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平安夜,星期一,天津,“津味相声旗舰店——西岸相声会馆”人民公园店内人声鼎沸,230人的茶座早在一个月前已经预定一空。在这里驻演的天广乐相声社团为五小时跨夜演出准备了8个改编或原创的新段子及相声剧“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首演。
圣诞节对于天津的相声市场来说,已成为一年中最火爆的档期之一,每名演员都卖力演出,争取在这一天完成一年中最华丽的表演。
“天广乐”是一支组建仅1年多的年轻团体,团员平均年龄25岁。2006年,中国第一个相声广播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诞生,2011年,相声广播发出“集结令”,要组建自己的相声团。大学生来了、相声票友来了、曲校的学生来了,再加上电台总监亲自出马挖掘的人才,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就招齐了人马,并计划于8月19日正式演出。
与相声有关的奇妙人生
平安夜当天,社团所有成员连同主持人都参与了演出,生怕首演的段子出啥问题,既兴奋又紧张。凌晨1点左右,演出圆满成功,看着观众心满意足、意犹未尽地离开,演员们一颗颗忐忑的心才终于放回肚里。演出前,演员王震怕自己养的蝈蝈在住处冻死,特地把它揣在怀里带来。
“如果天广乐招人的时间早半年或晚半年,我可能就不会在这里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王震来自山西太原,生于1988年的他从小喜欢相声,高考时就想到曲艺之乡天津上大学。“我心想,不管什么专业,我一定要去产生了相声的天津去看看”,就这样,他走进了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系。
大学里,他参加了学校的浮生文艺社,与同学合说相声,“搞得还不错”,却根本没奢望过能以相声为职业。2011年暑假,上大三的他在相声广播里听到招聘相声演员的消息,就拉着搭档杜健去应聘了,面试后,他们是唯一留下来的在校大学生组合,做梦一样成为了相声演员。
如今,他租住在一间十几平米、每月900元的伙单里,“虽然没有暖气,但离单位近,环境比格子屋好多了”。在简单又整洁的小屋里,一张床、一张桌子、几个格子柜,喜欢的书、蝈蝈、电暖气和每天几小时来自南面温暖的阳光陪伴他度过这个28年来最冷的冬天。
“做相声演员有时挺孤单的,思维模式和常人不一样,走出这个圈子,生活中常常没什么朋友”,台下的王震有时很安静,微博中常常写出一段有感而发的诗词,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他总是有独到的见解”,同伴们这样评价他。王震最胖的时候230斤,现在减了6、70斤,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了了,最近又配了隐形眼镜——“因为相声演员的表情很重要”,王震说:“我现在的目标是保持身材。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把相声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做。”
出人意料的走红
“这(天广乐)只能说是个民兵团体,可总监要求我们干特种兵的活”,“天广乐”团长、27岁的康建翊说。这位身材微胖,淳朴敦厚的年轻人是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光电子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大学时就因相声说得好被收进相声社团,在一次集体拜师会上,被现在的相声广播总监于显光看中,“阴差阳错”地从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成为了相声演员。
“当时领导对创新的要求很高,招进来的人在一个月内就进行了大更换,因为马上要面临‘十一’旺季,需要大量的新段子,还要编相声剧。就这样又从别的相声团挖来了几个有经验的演员。没想到,在那个‘十一’我们就离奇地火起来了。”
按照规律,一般新的相声团体都要经过少则半年的“热场”才能渐渐被观众接受,可“天广乐”仅用了一个多月。“现在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年轻,思维活跃,创新快,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很近,像‘骑马舞’刚流行我们就用在相声剧里了,如果老先生们跳就是件挺难的事。就这样,来听过一次的观众几乎都留了下来。”
和天津其他相声团体老中青结合不同的是,“天广乐”里全部都是年轻人。89年出生的郝梦春2010年退伍后,找到了做生意的张斌说相声。几个月后,正赶上天广乐招人,他们就去了。郝梦春说,“当初就是觉得这个园子有发展,给演员上五险。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是一个保障啊!真没想到现在会火成这样”。
一举一动都让人想笑的郝梦春从小学快板,相声是自学成材,他和张斌两人靠着天赋的幽默感赢得了观众,成为社团中最受欢迎的组合之一。
“当相声演员其实特不容易,有时淌着没膝的雨水去演出,有的观众却是为避雨才进来听相声的。这时候,我们就会更卖力地说,争取让他们下次还来。”郝梦春说。
郝梦春和张斌最近的目标是拜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孙子马六甲为师,“把马氏相声的精髓发扬光大”。在天津,“马氏相声”是津味相声的代名词,看似节奏慢,其实一直在坚守着相声的这块阵地,真正保留了相声的韵味和真谛,有着“无人不宗马”之说。
“马氏相声讲究铺平垫稳,三翻四抖,在相声技巧不流失的前提下,加进符合时代的新鲜元素,而不是像有些演员,为了迎合市场已经丧失了相声最基本的技巧和原则。”说起这些,郝梦春非常罕见的严肃起来。
灯光亮起,你是一个相声演员
“天广乐”的两位著名助演演员于丹和搭档裘英俊是相声界学历最高的一对搭档。裘英俊是南开大学金融系本科毕业生、现相声广播主持人,于丹则是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现留校任教。
于丹2002年还是本科生的时候创办了南开国乐相声协会,当年也是他把极有相声天赋的新生裘英俊招致麾下,至此两人开创了一段黄金组合时代,逐渐成为天津相声青年中的佼佼者。
凤凰网曾在一篇对裘英俊的报道中,用“欣其俊秀,咀彼英华”来形容他的优越条件。北京一家知名社团曾邀他加入,但他更愿意在故乡天津这片土壤中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毕业那年,裘英俊面对银行和相声广播两份合约时选择了后者,“这是意料之外的理想生活”。
但他的搭档于丹却有着另一个情结。
对于丹来说,演出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对于相声,他想过“舍弃”这个词。在他心里,真正无法割舍的其实是国乐相声协会。国乐对于他,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份情感、一份关于青春最纯粹的记忆,“我想这个东西对于修复我们被现实撕碎的灵魂,还是很重要的……这里是家。”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教师,于丹从未离开过南开园,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是国乐相声协会的策划、编剧、表演指导、演员、工作人员,尽管每次创作相声剧都像“一滴一滴耗尽自己的心血、油尽灯枯了”。
当12月14日晚国乐十年庆典3个半小时的原创相声剧《乐在南开深处》顺利落幕的时候,于丹背起背包满足地悄然离去,就像他说过的那样:“永远不要骄傲!给你快乐,我也快乐。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
相声,从最初穷苦艺人撂地摆摊作为糊口的技艺,到登上千人的礼堂接受观众的掌声,经过了上百年的流传,能“逗人笑”却是相声演员始终如一、也是最简单的愿望。如今,年轻人正在成为相声界的主流声音,这些80、90后的演员们,脱下长衫,就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玩,喜欢一切时尚的东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苦恼。
可当他们穿上大褂的瞬间,就成为了一名演员,无论他们是穷是富、健康或残缺、失恋抑或生病,都会因为舞台灯光的亮起,而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