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8|回复: 4

[好摄之徒] 【摄影师】范石三:长城的尽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石三:长城的尽头

  【编者按】范石三总是笑盈盈的,说普通话时有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他皮肤白皙,神情松弛,说什么也和野外骑行之类的活动联系不起来,然而,他竟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沿长城行进,边走边拍,从汉长城的西段开始,止于明长城的东段,整整三个月。他的行囊 25 公斤,内含 200 个胶卷。他可能着迷于历史和地理,要用行走去体验中国这个概念。但他最初学习的是机电自动化工程,还保有一些理科生的气质,理性而矜持,这表现在,旅行结束后清点发现他只拍了 100 多个胶卷:准备充分而绝不浪费。 

  结果的影像是一片沙色:西北的戈壁、漫天的风沙、断残的长城。黄土高原上,偶有薄薄的植被,也很快被羊群舔食,被它们伴着盐分卷入口舌。此行也不在于考察长城,而重要的只在于体验。范石三是一个认真的旅行者和摄影人,他拍摄邂逅的国人、破败的寺庙,观察当地的风俗,鉴赏当地的戏曲,一路观看变换的风景,不紧不慢地完成了自己定制的路线,这也是一种毅力和恪守。


  不管是之前的关注独生子女的系列《两个我》,亦或是关注“乌坎事件”的系列《乌坎》,范石三思考的其实都是人与国家、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他独自一人骑行长城沿线,近距离观看、体验这条帝制时期以来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修筑的建筑,尽管城墙终于风化、毁坏,而一个社会人在面对国家意志时的无力和无奈可能从未改变。就像独自上路的范石三,要用肉身对抗强大而顽固的自然:风暴或沙尘、日出或日落,他只得躲避、顺应。

  Q:为什么想到沿着长城行走?跨越了哪些地方,大致路线是怎么样的呢?

  范石三:沿着古老的城墙脚不离地地去体验这个国家,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线路。我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河仓城出发,河仓城是一个巨大的粮仓,汉朝用作敦煌周围兵站的军事补给,是长城沿线最西端的一个堡垒。从那里开始往东,跨过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几个省。

  Q:什么时候出发的,为期多久,使用了哪些交通工具?

  范石三:4 月初出发,7 月初到达辽宁丹东鸭绿江边,整整三个月,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想走长城的肯定有好多人,走过的也有不少了,但是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一次长城,我的路线从汉长城的西端开始,到明长城的东端为止,从尽头到尽头。

  Q:你拍摄的风景有一种广阔而寂寥的感觉,这是你感觉到的中国(西北)吗?

  范石三:西北大地就是如此的,风景就是那样,摄影者改变不了什么。当时我站在那里,背后刮着 6、7 级的大风,铺天盖地都是沙尘暴。眼前出现了这辆遗弃的车,我巴不得马上跑到里面躲一躲(见图3)。那个构图换了很多人也会这样拍或者拍得比我更有意思也不一定,我就是很刻板地走到 10 米的距离,然后把它放到正中心。风景都是一样的,是心相不一样吧。

  Q:有时候感觉这些画面可能是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只有地貌和植被,没有人或任何可循的文字标记,是你刻意抹去了可以辨识出是中国的痕迹吗?

  范石三:看着照片人们大都不会知道这条道路旁的土墙就是明代长城(见图5)。因为印象里的长城都是北京附近的明代砖石长城,比如金山岭、居庸关、八达岭等对游客开放的长城,它们其实都是 90 年代修复改建的。长城自山西往西都是土筑的,照片中的这段明代长城位于山西省右卫镇,在破虎堡村和破鲁堡村之间。

  我还拍了另外一张照片就是我网站上跟着的一张,和这个照片正好是对称的,还有一个烽火台。穿过土长城的这条土路就是从破虎堡到破鲁堡的老路,这段还算平坦,后面就越来越陡峭,四处沟壑,估计现在汽车已经很难开过。我从这条土路翻山去破鲁堡的时候正是正午,酷热难挡,一路上也没有遇到别人。土长城就是沿着山脊蜿蜒而过,我推着自行车推得精疲力竭,在这个土墙旁边,我把剩下的两个番茄和鸡蛋煮成了番茄蛋汤。至于你说的可以抹去,想都没想,觉得有意思的是,我见到的这些占绝大多数的真正的长城,慢慢颠覆从经验或媒体中得到的长城的印象和想象。

  Q:当坟冢跳出来的时候,还是反应过来这是中国。坟冢对你来说,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拍摄坟冢?

  范石三:宁夏贺兰山脚下三关口长城过来一片都是西夏王李元昊的墓地。附近也有很多照片里这样的近代坟冢,背靠着贺兰山,面对着河套平原,山脚下就是银川了(见图8)。仔细看宁夏的名字会觉得它非常美。安宁的西夏,可是这个名字倒过来,西夏安宁,其实背后的历史很悲壮,西夏是夹在宋朝和蒙古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国家,占有河套平原,和宋朝、蒙古两个强邻周旋了一百多年直到被蒙古灭国。宁夏就是西夏安宁的意思。前一天我是在内蒙古境内的,腾格里沙漠的南部,中午的时候翻过贺兰山去银川,要经过长城三关口,沿途好多沙枣树,结的果实酸溜溜的。

  Q:有的照片也有中文的宣传标语,这真是中国的风景,这些标语大多都在说哪方面的议题呢,你观察下来?

  范石三:甘肃的标语大体都是和农业、植被相关,非常实际的,长城就是现成的标语墙吧。在什么地方缺少什么,标语就会写什么。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新的标语了。靠近慕田峪还有刻在长城山崖的标语估计是最大的,写的是忠于毛主席。

  Q:除了宣传标语,还有广告……

  范石三:是的,肥料,彩钢,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农民用肥料,工人造彩钢。这条是明长城上的肥料广告,这个标语是说“帝益肥保水松土,帝益肥保水松土”(见图9)。国道穿过土长城而过,左边是内蒙,右边是宁夏,断开的地方造了“山寨”的砖石长城,上面再印上一层层的小工厂广告。一个被晒得漆黑的男人站在那里等了半个多小时,他要搭车去镇上(见图11)。我当时正在另外一边借着砖墙的阴凉睡午觉。

  Q:你也拍摄了一些环境中的人物肖像,黄土地上矗立的男子,剧场前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为什么选择了这些人?

  范石三:何师傅是在从土门镇去往大靖时遇到的,他在那地方放他的羊。我在犹豫着,是沿着长城去大靖镇,还是绕道去黄羊川看一看。然后我往山坳里骑了几公里又折返回来。我在这片山峦中不同的地点遇到他三次,非常巧,他给我讲了几个故事。告别的时候,我说我要给你拍一个照,他很高兴(见图12)。在山西河会剧场我遇到了很多人,演一出晋剧,是镇里的节日了,我混在村民里面看戏,发现这个老头子的衣着表情都很有意思(见图13)。

  Q:你也很留意庙宇、剧场。或许是你认为它们对一个社区来说是重要的公共场所?

  范石三:庙宇里面总是能遇到好人,这个庙的主人是个很老的师傅,他看我渴,把菩萨案上的苹果给我吃了,说今天早上点了香知道今天有远客要来。这是在夹边沟,我的 GPS 坏在酒泉了,到处都是坟地,我迷了路,只有眼前这个庙,它建在一个烽火台里面(见图14)。第二个剧场,它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年,也是在一个古城里(见图15)。我列了一个 list 嘛,看到这些建筑,都会拍的。

  Q:这幅照片中的车轮和废弃的炮筒像是古代留下来的?

  范石三:这个是是嘉峪关明长城第一墩旁的景点,仿造的(见图16)。这天我遇到了第二次沙尘暴。

  Q:那个拿着红旗的人是怎么回事?

  范石三:4 月 30 日我到了永昌,追着明长城骑到金川峡,在湖边见到这个筑路工,他要把一面红旗插在山坡上(见图17)。他非常费力地在山坡上挖坑然后把一面红旗插进去。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做这个事情,但那个想法和场景太有趣了,就和建造长城的烽火台差不多吧。

  Q:你还拍摄了一些党政机关布置的标语。

  范石三:我很喜欢拍这些标语,我觉得他们和长城是同类的东西,长城沿线的标语和长城是一体的(见图18)。个人弱小的地方,公共体系的控制力自然就显得大了,不过怎么比较的出?我不是在体系以内不知道,感觉它可能像一个庞大的动物,有很多个触角,每个村子都有一个触角,每个触角都有一个脑。

  Q:长城的情况如何?还留下一些古长城吗?可以说,你是在进行一次摄影考察吗?

  范石三:古长城太多了,多的让人觉得它无法被保护。我这一路过来,都零零碎碎地与长城相伴。长城被拍摄过无数次,我不是做考察。

  Q:对,差点被你的路上风景带走太远,你拍的还是与长城有关,在后面找到一些长城,……这个系列为什么叫长城的尽头呢?

  范石三:还是前面的问题。看着照片人们大都不会看出土长城和土烽火台。因为印象里的长城都是北京附近的明代砖石长城,而实际上,长城自山西往西都是土筑的。前人说,读史者应知长城者,实一大血线也,埋骨其间,无代或绝。

  这条城墙西起甘肃戈壁,东抵黄海,从玉门关开始沿着河西走廊跨过大漠和黄土高坡,崇山峻岭,直到辽宁丹东为止,大体勾勒出了中国历史上不断变化的轮廓,它后面那片苍茫的黄土地就是中国人的家园了。这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国土上一个皇帝又一个皇帝登场,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交替。如今这片土地像是被几千年的文明吸干了养料,加剧的干旱、流失的耕地、空巢的村落……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随便停在哪里都能拍摄到一个在中国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丢弃的乡土样本。城墙无语,闻者有声,我想像前人一样沿着这道城墙穿过整个国家,记录这片广褒的土地,因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沿着这道城墙穿过中国的一个个城市、小镇和村庄去体验这片国土,一直走到长城的尽头。

  Q:旅途中,你观察到当地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那张在山谷中放羊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揪心。

  范石三:这就是黄土高原啊,在靠近榆林的地方。这天我刚从宁夏进入陕西,第一次看到黄土高原的地貌,很感叹。西北风把戈壁的沙吹过来沉积到这里,雨水冲刷出沟壑。黄仁宇在“黄河青山”里说地理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管是我这个拍摄者还是那位牧羊的妇女,我们都太渺小了,怎能去评价这世界的主宰。

  Q:但这张羊群的照片又很幽默,同时让人感动,感动于生命,你当时一定很感激旅行,对吗?

  范石三:那是在锁阳城旁边,前方的塔是锁阳城,再前方是疏勒河的古河道和祁连山。羊群是突然从灌木丛里冒出来的,最开始只是像风铃一样的叮当响,然后一头头跟着就过马路了(见图20)。是的,很感动,我第一次看到羊可以走成一条,很方便数羊。

  Q:你还去了别人家里?

  范石三:嗯,老人家特别好,请我吃饺子,土豆羊肉馅的(见图21)。

  Q:你对某些旧建筑的呈现手法,让我想起有个美国摄影师,拍摄美国破败的街区,倒闭的电影院和俱乐部。真是让人哀伤的风景……

  范石三:建筑很美,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建筑。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把它们的面目改造了来实现别的功能,建筑就和它们的使用者一样沾染了各种习惯。这张有五角星的是辽宁绥中前所古城里的一个房子,大门用水泥堵死了(见图23)。

  Q:你拍摄的山脊像马背,而且是瘦骨嶙峋的马。

  范石三:这其实不是山脊,这还是长城。长城在平原上,一望无际地延伸过去,很多时候看起来就像山脊或者土丘(见图24)。

  Q:这次长城之行,一共拍了多少照片?对于这次行走和拍摄,你有预期的目标吗?

  范石三:我是骑自行车旅行的嘛,带着 25 公斤的行李,我能够带的胶卷数量的极限大概是 200 个,为了减轻负担,我连三脚架都没带。我拍了 100 多个胶卷,大概有 1000 多张照片吧。

  Q:对于这次行走和拍摄,你有预期的目标吗? 是否达成了目标?

  范石三:旅行的过程里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出发之前我也不知会拍成什么样子,上了路照片反而成了次要的东西,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旅行。

  Q:你准备如何传播这些照片?

  范石三:我编辑了一个包含 60、70 张照片的作品集,可能会自己手工制作摄影集。



  关于摄影师

  范石三(Fan Shisan),自由摄影师,1983 年出生于四川,2006 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荣誉:

  TOP20 2013 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奖

  展览:

  2014年 Hungry Still,QUAD 画廊,德比,英国

  2014年 The Temporary,华人艺术中心,曼切斯特,英国

  2014年 The Temporary,Article画廊,伯明翰,英国

  2013年 Top 20 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杭州,中国

  2013年 Slideluck London,德比,英国

  2012年 不毛之地,桃浦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2年 影子的一课,Open Eye画廊,利物浦,英国

  2012年 影子的一课,香格纳画廊,上海,中国

  2012年 三影堂摄影展,北京,中国

  2012年 暗号摄影展,上海,中国

  2011年 两个我们,平遥摄影节,山西,中国

  2010年 Tora Tora Tora,草场地摄影节,北京,中国

  更多关于范石三:www.fanshisa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范石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沿长城行进,边走边拍,从汉长城的西段开始,止于明长城的东段,整整三个月。他的行囊 25 公斤,内含 200 个胶卷。他拍摄邂逅的国人、破败的寺庙,观察当地的风俗,鉴赏当地的戏曲,一路观看变换的风景,不紧不慢地完成了自己定制的路线……




2.jpg
“沿着古老的城墙脚不离地地去体验这个国家,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线路。我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河仓城出发,从那里开始往东,跨过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几个省。4 月初出发,7 月初到达辽宁丹东鸭绿江边,整整三个月,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3.jpg
“西北大地就是如此的,风景就是那样,摄影者改变不了什么,是心相不一样吧。当时我站在那里,背后刮着 6、7 级的大风,铺天盖地都是沙尘暴。眼前出现了这辆遗弃的车,我巴不得马上跑到里面躲一躲。”




4.jpg
“想走长城的肯定有好多人,走过的也有不少了,但是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一次长城,我的路线比前人走得更远,从汉长城的西端开始,到明长城的东端为止,从尽头到尽头。”




5.jpg
“看着照片人们大都不会知道这条路旁的土墙就是明代长城。因为印象里的长城都是北京附近的明代砖石长城,比如金山岭、八达岭等对游客开放的长城,它们其实都是 90 年代修复改建的。长城自山西往西都是土筑的,照片中的这段明代长城位于山西省右卫镇,在破虎堡村和破鲁堡村之间。”




6.jpg
“我还拍了另外一张照片就是我网站上跟着的一张,和这个照片正好是对称的,还有一个烽火台。穿过土长城的这条土路就是从破虎堡到破鲁堡的老路,这段还算平坦,后面就越来越陡峭,四处沟壑,估计现在汽车已经很难开过。”




7.jpg
“我见到的这些占绝大多数的真正的长城,慢慢颠覆从经验或媒体中得到的长城的印象和想象。”




8.jpg
“宁夏贺兰山脚下三关口长城过来一片都是西夏王李元昊的墓地。附近也有很多照片里这样的近代坟冢,背靠着贺兰山,面对着河套平原,山脚下就是银川了。仔细看宁夏的名字会觉得它非常美。安宁的西夏,可是这个名字倒过来,西夏安宁,其实背后的历史很悲壮。”




9.jpg
“这条是明长城上的肥料广告,这个标语是说‘帝益肥保水松土,帝益肥保水松土’。国道穿过土长城而过,左边是内蒙,右边是宁夏,断开的地方造了‘山寨’的砖石长城,上面再印上一层层的小工厂广告。”




10.jpg
“甘肃的标语大体都是和农业、植被相关,非常实际的,长城就是现成的标语墙吧。在什么地方缺少什么,标语就会写什么。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新的标语了。靠近慕田峪还有刻在长城山崖的标语估计是最大的,写的是忠于毛主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这个被晒得漆黑的男人站在那里等了半个多小时,他要搭车去镇上。我当时正在另外一边借着砖墙的阴凉睡午觉。”




12.jpg
“何师傅是在从土门镇去往大靖时遇到的,他在那地方放他的羊。我在犹豫着,是沿着长城去大靖镇,还是绕道去黄羊川看一看。然后我往山坳里骑了几公里又折返回来。我在这片山峦中不同的地点遇到他三次,非常巧,他给我讲了几个故事。告别的时候,我说我要给你拍一个照,他很高兴。”




13.jpg
“在山西河会剧场我遇到了很多人,演一出晋剧,是镇里的节日了,我混在村民里面看戏,发现这个老头子的衣着表情都很有意思。”




14.jpg
“这是在夹边沟,我的 GPS 坏在酒泉了,到处都是坟地,我迷了路,只有眼前这个庙,它建在一个烽火台里面。庙宇里面总是能遇到好人,这个庙的主人是个很老的师傅,他看我渴,把菩萨案上的苹果给我吃了,说今天早上点了香知道今天有远客要来。”




15.jpg
“这个剧场,它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年,也是在一个古城里。我列了一个 list 嘛,看到这些建筑,都会拍的。”




16.jpg
“这个是是嘉峪关明长城第一墩旁的景点,仿造的。这天我遇到了第二次沙尘暴。”




17.jpg
“4 月 30 日我到了永昌,追着明长城骑到金川峡,在湖边见到这个筑路工,他要把一面红旗插在山坡上。他非常费力地在山坡上挖坑然后把一面红旗插进去。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做这个事情,但那个想法和场景太有趣了,就和建造长城的烽火台差不多吧。”




18.jpg
“我很喜欢拍这些标语,我觉得他们和长城是同类的东西,长城沿线的标语和长城是一体的。个人弱小的地方,公共体系的控制力自然就显得大了,不过怎么比较的出?我不是在体系以内不知道,感觉它可能像一个庞大的动物,有很多个触角,每个村子都有一个触角,每个触角都有一个脑。”




19.jpg
“古长城太多了,多的让人觉得它无法被保护。我这一路过来,都零零碎碎地与长城相伴。长城被拍摄过无数次。”




20.jpg
“这是在锁阳城旁边,前方的塔是锁阳城,再前方是疏勒河的古河道和祁连山。羊群是突然从灌木丛里冒出来的,最开始只是像风铃一样的叮当响,然后一头头跟着就过马路了。我第一次看到羊可以走成一条,很方便数羊。很感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老人家特别好,请我吃饺子,土豆羊肉馅的。”




22.jpg
“城墙无语,闻者有声,我想像前人一样沿着这道城墙穿过整个国家,记录这片广褒的土地,因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沿着这道城墙穿过中国的一个个城市、小镇和村庄去体验这片国土,一直走到长城的尽头。”




23.jpg
“建筑很美,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建筑。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把它们的面目改造了来实现别的功能,建筑就和它们的使用者一样沾染了各种习惯。这张有五角星的是辽宁绥中前所古城里的一个房子,大门用水泥堵死了。”




24.jpg
“这其实不是山脊,这还是长城。长城在平原上,一望无际地延伸过去,很多时候看起来就像山脊或者土丘。”




25.jpg
“我是骑自行车旅行的嘛,带着 25 公斤的行李,我能够带的胶卷数量的极限大概是 200 个,为了减轻负担,我连三脚架都没带。我拍了 100 多个胶卷,大概有 1000 多张照片吧。”




26.jpg
“旅行的过程里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出发之前我也不知会拍成什么样子,上了路照片反而成了次要的东西,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旅行。”




27.jpg
“这条城墙西起甘肃戈壁,东抵黄海,从玉门关开始沿着河西走廊跨过大漠和黄土高坡,崇山峻岭,直到辽宁丹东为止,大体勾勒出了中国历史上不断变化的轮廓,这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国土上一个皇帝又一个皇帝登场,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交替。”




28.jpg
范石三(Fan Shisan),自由摄影师,1983 年出生于四川,2006 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曾获 TOP20 2013 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奖。关于范石三的更多作品请浏览:www.fanshisan.com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需要这样的自由摄影师,独立的社会纪实,有些东西,我们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在社会变迁中流逝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2:25 PM , Processed in 0.0601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