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4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专家刘庆柱:考古界对“曹操墓”无质疑
2010年01月05日 08:56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的质疑风波,让元旦本应处于休息状态的河南考古队专家们一直不得安宁。一拨拨的质疑,一次次的回应,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围绕“曹操墓”的真伪,已发酵成各方关注的社会事件。
自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公开发表质疑后,考古学界不断回应、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是“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权威”与公众质问如兵戈相向,不可调和。
“曹操墓”会否成为考古界的“周老虎”?一项学术界的判定为何会引发强烈的公众信任危机?“曹操墓”的重重质疑孰是孰非?昨天,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刘庆柱以及一些知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幕后在考古圈内早已不是秘密
“认定曹操墓的证据不足”、“考古专家理应更谨慎”……部分学者和社会民众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曹操墓在安阳,在考古圈内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刘庆柱说,这并不是河南省考古所或者考古队一家认定的结果。“国家文物局早在公布之前,就针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进行过两次论证会,我从事古代帝王陵认定很多年了,因此也在邀请之列,但两次论证会都没有参加。后来,我专程去了一趟安阳,看了一遍这个古墓,认定是曹操墓没有什么问题。”刘庆柱告诉记者,参与曹操墓认定的专家不少是国内的一流学者,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方面的专家,专家的领域不限于考古,还有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专家。
“判断为曹操墓,是一个连锁证据,缺一不可,其中涉及了时间、空间、地望、时代特色等方面出土文物的互证。更不是某一专家草率下的结论。”刘庆柱说,大众和媒体所关注的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并不是确认曹操墓的唯一证据。“非常重要的还有地望,古代帝王下葬的位置一定要选在都城附近,比如南越王赵佗的墓葬在今天的广州城附近,而不应该在赵佗的出生地河北。被定为曹操墓,也与墓葬在邺城附近关系很大。”
据了解,判定为曹操墓之前,国家文物局曾经于2009年11月9日、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全国的专家前往河南安阳参与论证。原陕西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西汉帝陵考古专家焦南峰就是其中一位。
“考古界在几个月前已经知道这事情,我们也是从开始的不相信,到不太相信,到最后的确认,这中间有一个过程。资料公布以后,有过几次专家研讨会,通过了论证后才确认的。”昨天,焦南峰在电话里告诉本报记者,有过多年实地经验的考古专家们到现场后,疑虑基本上被打消了,“判断为曹操墓,基本上没遇到考古界内的质疑”。
“除了出土文物,《后汉书》、《魏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都能在这座安阳古墓里找到对照。此外,陵园的等级等方面,都指向是曹操墓。”焦南峰说,他第一次的感觉是,对比自己所见到的许多西汉、汉唐的陵墓,曹操墓规格不小,但却简朴很多,这与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薄葬制刚好得到了印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也告诉记者,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台前
诸多质疑基本上都很外行
因为曹操墓,刘庆柱被推至舆论的风尖浪头。年过六旬的刘庆柱先后参加并主持过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唐长安城青龙寺遗址、秦汉栎阳故城遗址、汉杜陵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考古勘探和发掘。此次,针对曹操墓的各种质疑,刘庆柱在回答媒体采访时说,安阳曹操墓的证据已经足够,如果是 “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结果引来舆论更大反弹,“学术权威”能否站得住脚?该不该受到质疑?
刘庆柱昨天向本报记者解释说,对于曹操墓的认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可以提出质疑,考古业内人士也可以听一听,有启发的就应该接受,一些误解之处理应被澄清。“问题是,央视的新闻把研究文学的袁济喜、媒体人士倪方六都说成了业内人士、考古专家,这样一来,他们的质疑观点肯定会误导大众。”
“认定为曹操墓,本来就不只是考古学家的一家之言,论证过程里,研究魏晋史的历史学家梁满仓等都参与其中。认定的过程,本来就经历了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互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认为,目前看来,对曹操墓真伪提出质疑的大部分是一些外行人士的外行言论。
“举个例子,有人提出质疑,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这就是缺乏历史知识的表现,因为东汉时候还不流行墓志铭。”王子今说,“水稻问题要找袁隆平,导弹问题要找钱学森,考古认定也是一个非常严谨、专业的过程。对于曹操墓的质疑,一些专家本来是研究文学或其他领域的,提出的大部分质疑很外行。”
“曹操墓在安阳”的认定,未来会不会被推翻?焦南峰说, 国内考古界在历史资料不充足的情况下随意公布结果的情况很少,一般公布后又被否定的情况更少。“陕西西安南郊神禾塬发掘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大墓,也有很多疑问,有专家说墓主人可能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也人说是秦二世,还有人说可能是西汉初年汉惠帝的张皇后,到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墓主人的真正身份,没有一致的结论,这种考古界内的质疑很正常。”
国内考古界有没有一些“悬案”?王子今认为广州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遗址”就是一例,在 1974年被认定为“广州秦汉时期造船工场遗址”之后,不断被另外一些专家试图翻案,认为应该是西汉南越王宫宫殿地基。目前持“宫殿地基说”的一方专家, 并没有足够证据推翻“船台说”,但双方的争辩一直没有消停,至今仍悬而未决。但王子今认为,就目前掌握的出土文物来看,曹操墓认定的反驳方并没有说服力。
○论辩
-正方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考古认定是多学科综合结果
曹操墓引发的质疑这么大,其实是有一个背景的,大众不再迷信权威,各地证明也很多。
有人说,曹操墓中没有出土墓志铭,因此就认定证据不足。这就好像说现代人一定要穿西装那样,并不是反驳的充足证据。考古认定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结果,有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甚至类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认定,认定是不容易的,推翻更不是随随便便的。
比如针对“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曹操活着的时候不能叫魏武王,儿子曹丕魏文帝继位后,曹操应该被追封为魏武帝,就是在曹操去世后,曹丕仍未继位的这短短几个月内,他应该叫“魏武王”。现在外界对“魏武王”的称号有很多质疑,但在考古学家眼中,这恰恰又是合理的。
曹操是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因此对他的墓葬真伪引发了这么多质疑,这其实是好事。但严谨的科学与一般的质疑仍然要有区分,比如天文学上也存在许多谜团,但仍然由天文学家下定论,不过,大众的各种猜想也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一种科普的方式。
曹操墓涉及到的背后开发利益也很敏感,因此又引发了许多争议。但我们坚持一点,考古的认定不涉及保护开发的利益。因此,我们这些专家从来不去参加黄帝陵、炎帝陵的论证,因为那是传说,是虚的,但曹操墓的认定不一样,它是实实在在的。
-反方
牛润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
不能操之过急还需补充证据
关于曹操墓,其他学科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考古是一个方面,它提供最直接、最坚挺的证据。考古现场是原始状态的一部分,出土的文物为历史研究、墓主身份的确认提供有力的证据。但结果不仅仅是考古就能证实的。王国维在做研究的时候是文献与考古材料互证,这两者是分不开的。
在考古现场发现的文物是比较可靠的,可以作为第一证据。而那些征集回来的文物,因为发生了位移,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比如说追缴回来的“魏武王常用慰项石” 是公安人员从盗墓者那里追回来的,中间会出现未知的环节,只能作为旁证,而从陵墓出土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就可以作为第一证据。大家对曹操墓的质疑, 是觉得有关证据不够充分,尤其是征集回来的文物是否可靠,公众有理由发出怀疑,这是很正常的。
在曹操墓这个问题上,有疑问是可以提出来的,但是把它看成是“周老虎”那样的事件是不合适的,有点太夸张了。各个学科的学者联合起来进行论证,哪些地方是可靠的,哪些地方是值得怀疑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要轻易地否定,也不要轻易地肯定。
这些年学术界的确缺乏严谨治学的氛围,有点浮躁,学术公信力受到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我的看法是,大家多做些工作,多做些研究,一个学科是做不到的,应该联合攻关。像神六的升天,那是涉及了多少行业、多少人的事,不是一个学科可以敲定的。曹操墓不是一个小的问题,容易引起大家的怀疑也是正常的。
虽然我没到过现场,但我对邺城做了30年的研究,还是很熟悉那个地方的。曹操墓在那里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是在证据不是特别充分的时候就公布这是曹操墓,有点着急了。墓里出土的3具骨骼中,有一具女性骨骼经过骨龄鉴定只有50多岁,而卞夫人死时为60岁,因为年龄不符,这具骨骼可能不是卞夫人。而史书中有记载,卞夫人死后与曹操合葬高陵,这与文献记载不相符。高陵旁边还有其他大墓,如果能发现卞氏墓,那么高陵就基本能确定是曹操墓了,还需要再补充证据,不能操之过急。
○链接
考古专家回应主要质疑
质疑一:“魏武王”称谓是否正确?
网友质疑墓中出土的铭石牌刻“魏武王”这一称谓可能不符合当时对曹操的称谓。
回应:河南省考古所专门对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作了说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 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只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候说:“史载曹操元月逝世,4月份葬,这时只能称魏武王,从名称上就基本能敲定墓主身份。”
质疑二:
“魏武王”石牌是否可信?
网友怀疑石牌会否是盗墓者后来放进去的冒牌物呢?因为其中有的文物是从盗墓贼手中缴获的。
回应:河南省考古所表示,其实证实曹操墓的刻铭石牌等物件,远不止从盗墓人手中追回的那一个“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和一个慰项石,而是总共60多件文物,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些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从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资料,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无论从汉字书体特征,还是铭文体例,其年代都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称:“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是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再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质疑三:
女性遗骨为何没有卞夫人?
有学者认为不符合史料记载的卞夫人死后与曹操合葬之说。《三国志》中记载,卞夫人去世后与曹操合葬,卞夫人去世时是70岁,与发现的两个女性头盖骨检测年龄不符。
回应:在曹操墓考古发现说明会上,对于两位女子的身份,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认为,那个20多岁的女子应该是宫女或丫鬟。虽然在史书中有记载卞夫人死后与曹操合葬,但郝本性认为墓中年龄大的女性并不是卞夫人,因为卞夫人出生于170年,死于230年,死时为60岁,而经过骨龄鉴定,那位年长女性只有50多岁。郝本性称,两女尸骨目前能认定的是其与墓主有密切关系,不排除是“从死”的婢女或殉葬者。
质疑四:
为何墓葬中发现金银物件?
对于曹操的下葬,文献中记载曹丕提倡“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为何在曹操高陵内却出土了一些质地为金、银、铁的物件呢?
回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潘伟斌认为,曹操的葬礼基本上还是按照汉礼,随葬的这些物品都是“常所用”的物品,是衣服上所缀饰的,并无特别贵重者。
记者 李培 实习生 莫杨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