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9|回复: 4

【电影】钢的琴(20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30 03:23 PM 编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b.jpg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中文名:         钢的琴
外文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
出品时间:         2011
制片地区:         中国
导演:        张猛
编剧:         张猛
制片人:         崔光石、甘蕙茵
主演:        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
类型:         喜剧,剧情
片长:         107min
上映时间:         2011年7月15日
监制 :        郭在容、方平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陈桂林        王千源
淑娴                秦海璐
王抗美        田雨
小菊                张申英
季哥                罗二羊
快手                国永振


职员表
  
制作人        郭在容;方平
导演                张猛;王添麒(执行导演)
编剧                张猛
摄影                周书豪
美术设计        王硕;张艺
录音                李尚郁


剧情简介

  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幕后故事

资金紧缺

  上海电影节本是张猛的福地,他的《耳朵大有福》在2007年上海电影节上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评委会特别奖,还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击败了来自台湾的强敌林书宇和钮承泽,斩获最佳新导演奖。但这项荣誉并未让张猛的导演之路畅通无阻,他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仍旧面临资金紧缺的窘境,“拍摄《钢的琴》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资金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都靠朋友七拼八凑,始终压力很大。”《钢的琴》得到上海电影节25万元创投基金的支持,加上好友秦海璐以出品人的身份拔刀相助,最终让该片得以完成。

改名风波

  影片完成后,《钢的琴》先亮相多伦多电影节,随后助力王千源荣膺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这部描写小人物为尊严与梦想疯狂完成大事件的喜剧便一直被业内看好,在众多电影节上屡获嘉奖。然而,就在本片即将上映之际却传出改名风波,令导演张猛极为无奈:“要在国内上映时片方却要求‘改名’,配合发行,给片子起个更加商业化的名字,并迅速在网上开始征集。”改名消息一经传播,便引起了网友的激烈响应,《钢琴总动员》、《变形金刚琴》、《郭德·钢的琴》等五花八门的名字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影评人和业内人士也加入了改名大军,如资深影评人图宾根木匠便提出可叫《钢琴大业》、张小北提议叫《最钢的琴》,著名编剧宁财神更是戏称改为《半价票》。对此,导演张猛坚决回击,表示自己不会妥协。秦海璐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纯为票房改名没必要,但也不反对找到好过《钢的琴》的名字”。

  最终,片方没有强势要求改名,导演张猛也表示很欣慰:“能让观众原汁原味地看到一部好电影,比什么都重要”。出品方完美影视于2011年5月31日宣布电影《钢的琴》最终将以原名上映,公映日为2011年7月15日。

演员选用

  片中,王千源不动声色、略带黑色幽默性质的精彩表演为他赢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头衔,但其实他本人却差点和这部电影擦肩而过。原来最初的投资方担心王千源在电影圈资历过浅,观众不买账,一直要求导演张猛另选男主角。但张导却顶着高压力排众议,坚持保留住了王千源。你看着觉着他很冷,看着他很坏,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远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永远让女人怜惜他。这点和王千源特别像。”


精彩影评

  爱子心切与兄弟义气的题材本是一段老梗,但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情节背景之下,这种爱会变得异常沉重。这类带着伤感的故事,又常常在喜剧的结构中发扬光大,在这个每周票房总能挤进全国前二十的院线,今晚和我一起看完这场的,至多也没有超过十五个人的样子。这场子里,有一位好似上点了年纪的妇女,每逢笑点的时候就必定开怀大笑,在空荡的影厅里,总有些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无不提醒着我,导演把悲情隐藏在荒诞滑稽的外壳中,而这外壳被娱乐化的人们多么完整地享用到了。

  很多事情单独看,不见得有多么伟大或者卑鄙,不见得多么雷人或者感人,舞台角色依旧,换上不同的帷幕,那意境就完全不同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又镶嵌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

  在某年春夏,某场大事件之后,外资撤离,市场化改革止步,经济停滞,紧接着是大量国企经营不善,无以为继,一时间,需求的锐减把过剩的产能打入了十八层地狱。紧接着是伟人南巡,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国有资产的转卖,当然还有那全民下海的风起云涌,暴发户开始出现。九零年代初的第一波下岗工人,体验到的,既有前期经济突变、国企改革的阵痛,又有后面个体经济兴起、贫富差距拉开的冲击。于是,原本当年在一个屋檐下,并肩干“四化”的工人兄弟们,在巨变浪潮的推动下,只能雨打风吹去,被冲上了各自的滩头。于是,大哥落魄了,“小偷”改去做手艺人了,“王子”去卖猪肉了,乐手去为红白喜事吹拉弹唱了……再次凝聚起他们的,不是一呼百应的道上大哥,也不是东北银中的“活雷锋”,更不是天大的发财脱贫的商业机会,而只是一个不济的哥们想在改嫁商人的前妻面前,找回自己作为孩子父亲的尊严……

  可这“人民”的社会全然已经凭着“人民币”说话了,实现尊严无疑还是要涉及那钱的事情,于是合法范围内的途径都是最先碰壁的,接着好人们也被逼上歪道上去了,可偏偏身手不行……于是才有了最后那个“夸张”梦想的起航。

  一个本该渐入小康,和美如画的家庭;一群本该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人兄弟们;一个本该欣欣向荣的企业……现如今,家庭早已破裂,工人兄弟们为生活自身难保,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无论是那个人、那群人、那些企业,这个时代好像总是不偏爱他们,冷落他们,抛弃他们,直到遗忘他们……

  在黑白两道都封闭大门的时候,他们终于团结起来,当时代的神秘之手,把本应该留给他们一部分的资源都无情拿走之后,在国企厂区堆着废铜烂铁的废墟之上,他们用最土最傻最不可能的方法,“整合”起那最后一点点资源,燃起自己那最后一点点热情,只为圆伙伴一个不是奢求的梦。

  片中有一幕,他们追入厂区的电影院追打少年的情景,影院入口大厅赫然挂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标语,后面又一幕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录,她们冲入的放映厅内,正放着苏联的老电影。在眼下这个红歌嘹亮的年代,遥想这家企业当年必定也是又红又专的模范企业,可就在这个一直都是为实现四化奋斗的国家所有的企业里,这些被遗忘的人们,不得已地还在到处抠一些企业转卖后留下的国有资产的残羹冷炙,在热火朝天地干着,一件完全属于私人的活儿。在大国企的屋檐下,专心致志地实践着私人的“利益”,还时不时被困难吓得想放弃,这是多么不够“励志”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时空点,设置在九十年代末或者二十一世纪初的东北,也未尝不可,把良民变成流民的景况,早已不是初次的循环了。


影片评价

  由于“改名风波”喜剧电影《钢的琴》延误了抢占六月档期排片的先机,片方终于定下档期2011年6月30日上映,虽然姗姗来迟,也算赶上了六月内地电影市场的末班车。这部高品质的喜剧电影凭借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巡映及内地的两场小型试映,口碑流出后呈现出一边倒的好评,目前无一差评的情况也是近年来并不多见的。

  著名导演吴宇森、韩国著名导演郭在容、知名电影人方平与鲍起静夫妇、张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给予高度评价。除了知名导演、电影人和名人之外,圈内的影评人也对影片给出一边倒式的好评,少言:明快、幽默、固执、感伤的……张猛的《钢的琴》,不光是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对于现实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只要努力过,制造不了风景线,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忆。迟到的年度华语最佳候选,力荐;吴晗:《钢的琴》油画一般的镜头语言让人看到了废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仍旧埋藏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荒诞幽默的情节激发了惨淡现实下被压抑的生命活力;司马平邦:《钢的琴》一群东北老爷们儿的自我救赎,他们乐观、真诚,有创造力,又不失恢谐幽默,其实他们最可爱之处是热爱生活,这样的群体创造了一个这样自强自救的彪悍故事,小故事大意义;丑鱼尼莫:喜欢一部影片或许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但爱上《钢的琴》,却真的能列出很多个让你无法拒绝的原因。真实再现生活本质,幽默却不恶俗的温情喜剧,感人落泪的兄弟深情,新锐导演的生猛之作;释凡:痛并快乐的激昂乐曲,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电影《钢的琴》虽然是没有大牌导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电影,但却仍然得到观众叫好,“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桥段都像一部电影。”,“最无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都是极高评价。在大片当道的电影市场里,这类描写小人物生活,接地气的优质口碑喜剧将成为一朵奇葩,观众对于商业类型片的观影选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真金白银和观众选择的参照之下,《钢的琴》走进影院以及最终的票房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1]


所获奖项

  2010年10月31日,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王千源);
  2010年11月,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张猛)
  2011年2月6日,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2011年3月12日,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
  2011年4月28日,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秦海璐)、“最佳男演员”提名(王千源)
  2011年6月18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张猛)”、“最佳男演员(王千源)”、“最佳女演员(秦海璐)”
  2011年8月,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提名(秦海璐)、优秀编剧提名(张猛)
  2011年8月,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钢的琴》(十部电影并列获奖),优秀新人导演张猛。
  2011年9月,第28届电影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片提名《钢的琴》、最佳导演提名(张猛)、最佳编剧提名(张猛)、最佳男主角提名(王千源)、最佳女主角提名(秦海璐)。
  2011年10月,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钢的琴》、最佳导演提名(张猛)、最佳原著剧本提名(张猛)、最佳男主角提名(王千源)、最佳女主角提名(秦海璐)、最佳摄影提名(周书豪)、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吴泳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名字就走不动了,再听伏尔加更想看下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7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太好了。
石头之后再没看到这么好的国片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7 11:53 AM , Processed in 0.0544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