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3

[好摄之徒] 【摄影师】朱英豪:跨越我和母亲的过往几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3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英豪:跨越我和母亲的过往几十年

  【编者按】这是一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也是一次对责任和欲望的思考。摄影师朱英豪在母亲去世后,通过整理遗物和日记,慢慢进入母亲的世界,探求“纱”后面坚硬的事实,审视内心愈发高耸的“墙”。

  朱英豪,197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在他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与名人、广告公司和商业机构有长期合作,他的纪实人像摄影刊登在一些最重要的杂志上。在成为摄影师之前,朱英豪是从事公关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

  新浪图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系统地接触摄影的?

  朱英豪:其实对于我来说不存在“系统”的概念,我是半路出家,失魂落魄,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最开始几年,自己摸索着去看一些摄影师的画册、个人网站,包括最早泡“江湖色”这样的摄影论坛。很怀念那时候的氛围,现在没有了。

  新浪图片:其实学习不管在哪儿,只要能学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朱英豪:对。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准备好了的状态,这时你打开门走出去的话,有很多东西你就可以吸收进来;你要是自己没有在那个“学习”的状态下,即使出去了也没用。我有一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处在一种心无旁骛的放空状态,思考我可以拍什么样的片子,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人物状态,一种思维训练。

  新浪图片:《纱与墙》这组作品是你2014年创作的对吧?

  朱英豪:就是因为海杰那个《自助餐》项目,因为我不想把老东西再炒一遍冷饭,所以当时我就只是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行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大家能够明白那就更好,如果不明白那就是自己的一个感觉,自己明白就好了。

  新浪图片:在一次访谈中,你说这是一种自私的排解,所以这也是源于你个人理解,个人情怀?

  朱英豪:对,这完全是个人化的,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感觉自己还是对过去有太多的亏欠。一直在想怎么样去把它排解出来。

  新浪图片:为什么要命名为《纱与墙》呢?是在创作这组作品前就构思好的这个名字吗?

  朱英豪: “纱”是隐喻我与母亲之间感情的一种质感,我一直没有办法好好梳理,是那种尝试沟通又无果的状态,柔软亲近,却纠缠不休、飘忽不定。而且本身“纱”上面的那些“床”的照片又正好有物理上的这种空间连接,把我们两人的生活空间连接在一起。至于“墙”,我把它看做我和欲望的关系,坚固、具体,翻过一座,前面永远有更高的一座在远处等着你去征服它。这个名字是作品快完成之后才有的,我一直很纠结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新浪图片:这组作品不像是你在短时间内做出来的而是长时间的结果,因为作品的完成度很高很动人,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多,比如老照片老屋子等等这些,包括你各个地方旅行的照片,当时你在组合这些照片的时候你的编排思路是什么?

  朱英豪:之所以给你这个感觉,是因为整个照片的遴选和编辑,跨越了我和母亲有交集的过往几十年生活,甚至一些孩提时的记忆,我也将它物化加了进来。从编排来看,最最主要的一条线,还是想去探究“纱”的形成,所以很多老照片都是围绕着电视和母亲的关系上。还有就是场域的问题。最早在家里的那个版本,老照片不丰富甚至也不需要过于丰富。当时的展场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家庭气息浓厚。现在进入正规的公共展厅,气氛变了,作品的内容也做了调整。这个“床”的装置跟它展出的的生态有密切的关系,济南双年展是一个样子,三影堂展出又会是另一个样子。为了增加一些家庭的氛围,我在三影堂挂上了小时候我和母亲一起用过的老棉布蚊帐,部分照片也经过做旧处理。

  新浪图片:但是当你把你睡过的床和你母亲睡过的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特别有感触,就会迸发出很多的信息。

  朱英豪:是的,它们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建立了一种叙事结构,可以让观看的人有自我的解读,得到一些共鸣。

  新浪图片:我在看你的作品时我也会想到我的父母,因为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会有的,就是一直在外面的状态,你会觉得你和你父母的关系一开始的时候你不需要去维护它,但是后来有些事情发生的猝不及防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下子空了很多。

  朱英豪:没错。你的这个空说得很好。我一直在想,过去学生时代,我和父母亲只能通过发电报、排队打长途电话联系,但是那个时候反而没有那种空虚感,大家的脚步都慢,亲情也是慢悠悠的,思念占据你整个人的情感空间里很大的一块。现在通讯发达了,随时可以聊天互动,人与人之间,反而是空心的,没有填充物支撑。所以当你依靠的人没了,你也就很容易跌倒。

  新浪图片:其实家庭还有亲情这一块儿其实是很难架构的,因为有一个度的把控,你如果稍微有点儿过了有人就会觉得你煽情,但是如果说没有做到的话他们又会觉得欠点儿什么,这个把控很重要,你当时去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度的拿捏?

  朱英豪: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还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把这些私人的东西掏出来给外面人看。这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么,总觉得不足为外人道。所以哪怕后来觉得有必要拿出来示人,选择标准也是“缺一不可”。

  新浪图片:我觉得是正好的。

  朱英豪:那我很安慰。最终觉得有必要展出这些东西,是觉得这既是个人经验也是公共记忆。里面折射出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特别是大众媒介。对于我母亲这么一个不出门的人来讲,她的生活、她的价值观的营养都来自媒体,而且她又是一个不看报纸的人,就只看电视。她的很多思想和生活决定,你都能从电视里找到出处。她有时候分不清哪一个是真实的生活,哪一个是电视里的内容。但她却还是一个精神正常健全的人。她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里面的一个极端案例。她的脆弱、敏感、自恃,在她们那代人甚至我们这代人身上,有那么多影子。

  新浪图片: 2008年,你花了半年时间在中东几个国家独自背包旅行,当时为什么想要出去?

  朱英豪:当时就是想找一个陌生的环境让自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等于把自己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看自己会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记录下来什么。当时没有任何工作要求在里头,我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完全自发的,彻底的释放和自我表达。我想看看自己在那样的一个状态下,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新浪图片:最后《中东》系列梳理出来了四组作品对吗?

  朱英豪:能拿出来的是有一些。有一组关于叙利亚的,一组伊朗游牧人的,一组沙漠里的修道院的,还有一些零散的;拍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中东土著人,以及在那边的移民,包括一些中国人。还有一些废墟……《中东》里比较成型的是叙利亚,还有游牧人。都是前后去了两次。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系列都还不够成熟深入。

  新浪图片:你是用胶片拍摄的,当你回来冲洗、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你觉得《中东》这几组作品是否完全体现了你当时拍摄它们时的心情和感受?

  朱英豪:老实说,等到我冲洗的时候,可能已经忘了当时的感受了。我记性不好,所以拍照算不算是一个好的理由呢?可以帮着留下些什么。这样也好,冲出来的时候,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拍照总会有带给你另一种惊喜的可能,就是底片上会出现你之前根本料想不到的东西。

  新浪图片:非洲你是什么时候去的?

  朱英豪:2010年的时候,那时候去拍了津巴布韦的农场,正好赶上当时黑人们为了把农场拿回来,把白人赶走了,有点类似中国当年的打土豪。当时我的朋友的父亲,一个当地的高管,自己就突然拥有一个这样的大农场。但是呆了几天,我发现自己对穆加贝的这个土地政策是持怀疑态度的,当时很矛盾,被那个朋友好吃好喝招待,还和她的父母红着脖子争论。如果你想做一个诚实的题材,这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新浪图片:2010年你创作了组名为《少女峰下》的作品,是关于瑞士农场的生活,里面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叫Luna,当时为什么想要去瑞士拍摄?

  朱英豪:最早瑞士有一组《幸福六十》的片子,当时是中瑞建交六十周年,他们想找一个中国摄影师去瑞士,一个瑞士摄影师来中国,为建交当年出生的老人拍肖像。拍的这个小女孩就是其中的一条线上的一个点,小女孩和她的父母就是在那个小镇上接待我的人,当时因为看到他们一家人给人感觉非常好,所以就想记录这一家人的生活,很幸运,他们也同意我介入去他们的生活中去拍,甚至把生活中一些很个人的细节也都和我分享。他们的确很宽容配合,很通情达理。

  新浪图片:这组图片拍了多长时间?

  朱英豪:其实很短,完整算下来也就两三天时间,后面的又陆陆续续地拍了一些。但我是和他们吃住都在一起,我被安排睡在一个牛棚里,隔壁就是他们的鸡舍。其实他们也不希望我呆的时间太长,毕竟打扰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其实就一组作品而言,这点时间的确是不够的。那几天拍下来,发现那么美好的牧歌生活,也有很多烦恼和忧愁:青春期烦恼、母女关系、农场的经营压力什么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组片子,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可能最后出来的调子会完全不同。感觉自己内心开始警惕一些看似特别美好的东西,避免抒情把自己抒进去了。

  新浪图片:你的视角并不是像国内纪实、报道摄影那样,你的作品都是很随意、舒服的状态,那你觉得你的这种状态在拍摄系列选题时会受到影响吗?我看你的作品会有些西化的风格,你为什么会想要用比较西化的视角去创作而不是用故事类报道类的拍摄手法?因为国内很多摄影师的拍摄思路是,故事的开头,故事怎么深入,故事的高潮点,以及最后的结局。

  朱英豪:我并不熟悉你说的这些拍摄思路,西化也好,中式也好,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专业的唯一好处可能就是你不会在框框里走。在中东时也没有想过我要拍出什么样的东西,甚至包括题材的选择都是偶然得到的。修道院那组,来自和一个德国护士的一次随意聊天。正如前面所说,我把自己之前积累下来的知识素养和眼前的机会结合起来,起了一些化学反应。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并不提倡野路子,我也向往好的、正确的专业学习。

  新浪图片:除去摄影你还会从事一些写作工作,是撰稿人,还会接一些商业摄影,还会帮杂志社拍一些专题,包括我们刚刚聊的那些,那这些工作你平时是如何平衡的呢?

  朱英豪:文字是自己的喜好,所以会坚持下去。 商业的片子一开始是为了收入,但接触了之后慢慢的又觉得这类片子也是可以平衡的,除了挣钱,从中也能找到为己所用的东西。我现在的观点是,不要试图给摄影分类。如同一粒米饭,它在碗里是食物,在衣服上可能就是一个污渍你要掸掉它,在邮票的背面就是胶水。有时候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可是来不及付诸行动。去年我在澳门就曾经有一个商业的拍摄,我在拍摄完的当天晚上躺在床上,突然兴奋地想到可以拍个有意思的东西,连夜构思准备,但是第二天一早发现我要拍的人已经在去机场的路上了。

  新浪图片:你觉得现在摄影对你而言的分量是什么样?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朱英豪:我觉得还是挺神圣、蛮锋利的。我一开始刚接触它时对它的那种初心,现在也依旧还在。但是内涵变了。我觉得我们处在一个很分裂的时间点,一方面我们还有太多的好主题好照片没有拍出来,另一方面又有人说现在不需要再拍照了,照片已经够多了。无论是把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还是媒介。

  新浪图片:接下来的创作有没有一些规划或者考虑?

  朱英豪:想多拍一些国内的题材。开始回过头去看一些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一些被忽略或者淡忘的。一个人最擅长的,其实是他拥有的东西。有机会的话,还会去中东看看伊斯兰世界出了那么大的乱子,内心有很多疑问。也在准备找假杂志的言由做书,一直觉得书是照片最好的归宿。这件事一直被我耽搁好几年了。

  注:朱英豪的最新作品《纱与墙》,正作为2015年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入围作品展的一部分在三影堂展出,截止时间为2015年5月31日。

栏目编辑|迦沐梓 实习生|胡巍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这是一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也是一次对责任和欲望的思考。摄影师朱英豪在母亲去世后,通过整理遗物和日记,慢慢进入母亲的世界,探求“纱”后面坚硬的事实,审视内心愈发高耸的“墙”。




2.jpg
三十多年前,朱英豪在中国南方的家庭拥有村子里一台最早的黑白电视机时,并不会意识到它会在其母亲之后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3.jpg
朱英豪把组照《纱与墙》当做自己的一个行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读者能够明白就更好,如果不明白那就是摄影师自己的一个感觉,自己明白就好了。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4.jpg
在一次采访中,朱英豪说这组作品是一种自私的排解,源于个人理解,个人情怀。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5.jpg
朱英豪把他睡过的床和他母亲睡过的床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建立某种关系、一种叙事结构,可以让观看的人有自我的解读,得到共鸣。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6.jpg
直到现在,朱英豪还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把这些私人的东西掏出来给外面人看。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7.jpg
朱英豪通过旅行(睡各式各样的床)来了解外部世界,而他的母亲呆在家里,通过收看电视、听专家讲,来想象外部的世界。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8.jpg
“纱”隐喻朱英豪与母亲之间感情的一种质感,一直没有办法好好梳理,是那种尝试沟通又无果的状态,柔软亲近,却纠缠不休、飘忽不定。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9.jpg
“墙”则被看做他和欲望的关系,坚固、具体,翻过一座,前面永远有更高的一座在远处等着你去征服它。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0.jpg
“并不是纱就是代表亲情的隔膜,而墙代表着种族之间的隔膜。它们更多是从物理上区分而已,隐性的和硬性的。而且墙因为硬容易倒塌,纱却是缠绕不清。”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朱英豪在图片中展出的东西,既是个人经验也是公共记忆。里面折射出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特别是大众媒介。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2.jpg
对于摄影师朱英豪的母亲,这么一个不出门的人来讲,她的生活、她的价值观的营养都来自媒体。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3.jpg
“她的很多思想和生活决定,你都能从电视里找到出处。”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4.jpg
“她有时候分不清哪一个是真实的生活,哪一个是电视里的内容。”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5.jpg
“但她却还是一个精神正常健全的人。她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里面的一个极端案例。她的脆弱、敏感、自恃,在她们那代人甚至我们这代人身上,有那么多影子。”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6.jpg
过去学生时代,朱英豪和父母亲只能通过发电报、排队打长途电话联系,但是那个时候反而没有空虚感,大家的脚步都慢,亲情也是慢悠悠的,思念占据整个人的情感空间里很大一块。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7.jpg
“现在通讯发达了,随时可以聊天互动,人与人之间,反而是空心的,没有填充物支撑。所以当你依靠的人没了,你也就很容易跌倒。”本图出自组照《纱与墙》。




18.jpg
朱英豪在中东的背包旅行,“把自己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看自己会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记录下来什么”,“完全自发的,彻底的释放和自我表达”。“拍了各种各样的人,中东土著人,以及移民,包括一些中国人,还有一些废墟……”




19.jpg
“我记性不好,所以拍照,算不算是一个好的理由呢?可以帮着留下些什么。这样也好,冲出来的时候,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拍照总会有带给你另一种惊喜的可能,就是底片上会出现你之前根本料想不到的东西。”




20.jpg
2010年,朱英豪去拍津巴布韦的农场,正好赶上黑人们为了把农场拿回来,把白人赶走了,有点类似中国当年的打土豪。当时朱英豪的朋友父亲,一个当地的高管,突然拥有一个大农场。但是呆了几天,朱英豪开始对这个土地政策持怀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朱英豪在瑞士的时候受到一户家庭的接待,“那几天拍下来,发现那么美好的牧歌生活,也有很多烦恼和忧愁:青春期烦恼、母女关系、农场的经营压力什么的”。




22.jpg
朱英豪拍摄的照片,如果遮上作者名字,很多人可能以为是某个西方摄影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朴实、平淡,没有花里胡哨,甚至没有令人炫目的所谓“瞬间”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半路出家,失魂落魄。”




23.jpg
朱英豪,197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在他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与名人、广告公司和商业机构有长期合作,他的纪实人像摄影刊登在一些最重要的杂志上。在成为摄影师之前,朱英豪是从事公关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2:24 PM , Processed in 0.0619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