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倪黎祥 编辑/邹怡 2015-07-22
一所乡村小学的足球梦
撰文/倪黎祥
教练:回到曾经的土地上
暮色里,徐宏顺简单吃了几口蛋糕,匆匆往学校赶。今天周末,值班教练小戴请假陪女朋友看电影去了,几个寄宿球员需要照看,他得顶班。盐城实小队今晚抵达,准备明天的友谊赛,他得接待。今天是他女儿11岁的生日。
“这么多年,陪女儿的时间没有跟学生在一起的多。”对于家人,徐宏顺感到愧疚。
1998年夏天,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的他怀揣着足球梦,扎根在张家港西张这片足球热土,这里是“贝贝杯”足球赛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少儿足球的摇篮。
2001年,中国青少年足球陷入低谷,“贝贝杯”也在走过18届后停办。在接下来的4年里,徐宏顺带领的西张小学贝贝队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最凄凉的时候就剩我一个光杆司令,一年只能打几场比赛。”他回忆说。尽管困难重重,西张小学始终没有放弃贝贝足球队,挺了过来。
“蛰伏”了这么多年,留下的理由只有一个:喜欢。
在徐宏顺的感召下,如今贝贝队还有三名年轻教练:戴超杰、蒋柯玮、承蒙恩,他们曾是效力舜天足球俱乐部的专业球员。多年以前,他们也是从西张走出去,如今又回到曾经的土地执教,带着一帮“小弟弟”踢球。从奔跑的孩子们身上,他们或许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一天的训练结束,蒋柯玮仍在操场上陪最后两名小球员踢球,直到全部被家长接走,才放心离开。
学生:想踢球就要读好书
清明,总是下着淅沥的春雨。放学时分,雨停了下来,七八个小女孩拿着足球陆续走到操场上——她们是一二年级组女子队。尽管穿着笨重的雨靴,还是像平常一样练习起来,动作轻巧。“对于一二年级的小球员,训练起步早、进步快。”蒋柯玮说。
每次金范羿表演颠球,身边总是围了一群小伙伴帮着数数。“最厉害的时候,他能连续颠500多个,现在退步了,两三百个没问题。”一旁的父亲显得有些神气。金范羿从小体质弱,偏瘦,父亲教他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踢球,每天下午回家没事就练球,身体素质也提升了不少。不少家长,开始是为了强身健体让孩子接触足球的。
蔡文浩是2013年从广州恒大足球学校转学到西张小学的,父亲觉得贝贝足球学校的学训模式可能更适合孩子成长。“刚来时他球踢得不错,但学习成绩不行,就不让他参加球队训练。”戴超杰说。没球踢的蔡文浩着急了,成绩很快跟了上来,现在司职后卫。“其他队员也一样,作业不按时完成,训练暂停;成绩下滑,就‘下放’到低年龄组作为惩罚。”
在贝贝,“想踢球就要读好书”早已成为共识。贝贝的培养方式就是球员学习和普通学生一模一样,训练和比赛完全在课余时间进行,这也是家长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球队的原因。
西张:几代贝贝人的梦想
每天下午3点半后,杨建新都会来到足球场边看孩子们踢球,能随口说出场上孩子的姓名和班级。
“最近好多家长向我反映,足球鞋买断货,东风真是来了!”杨建新2011年调到西张小学担任校长,他指的东风是今年《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
其实足球在张家港一直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从沙洲振业橡胶总厂1983年赞助“贝贝杯”足球赛开始,培养了一大批球员和球迷,目前全市有业余足球联赛,保持20多支水平不错的业余足球队。近几年除了走出像周云、姚双艳等一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贝贝足球队曾经沉寂10年,2011年在市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又再度起航,迎来重生。球队的起起落落,注入了几代贝贝人的坚持和努力,也凝聚着几代人的足球梦想。
在杨建新眼里,足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如今不仅全校1400多个孩子都会踢足球,而且西张小学的贝贝足球队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校园足球的一张名片。
“竞技体育能够往高处走的人不是太多。比如我现在队里这么多小孩,将来可能走足球这条路的只有一两个,更多的会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考上高中大学,然后参加工作,”在徐宏顺心中,他想教给孩子们更多足球以外的东西,“但是足球会伴随他一生,更重要的是在足球这项活动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东西,规则意识、团队合作、尊重队友……可以带给一个人很多很多。”
“从小参加贝贝杯,长大争捧世界杯。”这是学校墙上的一幅标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贝贝人。但愿,这不只是梦想。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