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4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 洛林战役
“西墙防线” 又称作“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Line),是纳粹德国沿着德法边界修建的一条固定防线,全长630公里,由18,000个混凝土碉堡和“龙牙”反坦克鹿砦组成。德军G集团军群下属第1、第19集团军和第5装甲集团军,原先驻扎法国南部,诺曼底战役之后冲破盟军围追堵截撤至法国东北部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背靠齐格菲防线南段。巴尔克到达战区时,该部刚刚进行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反击作战,三个新组建的装甲旅被打残,损失坦克一百余辆,基本丧失了突击能力。这让崇尚进攻的巴尔克相当失望。
巴尔克仔细了解各个部队的情况,这才意识到自己接手了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G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包括18个师,其中只有两个师拥有一定的进攻能力,另外8个师严重缺员,只能承担防守任务,余下的8个师名不符实,兵力相当于团级战斗群。重武器的损失非常惊人,第 19集团军原先拥有各式火炮1,480门,从法国南部撤退的途中丢弃了1,316门。值得庆幸的是,艾森豪威尔在9月22日下令南线的第3、第7集团军停止前进,将有限的后勤补给重点投入北线的“市场花园”攻势。此后一个多月里,南线盟军由于补给困难裹足不前,给了巴尔克宝贵的喘息之机。
10月6日,巴尔克给统帅部作战参谋长约德尔写了一封信,一一列举自己面临的困难,请求补充兵员。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指挥过如此残缺不全、装备低劣的部队. . .这条防线已经被挤压到了奔溃的边缘,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用这些疲惫之师稳定局面。如果不能及时调拨补充兵员,这条防线很快将不复存在。到目前为止我的部队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是美军和法军将领懦弱的指挥 – 他们居然没有利用我们的窘境趁火打劫。”
此后的一个月里,巴尔克不但没有得到增援,反而遭到釜底抽薪,接连失去了几支优秀部队。首先被抽调的是第47和第58装甲军的参谋部以及所属通讯连,然后是第3和第15装甲掷弹兵师。为了保持G集团军群的纸面兵力,德军统帅部调来几支三流部队凑数。第416步兵师原是丹麦占领军,从来没打过仗,官兵平均年龄38岁。党卫军第30掷弹兵师是8月份在波兰组建的新部队,士兵大多是俄罗斯人。该部一个营的俄裔士兵在9月中旬发生兵变,杀了德国指挥官,全部投奔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巴尔克知道美军很快将恢复南线的攻势,于是费尽心思筹划防守。他运用东线“区域防守”的经验,防线前沿只部署少量警戒部队,大部分兵力放在前沿后面两三公里的纵深防御工事。火炮集中部署在几个战略要点,美军在任何方向的突破都会遭到至少两个炮兵营的打击。仅有的两个装甲师–第11、第21装甲师–作为后备力量撤到防线纵深,随时准备发动反击。因为G集团军群不能指望任何空中支援,巴尔克督促麾下官兵加强夜战近战的训练,以抗衡美军空中和地面的强大火力优势。
由于反坦克炮严重匮乏,巴尔克依靠大范围埋置地雷以限制美军坦克的活动。35年后巴尔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道:“集中统一埋置是地雷战的关键。如果把地雷分发给基层部队,士兵们会盲目埋置在他们感觉不安全的地方,这样敌人进攻时会轻易穿过东一块西一块的雷区。地雷战的优势是假地雷几乎跟真地雷一样有效。如果你只有1,000颗真地雷,你同时埋置50,000颗假地雷,完全可以取得50,000颗真地雷的效果。敌军坦克部队一旦发现地雷的痕迹,无论真假都必须停下来等待工兵排雷。多亏了这个策略,我才能保持防线完整,最大限度地迟滞巴顿的进攻。”
到11月初,巴尔克的G集团军群总共拥有官兵13万6千人,两个装甲师总共拥有坦克和突击炮140辆。希特勒在最后关头同意调来第401国民炮兵军的5个重炮营,增强了巴尔克的火力,但依然不给予任何空中支持。巴尔克的对手是美军第3、第7集团军,以及法军第1集团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其中仅仅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拥有6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总共25万兵力,坦克669辆,歼击坦克500余辆,105毫米和 155毫米口径的重炮700门。此外,美军第19战术空军司令部的600架P-47战斗轰炸机专门为巴顿提供空中支持。
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在二战史上实属罕见。大战前夕巴顿信心爆棚,他在10月19日写信给布雷德利,表示第3集团军将在攻势打响以后三天内击破德军防守,直抵齐格菲防线。巴顿认为德军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前沿,开战以后将被迅速摧毁,然后第3集团军将轻易突破齐格菲防线,饮马莱茵河。随后在第95步兵师进行战前动员时巴顿豪气干云,说道:“从这里到莱茵河只有132英里的距离,如果这支军队拿出决一死战的狠辣劲头,很可能打到莱茵河之前战争就会结束。所以我们进攻时一定要不遗余力猛打猛冲!”
然而天公不作美,10月底至11月初阴雨连绵,总降水量达到7.2英寸,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5倍,河流暴涨,道路泥泞。总攻定于11月8日打响,11月7日第12军军长艾迪(Manton S. Eddy)来到巴顿的司令部请求推迟进攻,等待天气好转。巴顿直截了当地答道:“你可以推荐一个人选继任你的职位吗?”艾迪非常知趣地回到部队做最后的准备。盟军方面非常希望这次攻势能够出其不意,将德军聚歼在前沿阵地。战后龙德施泰德的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Gunther Blumentrit)接受美军审问。当被问及巴顿的进攻是否让德军措手不及时,布鲁门特里特明确回答:“当然没有。我们太了解巴顿了,知道他一定会在这一天发动进攻,以纪念他本次战争的第一战。”两年前的11月8日,巴顿率部登陆卡萨布兰卡,开始了他的北非征程。
11月8日凌晨5点,美军700门重炮开始猛烈轰击德军阵地,火光照亮了东方的天空。巴顿目睹恢弘壮阔的一幕,感慨道:“我真有点可怜那些德国兔崽子们。” 早晨8点,巴顿麾下的第12军和第20军分别从南北发起钳形攻势。此时天空突然放晴,成群结队的美军战机立刻飞临战区狂轰滥炸,这一天美军的P-47战斗轰炸机总共出动1,476架次。次日,美军第4、第6装甲师投入战斗,企图从德军防线上的缺口长驱直入。然而大雨再次倾盆而下,到处一片泽国。美军第4装甲师经验丰富,斗志顽强,该部A战斗群不顾恶劣天气勇往直前,深入德军第559师防区20公里。
巴尔克立刻抓住机会,命令德军第11装甲师反击美军侧翼。第11装甲师此时仅拥有69辆坦克(50辆豹式坦克和 19辆IV型坦克),却是巴尔克手中实力最强的突击部队。11月12日,第11装甲师攻入小镇罗达尔布,截断第4装甲师的后路,并歼灭一个营的守军。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巴顿的作战计划,美军第4装甲师和第104步兵师被迫停止推进,回头反攻。经过三天苦战,德军不支后退,但美军第12军也伤亡惨重,暂时无力进攻。
巴顿的第20军负责进攻梅兹要塞。梅兹是洛林地区首府,城内到处是古城堡,防御工事还是1914年以前修建的。11月8日深夜,第90师的部队乘突击艇强渡莫泽尔河,使德守军完全出乎意外(美军第90师的师长,便是后来在朝鲜战场大名鼎鼎的范弗里特)。次日,美军第10装甲师陆续渡河东进,兵临梅兹要塞城下。巴尔克派遣第25装甲掷弹兵师发动反击,该部仅有10辆坦克和两个营的步兵,依然打得有声有色。然而美军第5、第95步兵师相继过河,很快完成对梅兹要塞的三面包围。巴尔克对希特勒的坚守命令阳奉阴违,暗地里撤出主力部队,而让第462国民掷弹兵师留守梅兹。该部都是老弱病残,而且装备低劣,却斗志旺盛,顽强抵抗。11月21日,美军攻入梅兹城内,德军退入一个个古城堡,同美军展开巷战,寸土必争,其中坚守圣女贞德堡的德军直到12月13日方才投降。这支部队拖住了两个师的美军,为巴尔克赢得了宝贵时间重新布防。
11月11日,美军第7集团军向德军第1和第19集团军的接合部发起猛攻。11月14日,法军第1集团军进攻德军第19集团军左翼。至此盟军三个集团军全部投入战斗,巴尔克的兵力左支右绌,不得不接连后退,收缩防线。德军第19集团军总兵力仅三万余人,无力抵挡盟军两个集团军的钳形攻势。隶属第7集团军的法军第2装甲师长驱直入100公里,接连攻克萨尔堡、法尔斯堡,于11月24日进入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
盟军兄弟部队的迅速进展着实让巴顿心急火燎,他驱使部下不惜代价向前推进。11月19日,美军第20军在“奥舒尔兹防线”(Orscholz Switch Line)一带受阻,这是由反坦克壕和混凝土工事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全长12公里,守军是德军第416步兵师的4个营。美军先后出动第10装甲师、第90、第95步兵师攻击德军坚固防线,经过12天苦战才完全肃清残敌,最后仅仅俘虏五百德军。12月3日,第20军终于进抵齐格菲防线。此时巴顿的攻势已经进行了25天,三日饮马莱茵河的豪言壮语早已随风消散。
12月3日,美军一架侦察机发现萨尔河上的一座桥梁仍完整无损。次日凌晨,美军第95师一部步兵和工程兵乘坐突击船,在雨雾的掩护下强渡萨尔河,抢在德军工兵引爆炸药之前夺占这座桥梁。美军第379团立刻过桥,当晚夺得了齐格菲防线的第一批地堡。希特勒得知此事暴跳如雷,要求追究责任。先是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官诺贝尔斯道夫当了替罪羊,被撤职查处;一个星期以后巴尔克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G集团军群,回到东线指挥第6集团军。
正当巴顿屯重兵于齐格菲防线之前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希特勒掷下来最后一次豪赌的骰子–12月16日,五十万德军从阿登山区突然杀出,顷刻之间便把盟军战线撕成碎片。巴顿奉命挥师北上驰援,洛林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洛林战役无疑是巴顿军事生涯的一个低谷。此战美军第3集团军代价高昂,战斗减员55,182人(阵亡6,657人,受伤36,406人,失踪12,119人),非战斗减员42,008人,损失坦克403辆,其他机动车辆11,080辆,重炮34门。第3集团军战史声称毙伤德军无数,光俘虏就抓了75,000人,这个数字显然大有水分,因为其对手德军第1集团军总共只有官兵九万余人。
美国战史学者里卡德(John Nelson Rickard)在他的著作《巴顿被困–洛林战役,1944》中有非常精彩的评价:“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巴顿将军的名字已经成为快速装甲作战的同义词。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美国闪电战大师’。这个美誉来自他在西西里的进攻作战,在诺曼底利用敌军防线弱点的神来之笔,以及在阿登战役中对德军侧翼的突击。然而在诺曼底和阿登的辉煌之间,是1944年9月至12月洛林战役的黯淡无光。这三个月的苦斗是盟军整个二战最为艰难的战役之一。恶劣的天气、破碎的地形、严峻的补给困难、和斗志顽强的德军,使这个战役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是整个战争中对巴顿指挥能力的最严酷的考验。”
这一段评价可以看作是对巴尔克为将之道的高度赞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