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1

制裁伊朗 中国再三掂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yStander 于 2010-6-11 12:08 编辑

联合国安理会6月9日终于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决议,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决议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会制裁伊朗以来通过的最大的一个制裁清单。当天的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2个国家投赞成票,土耳其和巴西投票反对,黎巴嫩弃权。而此前一直模糊表态的中国,意外投了赞成票。

赞成票的中国考虑

事后,各方积极评价中国坚持原则、主持正义,高度赞赏中国为推动安理会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公正、客观、平衡行动作出了积极努力。之前中国在伊核制裁问题上态度一直模糊,而且诸多迹象判断,并不会投制裁票,但结果相反,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猜测:美国是如何“说服”了中国?再加上韩国将“天安”号事件已提交安理会,中国是否想用伊朗换朝鲜?亦或是希望获得在经贸、人民币汇率、对台军售等方面的考量?《纽约时报》甚至猜测,美国正在试图把波斯湾国家,比如沙特和阿联酋团结起来,向中国保证,如果中国支持对伊朗实施制裁,他们将弥补中国石油进口的损失。

伊朗核问题一直是牵动大国神经的关键因素,中国在这场较量中长期受到压力,也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此前三次对伊朗制裁表决上,中国都投了赞成票。再加上几年来,伊朗在核问题上变本加厉。中国如果再执意反对,恐落个外交孤立的境地,不仅西方国家加深与中国的对立和不信任。就连海湾的阿拉伯国家也会逐渐疏远中国。而且在俄罗斯已经同意制裁的情况下,中国也不得不给面子。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支持制裁伊朗,可获得世界的好评,以期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中国这个赞成票也有其他考虑。制裁伊朗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也同样不希望伊朗更接近于有核,一个拥有核武装的伊朗将会搅乱波斯湾地区,这将对中国构成更大威胁,这个诉求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一样。在伊朗核用途不明,且多次刚愎自用的情况下,适时敲打一下伊朗,也是中国展现作为常任理事国大国力量的一个途径。

中国更不希望美国在该问题上做的太出格,一旦美国出手,很有可能是发动军事打击,如此一来局势会更加不利。另外,从制裁细节看,虽然严厉,但多是围绕伊朗核能领域展开,实质上并无严重伤害伊朗核心利益的条款,比如最严厉的石油出口限令等并未列入制裁内容。这或许也是大国博弈下,中国尽力维护与伊朗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和保持其对伊朗影响力所获得的结果。

而且,即便在通过制裁决议之后,中方也反复强调,即使六国在纽约启动了关于制裁伊朗问题的磋商,但外交努力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外交努力的大门并没有关闭。新决议的目的是促伊朗重返谈判,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

伊核问题下的中美博弈

在伊朗核问题上,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虽然,表面上看,美国和伊朗是当事国,中国是作为第三方出现相,但其中,中美力量的博弈同样有所体现。

美国对伊朗的战略和地缘政治考虑毋庸置疑。首先,已成为海湾地区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最强国家的伊朗敢于对美说“不”,按照美国逻辑,可能对美国独霸地位形成挑战的国家都要进行遏制,于是伊朗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其次,从现实层面看,美国认为伊朗发展核武对美国和它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是一个潜在威胁,在美国人看来无异于“噩梦”。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石油。一旦美国改变了伊朗现政权的性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那么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也就在美国掌控之中,美国就可以借石油轻易地制约其他国家。

中国也同样做了一个考量,由于在过去三次中国均投了赞成票,但中伊两国关系并没有损害,恰恰相反,中伊两国的贸易还大幅度的增加,中国已经取代了欧盟,成为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根据这样一种平衡和考量,此次就算通过新制裁案,实际上对中国在经济、能源、经贸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相信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此外,对于制裁的投票,是和安理会多个成员国的多边合作,并不是和美国进行的双边合作。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的决策,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都是要制裁伊朗,是要制止杜绝伊朗的核扩散和核武器开发,中国为了维护安理会有关决议的权威性、连续性、有效性,选择投下赞成票也展现的是大国姿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说过,伊朗造原子弹(如果它能造出来的话)在中国炸响的可能性不必在美国炸响的可能性小。看来中国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1:41 PM , Processed in 0.0361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