动区。在急促的碎步声中,我眼睛四处搜寻,很快找个那个年轻、亮丽的身影。患者们都叫她小慧,1988年出生,在国内某著名高等学府读博士。她的英语能力超强,见到我时落落大方,一派大家风范。她开心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她清晰回忆过去的每一个荣光,她的眼睛洁净而明亮,嘴角上扬,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享受着昔日的荣光。突然,她捂住脸颊,哽着泪说,2011年3月17日晚,她发现自己男友与最好闺蜜躺在一张床上,她瞬间感觉天塌下,没人可以信任,整天精神恍惚,身心被掏空。她十分配合治疗,盼望早日出院,重新回到校园。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大量重症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耗光了积蓄,变成家属的负担。

比经济负担更沉重的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并随时面临并发症的困扰。由于长期服药,很多重性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动作缓慢,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遭遇越来越凶猛的病魔,越来越严重的歧视。

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这一人群的平均寿命少了20-30年。”专家杨甫德沉重地说。

与惨痛的后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患病而不自知。“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据调查,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无知、偏见、恐惧、躲避,这个脆弱的群体甚至缺乏本能的自救。

1989年,摄影大师吕楠的拍过一组中国精神病调查,画面十分震撼。近日,我阅读了一组非州疯人院的故事,十分悲惨。20多年过去了,当我走近国内近十所康复中心,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十分平静和坦然,从这些平静的画面,不难看出,强大、富强起来的祖国,对这个群体的人性关爱。期望“他们的世界”告别冰冷、孤独、无助。”,也让我们常怀敬畏、慈悲之心亲近这个群体,让他们不惊、不怖,早日回归常人生活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精神病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我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能得到救治的数量非常少。精神病院神秘又令人惶恐,患者们在这里接受治疗,享受久违的宁静生活,这里是他们最后的救赎之地。摄影/储永志 编辑/邹怡




2.jpg
这是一家康复医院住院部,有各类精神病患者400多人。秋意渐浓的季节,梧桐已黄,五、六名患者贴着窗玻璃打量窗外的一切。目前中国,仅有不足20%的精神病患者能接受有效的治疗。




3.jpg
在室内活动室,叶女士眼睛紧闭,陶醉在住院后发明的“健身操”世界里。医生说,她一旦发现有人关注她,就会马上有模有样地开始做起动作。




4.jpg
一名患者在练习倒立,但医护人员发现后,马上制止了他。在这里,异常动作总会突然发生在你面前,与病人相处时,你首先要认为是他们正常,你不正常,他们才可能接纳你。




5.jpg
患者活动室内,年轻的小张认真诵读《圣经》。医护人员说,她是院里最安静的患者。今年3月,她发病时一把火将婆婆的房子烧毁,最后被送来了院里。




6.jpg
小伍是名退伍军人,见到谁都爱敬个军礼。据他介绍,他额头的伤是新兵投手雷时留下的,当时心里紧张,导火索套在手指上,手雷只扔出2米远,他吓得呆呆站在原地。这时连长扑到他身上,一声巨响后,连长再也没起来,他也从未安宁过,每晚都做爆炸的画面。




7.jpg
康复中心的环境不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但与外面隔离太久,他们也十分难受。只要听到有动静,他们马上聚到门边,探个究竟。




8.jpg
一名患者透过门孔向外张望。眼神里写满好奇与慌张,医生介绍,他胆子特别小,见到谁走近都会躲开。




9.jpg
重症室内,63岁的刘大姐面对眼前陌生的人,短短几分钟内,先骂、后笑,最后哭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并说自己今年5岁,眼前的记者是自己7岁的弟弟。




10.jpg
他叫赵生,因为他在河南少林寺练了4年功夫,病友们都称他“少林寺”。几年前“少林寺”的生意破产,一时想不通,落下心病,然后被家人送到这里。目前,他恢复不错。




11.jpg
小花原是在街头流浪的花季智障女孩,相关部门发现后,为避免她受到伤害,将她安置康复中心。这里不愁吃喝,小花被养得很富态,如今她把这里当做家,医护人员逗她,说家人来接她回去,她忙大声说“不”。




12.jpg
这个女孩是院里年龄最小的患者,面对提问她始终缄默,医护人员也不愿意透露她的信息。由于长期吃药、很少与外界沟通,她和许多患者一样,眼神显得有些呆滞,令人生畏。




13.jpg
一名刚入院的重症患者。通常医院会先将这种病人安排单间,经过心灵咨询、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放到集体宿舍。




14.jpg
每个星期,中心都会为患者进行脑波仪理疗,让他们享受轻音乐,帮助他们改善睡眠和放松神经。




15.jpg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这里的患者们情绪稳定,聚在一处打牌如同常人,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争上游、贴胡子,打发时光。




16.jpg
只要天气晴好,患者们都会在室外活动。但操场内的长凳,他们很少坐,宁愿蹲到墙角。由于长期服药,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患者身上如影随形。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




17.jpg
病人在室外的活动场晒太阳,聊天,活动身体。人的身体病了,药物可以治疗,可心病了,光有药物不够,还需要时间去抚平。在远离人群的康复中心,患者们过得平静而坦然,也许只有这样的安宁,才能帮助他们告别孤独与无助,早日回归常人的生活。




1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11:05 AM , Processed in 0.0663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