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8-13 01:38:21
父亲的远征
图/文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秦翼
邵墅凯走在战壕里,脚下发出沙拉沙拉的响声。原本近两米深的战壕,如今只到他的腰部。战壕里面盛满了五彩的落叶,踩上去软绵绵的。
邵墅凯说,父亲临终前的几天,他躺在床上一直在喊: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们已经来了,我看见他们了,他们来带我……当时,我并不明白父亲喊这些话的意思,然后现在我明白了。
邵墅凯站在战壕里,望着战壕外的山坡。山坡上长满了松树,树于树之间是茂密的杂草。他说父亲的好多战友都死在这里了,他临终前看见的“他们”,一定就是他的这些战友。
无意中发现笔记本里的荣光岁月
邵墅凯的父亲邵继舜已于2013年12月病逝。邵墅凯对自己父亲并不怎么了解,虽然父亲活着时一直和他们一家生活在一起。邵墅凯说父亲平时不爱说话,而我忙于生计,也难得有空理他。父亲去逝前,邵墅凯为了给他治病花了许多钱,至今也还有许多债务在等着他去还。
父亲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邵墅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一堆没有吃完的药外,父亲留下的只有几个笔记本。邵墅凯没有去翻这些笔记本,当时他只是把它们随手丢在了一边。偶然去翻开笔记本,是在父亲去逝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这一无意中的一瞥,竟然深深的把邵墅凯吸引住了。
“……因周边都是老百姓村宅,不便明火硬攻,便从各师选出善战老兵组成大刀队,于夜间手臂缠上白毛巾以示区别,手握大刀分组上山进入敌阵,展开白刃战,与日军撕杀……”
“……敌人纷纷散开,用钢炮、重机枪等大火力向我们反扑。我部牺牲十多人,我两处负伤……”
“山顶宿营时,遇上大雨,无法生火,战士多属新兵,穿着单衣,一夜之间冻死300多人……”
笔记本里的内容是用工整的字体写下的,内容都是在讲述战争。这些战争故事,有的就发生在腾冲。小时候也听过大人讲过远征军解放腾冲的事,但那些人讲的并不具体。可笔记本里的讲述,异常生动,有具体的人名,有详细的地点,记录了父亲的亲身经历。邵墅凯一口气看完了笔记本里的故事,他又急忙去找另外几个笔记本,父亲当时留下的有好几个笔记本。但邵墅凯却再也找不到其它的笔记本了。
腾冲,这座70多年前曾沐浴于炮火与血雨中的南国边陲小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战争遗迹。邵墅凯根据这个仅存的笔记本里的描述,到当年发生过战争的战场去实地察看,他还找了几位搞文史研究的人,想弄清楚笔记本里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专家告诉邵墅凯,笔记本里记录的事情是真实的,并且还说这应该就是他父亲邵继舜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
邵墅凯后悔没能把爸爸的笔记本收好,更遗憾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自己没能去好好了解父亲。所以,邵墅凯对父亲真正的了解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是从他开始阅读这个笔记本以后。在这个笔记本里,邵墅凯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迥异于他记忆中的那个苍老沉默的老头形象的父亲——这是一个充满了血性与英雄气概的军人。
重新认识戎马一生的父亲
邵墅凯的父亲邵继舜1920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马畈村,就在他刚刚成年时,日本军队开始疯狂的全面侵略中国。1940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到义乌来招兵,义乌数千名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后来有包括邵继舜在内的700多人被录取。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以及乡亲们在村口挥泪与这批年轻的义乌子弟告别,然而这一别竟成了大多数战士与故乡亲人的永别。
离开家乡后邵继舜这批兵随即开赴上战场,他们随部队与日军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邵继舜又被抽调到部队的特训大队,学习驾驶、防化、日语等,特训完毕进入了军部情报处。1942年3月,作为远征军的一员,邵继舜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
“……日军这时已占领了腊腊戌,一切会战全成了泡影,继而全线撤退……”“沿途遇到里200师散兵十多人,后又遇到暂编55师的一个重机枪连连长,他率领着两名排长等共五十多人,拥有三挺重机枪……”
“……十多日后,到达美妙(宾乌伦)铁路边准备过铁桥。日军已经封锁了对岸的桥头,一见我们便扫射。我们用重机枪还击。为保存实力,我们在击毙几名日军后即下铁路爬山坡绕行……”
铜古,梅克递拉,边安那,西棠吉,卡牢,仁安羌,内比都,曼得勒,南槛,腊戍,八莫,野人山……笔记本里涉及到的大量的地名,几乎都是邵墅凯不熟悉的,这一个个充满了异域腔调的名称,对于邵墅凯来说既是一个个遥远陌生的空间,更是一个个充满了诱惑的谜。
追寻父亲远征的脚步
邵墅凯买来了地图,他在地图上寻找到父亲笔记本上提及到的这些地名,然后再仔细地用笔将它们一一标示出来。长这么大,邵墅凯还从没有过像这样极其耐心地去琢磨一本书,也从没有过这样去研究一张地图。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会捧起笔记本,一会俯身在地图上,就像个大战前夕的将军。他不停地抽烟,房间里满是浓浓的烟雾。
邵墅凯终于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放下长期以来自己一直认为的最重要的事,去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走一遍。他是去追寻父亲的过去,更是为了拯救自己。
邵墅凯对家人说出自己这一想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有些吃惊。他说自己越来越觉得对不起父亲,对父亲了解得太少。而父辈的这些事,作为后人是应该永远不能忘的,它们是应该永远被铭记的。
73年后,邵墅凯循着当年父亲的足迹,出发了。那是怎样一次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