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休闲时尚] 私家贺岁档:来点不一样的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0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2-12-10 07:42 PM 编辑

私家贺岁档:来点不一样的电影
  
btr


a843.jpg a844.jpg a845.jpg a848.jpg a849.jpg 私家贺岁档:来点不一样的电影 2012年少数派电影报告

 
  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这是一个不在微博上给大热电影好评便会掉粉的时代,娱乐社交化的倾向令少数派限于沉默。本文是少数派的小声报告,不为哗众取宠,只为那些被忽略的与被低估的,那些被私宠的电影。

  有两类导演:一类是工匠,他们手艺娴熟,对各类电影的配料了如指掌,然而他们只是电影产业中可被替代的一个零件;另一类则是艺术家,他们天马行空,擅长出人意料,他们无视成规,总是剑走偏锋,哪怕会挑战陈见习俗,他们总是独一无二,他们的名字便成一类——后一类导演的作品总是更吸引我。

  ——编者

  

《神圣车行》

  (莱奥·卡拉克斯)

  一出超现实主义的变形记,一场当代都市生活的奥德赛

  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十三年来的首部长片《神圣车行》是一出超现实主义的变形记,一场当代都市生活的奥德赛。不是加缪式的“人变成虫”,而是数码时代的“人变成他人”,变成虚拟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变成一些零和一的组合。

  在《神圣车行》里,DenisLavant扮演的奥斯卡的工作就是扮演各类不同的角色,他按照预先写下的剧本,在现代都市的一日之中出演十一个迥异的人物:从讲罗马尼亚语的乞丐到短片《东京!》里曾出现过的巴黎地下管道里的“大便先生”,从心思细密的父亲到冷血杀手,他以令人信服的表演展现了一个混杂着冷感、残酷、色情、感伤的怪异而迷人的想象世界。

  莱奥·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向我们展示了电影可以如何充满想象力,可以怎样奇异而不落俗套,可以不属于任何一种既定类型而自成一派。《神圣车行》是2012年最让人激动的电影,值得一看再看。

  

《天堂:爱》

  (尤里西·塞德尔)

  夹杂反讽的欲望错位,以极端的爱反思普遍的爱

  《天堂:爱》是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天堂三部曲”(爱、信仰、希望)的首部曲。为探讨什么是爱,尤里西·塞德尔将电影置于一个极端的情境之中:来自欧洲的有钱中年女(可算作“干妈”,即“SugarMama”们)在非洲肯尼亚旅游,寻找年轻新鲜的黑人身体。然而海滩上的黑人们背对大海,面朝着这群游客——对他们而言,她们只是廉价旅游商品的潜在顾客,只是钱而已。

  尤里西·塞德尔以极其大胆、坦诚的手法(用非职业演员出演大量裸露场景)及夹杂着反讽意味的幽默感(来自于文化、性别或种族之间的冲突)来描绘这欲望的错位,以极端情境下的爱反思更普遍的爱,以去往陌生国土旅行及语言之间的隔阂,暗喻爱情关系之中人际交流之难。

  

《爱》

  (迈克尔·哈内克)

  2012年戛纳影展金棕榈奖

  情感的节制程度与电影的剧烈潜流成正比

  与《白丝带》一样残酷,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这部2012年戛纳金棕榈奖电影《爱》却因为更加简约的场景及人物设置而显得更有力量——只有巴黎的一间公寓和两个老人。

  哈内克的电影从不失冷峻之感,其感情节制的程度往往与电影底下剧烈的潜流成正比;而这一次,他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在有限的人物与最低限度的戏剧性中展现了一个兼具残酷与温柔,既慑人又感人的故事——这故事带有存在主义的气息,就好像它讲述的似乎不是偶然,而是人的命运。当然,除了哈内克卓越的场景调度及勇敢而直面的镜头语言外,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和埃玛妞·丽娃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恺撒必须死》

  (保罗·塔维亚尼/维托里奥·塔维亚尼)

  2012年柏林影展金熊奖

  虚构的边界从未变得如此模糊

  2012年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这部仅有76分钟的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在意大利的一所监狱里,一群重刑犯人正在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利乌斯·凯撒》,他们体会并演绎着剧中人的背叛与不忠、爱与友情,直至演出结束,囚犯们回到牢房——此刻何止是戏中的恺撒必须死,重刑犯们亦如是,他们回到牢狱中的日常生活里,拿出摩卡壶烧起咖啡,同样面对着将死的命运。

  本片最有意思的是,导演塔维亚尼兄弟使用了非专业演员——监狱中的真正囚犯出演本片,并用了足足六个月跟踪拍摄了排练过程。于是,《恺撒必须死》不仅仅在元叙事的层面探讨了虚构与真实的分野,更引起了这部电影究竟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的争论,虚构的边界从未变得如此模糊暧昧,而这部电影的价值可能就在这些争论里。

  

《在异国》

  (洪尚秀)

  在一次次细微改变中,求解一个个不同的未知项

  与《北村方向》一样,《在异国》是一部典型的洪尚秀式电影——它充满反复的桥段和重复的对话,就好像在玩一个由诸多变量控制的天平,在一次次细微改变中,求解一个个不同未知项。《在异国》的特别之处突出: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一改在欧洲电影中冷酷凶相的刻板印象,在片中饰演三个完全不同的喜剧角色;而她与韩国人之间的文化冲突更使电影笑料连连——尤其是那呆萌的救生员说一口让人喷饭的韩式英文,在沟通不能的窘境下喋喋不休的样子,不啻是将全片对于人际交流的隐喻喜剧化了。

  

《圣殇》 a847.jpg

  (金基德)

  2012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依然尖锐的金基德

  现在看来,金基德2011年用DV拍摄的粗砺、勇敢、直面自我的电影《阿里郎》更像是一场对于进入创作瓶颈期的自我的救赎;而夺得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圣殇》是金基德完美的回归,他证明了自己依旧尖锐、犀利、残酷。

  金基德将这有着浓重宗教意味的故事重置于经济崩坏的现时,前半段主角岗作讨债充满了暴力,很多桥段甚至令观众无法直面,拍出了人性里潜藏的兽性。后半段母亲的出现则仿佛要回溯这一切之原罪,强奸与乱伦那几幕屡屡挑战观众的底线及承受能力。结尾则道出罪与罚的主题,令人唏嘘不已。

  

《36》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

  人如何记忆?数字化的记忆有多么脆弱?

  2012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电影,评委会主席贝拉·塔尔称赞该片导演、年仅28岁的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发明了自身的电影语言”——这评价非常准确。预算两万美金、片长仅68分钟的实验电影《36》全片仅有36个固定镜头,每个镜头构成一个章节,叙事如同诗一般展开。

  电影勘景师Kai热爱拍照,她将工作照保存在移动硬盘里;而她的同伴、美术指导Oom则更爱用眼睛看,或用胶片拍摄。一年后,Kai发现电脑硬盘故障,照片像记忆一样失落了。此时Oom已然辞职,勘景时曾遇见的女孩也去世了。她唯有从恢复的几张旧照中回忆过往,一种感伤的情绪扑面而来。人如何记忆?数字化的记忆有多么脆弱?随着时间流逝,记忆是否也像旧房子一样会被拆除?——其实,数字化时代的记忆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而当电影末尾,Oom的苹果电脑桌面显示他俩的合照时,电影仿佛在暗示:这段错失的爱情,正是两人太过沉湎于记忆、而失去了当下感所致。

  《36》的电影语言简约有力,框住的固定镜头,以及时常出现在框架边缘的人物暗示着镜头之外有更大的世界,或镜头及记忆的局限性;而前后两部分之间时隔一年的彼此呼应,也令观众在物是人非的喟叹之余进入对于记忆和时间的思考。“这部电影的‘写作’令人屏息、充满艺术感、简约,绝无一字多余。”评委会的颁奖词如是说。

  

《如沐爱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欲望一直仅止于欲望,没有付诸现实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拍摄的日语片——然而风格仍是《合法副本》式的:运用大段的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着力于表情与内心的刻画、而非情节的戏剧性。

  《如沐爱河》的故事发生在一位大学教授与一位援交女之间,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暧昧而错位的,欲望一直仅止于欲望,而没有变成现实,但即使如此,阿巴斯还是拍出了主人公内心隐秘的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来自动物园的明信片》

  (埃德温)

  如梦般离奇迷人

  《来自动物园的明信片》是印尼青年导演埃德温继《失明的猪也想飞》之后的又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全片像一个梦,美好而异质,动物园里的萌女孩与牛仔之间的故事穿插着关于动物园的种种名词解释,把对于人与动物、现实与想像的默想变成了一首影像的诗。

  想消失的牛仔、不想吃鸡肉只想洗澡的老虎和跑步飞快可以用后腿踩死狮子的长颈鹿?《来自动物园的明信片》是一部拒绝归纳的电影,因为如梦,而梦是离奇而迷人。

  

《女朋友·男朋友》 a850.jpg

  (杨雅喆)

  小清新外表下的摇滚之心

  看见演员表里有桂伦镁就条件反射般地贴出“小清新”标签,或许是对《女朋友·男朋友》的最大误解。这位新科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向观众证明了她的小清新外表下,有一颗摇滚之心——而这也恰恰是本片的基调。

  《女朋友·男朋友》的时间跨度很大,但导演聪明地选择了对于台湾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节点,描绘在人际关系的嬗变,以及人在大时代下的命运。时间是本片隐藏着的最大主题,正是在时间的演进之中,那些感情的复杂及多层次的暧昧关联,才显现了出来。

  

《三生三世聂华苓》

  (陈安琪)

  “这就是一部文学史”

  陈安琪追随着聂华苓的离散人生,将一位极具风骨的女作家传奇跌宕的个人史拍得感人至深。作为一部纪录片,着力于刻画人,而非局限于文学本身,一如林怀民在片中所言,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最可贵的是,“他们不是在办一个冷冰冰的学术计划,这里面完全是人的来往。”全片采访了众多作家,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及众人之回忆拼贴出一个更鲜活更生动的聂华苓。王安忆在旧照片里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女,而毕飞宇指着客厅里的桌子道,“这就是一部文学史。”

  时间是《女朋友·男朋友》隐藏着的最大主题,正是在时间的演进之中,那些感情的复杂及多层次才显现了出来。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12-07 作者:bt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10:18 AM , Processed in 0.050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