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本封面刻有《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字样的法律典籍,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图为1885年6月的《弗兰克·莱斯利画报》,版画显示位于巴黎的已完成塑像、巴特勒迪以及塑像的内部结构。Library of Congress
塑像在法国建成,再装船跋涉运抵当时的贝德罗岛,装到已经完成的底座上。自由女神像基石上铭刻的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十四行诗《新巨人》中的诗句:“……把你,那劳瘁贫贱的流民/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那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 /那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全都给我! 我高举灯盏伫立金门!”图为1885年6月17日,自由女神像的头部于送抵纽约。Library of Congress
1886年10月28日,时任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落成仪式。总统上台演说,称这座塑像的“光亮必将刺穿无知和人类压迫的黑暗,直至自由照亮世界”。图为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落地于纽约附近的自由岛,陆军和海军以礼炮庆祝。Library of Congress
美国灯塔委员会起初负责自由女神像的管理,于1901年把管理权移交战争部。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政府支持拍摄的数千名美国士兵组成自由女神像,以提高军队士气,及透过发售给民众以筹募战时资金。Library of Congress
1917年加入一战后,美国开始在征兵海报和自由债券上大量使用自由女神像,敦促美国公民支援战争。这样的做法既向公众宣示了战争保卫自由的既定目的,也提醒着大家四面楚歌的法国曾经送给美国这样一件礼物。1933年,塑像管理权移交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图为1917年,政府用自由女神像来促销自由债卷的海报。Library of Congress
自由女神像很快就成为纽约的地标,许多从纽约港进入美国的移民视其为欢迎的信号。对美国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 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图为1930年,埃利斯岛上,一名小男孩和他的父母在看对岸的自由女神像。Library of Con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