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老师中,执教时间最长的是刘顺跃,这七尺讲台,他站了近11年。从小到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刘顺跃唯一的梦想。2002年2月,他通过招考被分到了巧家县药山镇洗羊塘村小学,这里是全县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从学校到镇上走路最快要四个小时,全村只有两个院子是瓦房,其它都是茅草屋。因为森林覆盖面积少,遇到大风时节,洗羊塘村常常黄沙漫天、飞沙走石。
小学由四间没有门窗的瓦房和一个简陋的篮球场组成,没有宿舍。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退刘顺跃,儿时饱尝困苦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恶劣环境,安心地工作起来。不久后,他和一起分去两个新老师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次,巧家县教育局的局长到学校里视察工作,当场夸了他们是“最积极乐观、最坚强、最优秀的教师。”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顺跃,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和自身的学习上,希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当时,国家西部地区新一轮课程改革序列课程刚刚开始,由于是非师范生,他抓住机遇努力学习,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学习,他在2004年全乡“优质课大奖赛”中荣获第一。“我自认为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但要成为优秀教师,还需不断努力”。
由于上大学,家里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当老师每个月才六七百元的工资,还债的压力让刘顺跃有些喘不过气,他甚至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有一次感冒,因为身上只有3元钱,他不敢去卫生院打针,结果病情加重,最终一个同事的父亲看不下去给了他100元钱,他才去卫生院看病。2003年,哥哥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对于他们一家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刘顺跃四处借钱给哥哥治病,但最终没能留住哥哥,自己又背上了20多万的债务。
当时有人介绍刘顺跃到县城去打工,每个月好歹也能赚个千把块,如果留在学校,这么点工资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将债务还清。他有些动摇,考虑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没去。洗羊塘村孩子们的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实在让他无法割舍,“钱我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慢慢赚,但我不能离开我热爱的这个职业”。
由于身处山区,摩托车成为了最好的交通工具,刘顺跃要经常骑车往返于家和学校的100多公里的山路上,特别是哥哥生病的那段时间,每个周末他都要骑车四处筹钱、寻医问药,风雨无阻。恶劣的气候让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很严重的风湿,但他觉得这段日子是“痛并快乐着的”。
作为一名老师,刘顺跃从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影响工作,即使是在哥哥去世那段最悲伤的日子,他的班级教学成绩也没有因此受影响,反而还上升了四个名次。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就是他的快乐之源。
2008年暑假,刘顺跃来到云南大学的函授教学点进行为期20天的面授,在这里他遇见了现在的妻子周凤慧。和自己一样,周凤慧也是一名山村教师,在与包谷垴乡相连的会泽县纸厂乡灯草塘小学执教,相似的经历让二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话题,也在接下来的相处中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真爱,并且决定要在各自的执教路上相依相伴。
2009年9月,恰逢纸厂乡龙家村小学招录老师,刘顺跃和周凤慧便双双来到这个学校。因为有了爱人的陪伴,刘顺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我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到玉溪读书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孩子因为我而走出大山”。
刘顺跃和周凤慧在龙家村小学执教已经第三个年头了。这期间,周凤慧一些考上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的同学买了房、买了车,而他们什么也没有,身上还背着10多万元的债。虽然心里会有些落差,但却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们到龙家村小学时,蒋正阳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了,随着陈仕华、刘玉良、程谨和幸金正的陆续加入,这支“80后”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大家吃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互相支撑着共同的教育事业。
龙家村共有1320多人,因为山高坡陡,耕地面积有限,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靠种点玉米为生。家长们平时忙于农活,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家长们把老师视为了“救命稻草”。
七个年轻人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份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