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美国5。56×45mm枪弹和俄罗斯5。45×39mm枪弹一直占据着世界上小口径枪弹的主导地位。令人关注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军方公开了自己的5。8 X 42mm小口径高速枪弹。早在1960年代,小口径高速枪弹在越战中表现出的优势就引起了中国军方的注意。197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轻武器科研工作会议,简称“713会议”,决定研制本国的小口径枪/弹系统,提出的指标为:口径6mm左右,初速1OOOm/S,在减轻弹重、减小后坐、提高终点效能等方面都要优于56式7。62 X 39mm枪/弹系统。后来的“744”会议决定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全弹长在56~59。5mm的7种方案中选择。然而,在最初的8年里,小口径弹药的发展一直停留在论证阶段,直到1978年,研制工作才真正开始。1979年,确定了5。8 X42mm作为小口径步枪弹的最终方案。该弹于1987年设计完成,型号为DBP87。
实际上,5。56mm枪弹的侵彻能力与5。8mm枪弹是不相上下的。与中国所做的弹道试验不同,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阿伯丁试验基地作了比较客观的试验,用枪管长508mm的M16A2步枪发射5。56mm M855/SSl09弹药在700m距离上穿透3。5mm的A3钢板毫无问题。虽然如此,5。8mm枪弹的穿甲能力确实要好于5。56mm枪弹。5。8mm枪弹的弹头结构类似于穿甲弹弹头,或者可以说它就是穿甲弹。它的高侵彻能力正是得益于此设计。5。8mm重弹的穿甲性能数据显示,在85m距离上可穿透15mm低碳钢板,在1000m距离上可以穿透1。3mm硬质钢板。据说5。8mm重弹在任何距离的侵彻力都要强于53式7。62 X 54mmR枪弹。很多来自中国的资料都经常提及5。8mm枪弹的穿甲能力是多么的好。对中国这种设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5。8mm枪弹的设计论证,就侧重于穿甲能力。而普通北约弹侧重的是侵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