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历届政府财政均很困难,其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除了增税之外,就是大量发行公债和向银行借款。1935年以前,财政向银行借款就迫使国家银行增发可兑换的银行券,致使银行券兑现困难,国家银行的信用动摇。1935年后,财政向银行筹款则促使国家控制的发钞银行滥发不兑现的银行券,致使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和法币信用丧失。公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银行券信用的下降引发大规模的挤兑、投机和抢购,工商金融业遭受破坏,最终酿成金融风潮。
(来源:爱历史博客)
近代中国历届政府财政均很困难,其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除了增税之外,就是大量发行公债和向银行借款。1935年以前,财政向银行借款就迫使国家银行增发可兑换的银行券,致使银行券兑现困难,国家银行的信用动摇。1935年后,财政向银行筹款则促使国家控制的发钞银行滥发不兑现的银行券,致使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和法币信用丧失。公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银行券信用的下降引发大规模的挤兑、投机和抢购,工商金融业遭受破坏,最终酿成金融风潮。(来源:爱历史博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到1947年12月法币的发行额高达331,885亿元,为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时的60倍,为抗战前1937年6月的23538倍。
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通货对内价值的严重贬低,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物价便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最后经济彻底崩盘。(来源:爱历史博客)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来源:爱历史博客)
1947年一根金条所需的法币(来源:爱历史博客)
通货膨胀引发的黄金风潮,人们纷纷涌入银号将手上的纸币兑换成黄金。(来源:爱历史博客)
人们聚集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来源:爱历史博客)
可是手上的钱也不过只够买到这么一捧大米(来源:爱历史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