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摄影/姜荣法 编辑/王崴 2015-06-25
272家房客
文/姜荣法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更喜欢走街串巷,拍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相机记录大千世界,用照片诉说百态社会。
2008年4月的一天,当我第一次走进江苏省无锡市的城中村——丽新工房时,就被这里的景象深深吸引了:耄耋老人们在悠闲地聊天说事,顽皮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小商小贩在吆喝叫卖,有坐在门前吃饭、喝茶的,有择菜、洗衣、忙家务的,还有逗鸟、遛狗、玩猫的,宛如一幅闹猛的都市“清明上河图”。八年间,我百余次来到这里,拍摄了上万张照片。
丽新工房,始建于一九一六年,是无锡现存最老的职工家舍。它由无锡市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创始人、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曾祖父——唐骧廷,在建造丽新棉纺织厂后,用多余的乱砖坯建造的,为土木二层楼房结构(二楼还建有阳台),共六幢,可容纳约270户居住,主要用于工厂高级技工家属住用,而且在聘用年内,房租全免。工房每个门栋内住有9户人家(楼下4户楼上5户),每户面积约6-9平方米,共用1个客堂间、1个厨房和1个阳台。这也可算无锡最早的职工公寓房了,现在大多还由当年第三棉纺织厂、丽新印染厂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代居住,有些已被外来打工的新市民租住。光阴如梭,世道变迁。当年的高档住宅,在近百年后的今天,已成为等待拆迁的危房。斑驳的墙壁,狭窄的楼道,潮湿的房间,昏暗的光线,以及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似乎倾诉着工房当年曾经拥有的兴旺与辉煌。
那时,丽新路上曾经集中了第一毛纺厂、第三棉纺织厂、印染厂和协新毛纺厂等多家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人丁十分兴旺。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当初红红火火的工厂,关闭的关闭、搬迁的搬迁,这里也就成了都市里的村庄,成了电影《72家房客》的翻版和再现,似乎正在被人们遗忘。居住环境很差,生活设施简陋,与“小康”形象似乎存在不小差距,从物质角度而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说肯定并不富庶,生活的环境在许多人看来早已是“不宜居住”,可是,他们邻里间和睦相处,相互关照,关系和谐,面对生活,他们并没有多大的烦恼,依然故我地生活着。相反,他们还充满着发自内心的平和与淡然。从他们的笑容中可以读到,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幸福观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幸福没有固定模式,它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与满足。乐由心造!福由心造!
无锡市北塘区将丽新路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列为了2014年城建一号工程,1148户的老房子将被征收,丽新工房包括其中。据了解,这里计划建设“十里运河湾”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4亿元。打造祠堂氏族文化产业区、都市创意休憩广场、现代时尚商业集群和物联网宜居小镇四大板块,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特色城市功能区。2014年3月,丽新工房所在丽新路地块征收工作全面启动,截至8月20日签约率高达90%以上,项目征收协议签约生效。居民们自发组织庆祝活动,举着彩旗,敲锣打鼓,高喊口号,还拉起了“共产党好”的横幅标语。从2014年10月起,百年工房的“272家房客”开始陆续搬迁。直至2015年5月,房屋被拆除,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沧桑的丽新工房,从此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里,将涅槃重生!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