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弃大洋 守内河:透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海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3 09: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清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一度畏惧和不能理解海洋。清初,为了切断郑成功与大陆的联系,曾经使用过明朝最严厉的海禁政策,包括“无许片帆入海”和“迁沿海三十里于界内”。管制一旦开始,就会成为习惯。平定台湾后开放海禁,仿佛小脚放大,终比天足小上几码,处处可见禁锢。例如规定沿海渔船只许用单桅,梁头不得超过一丈,舵工水手不超过20人。后来允许用双桅船了,但关于梁头、载重的规格仍有限制,连每位船员出海携带的粮食都严格限量。

康熙晚年,突然变得像明太祖一样多疑,严禁商民赴南洋贸易。他说:“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把海外华侨华人当成背弃祖国和祖宗的盗贼,严加打击,例如郑和在三佛齐就毫不容情剿灭了陈祖义为首的5000名华人。南洋禁航令施行后,沿海经济凋敝,地方官纷纷陈情开禁,雍正皇帝不得已重开南洋贸易,但以保甲之法管理。雍正皇帝从心底鄙视外贸商人,认为他们不务正业,都是奸巧之徒,“踪迹莫可端倪,倘有与外夷勾连,奸诡阴谋,不可不思预防耳”。专制君王对一切无法掌控的事物都心存恐惧。

清初的外贸口岸原有四处,广州、厦门、宁波和江苏的白云山(后改为上海)。为了将海外影响减少到最低,1757年规定洋商均往广州贸易,通商体制由多口变成一口。洋商在广州也不自由,只能与十三行行商做生意。乾隆皇帝批准了一个《防范外夷规条》,对广州外商实施全面管理,例如外国人只能住在夷馆,不得在广州过冬,外国妇女不得上岸,中国人不得与外商私下接触等等。防商甚于防盗。1792年,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以祝寿为名前来中国寻求通商,乾隆皇帝回答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历代清帝眼里,中国并不需要海外贸易,之所以开放广州一口,完全是为笼络海外夷狄而实施的羁縻和怀柔手段,是开恩和施舍,不要得寸进尺。

与见过大风大浪的明朝水师相比,清朝水师寒碜极了……

清初至清中期的中国东南海域并不太平,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舰队四处游弋,虎视眈眈,无奈中国实在太大,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大清帝国反正放弃了海洋,熟视无睹,只要你不叩关登陆,就绝不理会。外国人来中国无非要做生意,清廷并非完全锁国,在广州开了一道窄窄的门缝。谁知道英国人竟嫌门缝太小,发动了鸦片战争。

钦差大臣林则徐检点一下大清水师的力量,完全放弃海上防御,绝望地提出一个“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

战争之初,英国远征军仅7000人,战争结束时增加到2万人。他们攻击的这个帝国,共有常备军80万人。绝对的制海权使英军得以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自由移动,选择攻击的目标,最终打得这个疲惫的巨人跪地求饶。……

林则徐被这场奇异的战争打醒了。革职查办后,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反省:大家都说不可攻敌所长,不与敌水战,专于陆守。前两年说这话犹可,如今岸兵之溃,更甚于水战,怎么叫攻其所短?他指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这时的林则徐已是待罪之臣,惊弓之鸟,私下交换想法还不忘叮嘱保密:“惟祈密之,切勿为外人道也。”但明眼人都看出了问题,连道光皇帝都说:“中国战船不能远涉外洋与之交战,是以肆行无忌。”魏源因此主张学习西洋行船演炮之法,“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假如林则徐、魏源的想法得以实现,清廷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创建近代海军,争夺近海控制权,历史就大不一样了。道光皇帝是节俭人,战事一过,又心疼起钱财来,诏令“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新式舰船。鸦片战争泛起的涟漪,很快就消失了。(撰文/萧春雷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10:02 AM , Processed in 0.0496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