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2

郑和的宝船有万吨级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9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和七下西洋后不久,中国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海禁。郑和及其所率官兵和驾驶的战船究竟是拆解了,还是停在港湾中自然腐朽毁坏了,现在已无从考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船队的任何实物考古发现,现有文献中关于船只技术描述也不详尽。那么,郑和大号宝船是万吨级船的记载可信吗?中国造船师在明代时有没有这种技术水平?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我国造船界和史学界多位专家。

  郑和率2.7万余名官兵所驾乘的庞大"特混舰队"究竟包含了哪些船型?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巅峰之作--郑和乘坐的大号宝船是否如文献所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按此尺度计算,该船排水量当在15000吨左右)?据介绍,到目前为止,这两大问题在史学界和造船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即第七次)由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六年(1431年)下令起航。此次远航归来后,船队再也没有起锚远航,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在当时明朝廷关于下西洋的是非之争中,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郑和宝船从此也被笼罩上近600年的历史迷雾。

  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少将,多年来一直研究郑和及其宝船在中华海洋史上的贡献。他说:根据文献资料和对已出土的宋、元、明三个时代古船的研究,完全可以推想出郑和宝船的结构。1982年至1985年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曾由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研究和制作郑和宝船模型,该模型为9桅12帆的福船(建造于福建的古船,尖底,适于深海航行)模型,有相当一批专家认为这个模型比较符合文献对大号宝船的描述,现在海内外陈列的郑和宝船也多为这种模型。

  中国科学院杨院士1962年在《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写道:"郑和舰队的大宝船据传是‘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但是这个尺度很是可疑。"

  40年后,杨先生还是这个观点。他说:这么大的木帆船现在也造不出来,因为木材的强度造不出这么大的船,而且千吨级以上的木帆船也不好操纵。此外,从明成祖下令到郑和出洋只有8个月时间,不可能造出大船。郑和宝船很可能是当时中国沿海的普通船,大小肯定比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西方航海家的船大,估计为三四百吨级。

  杨先生还认为:《明史》等文献引用的数据均来自一本名为《西洋记》的神怪小说,可信度不足。按那本小说的说法,那么大的船也是"凡人造不出来,要请鲁班师傅帮忙。"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席龙飞教授则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前,不能否认文献,而且明朝建造万吨级的木帆船并非不可能,他和有关学者曾以浙江象山出土的明代古船的三层板设计为参照,计算出郑和宝船的结构强度、稳定性是完全有保证的。

  据席教授介绍,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当首推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郑和传》。其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者六十二。"

  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金秋鹏先生翻阅中国美术史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天妃经》卷首插图,据考证是郑和时代的一位僧人绘制的郑和下西洋图,其中有宝船的形象。南京静海寺还曾发现一块残碑,上面可辨认的有100多字:"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两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唐志拔据此提出了复原2000料(约1000吨级)宝船的方案。

  郑明说,郑和舟师有大小不同尺度的宝船,目前海内外仍有不少学者对大号宝船的大尺度存疑,唐志拔教授最新进一步明确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且已受到船史界很多专家的肯定。因此研制大号、中号两种不同尺度的船模不仅可行,而且比较切合实际,没必要在史料、文物发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彼此否定。
发表于 2009-10-9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印度有记录的,郑和的船长过百米,是后来英国人的船的数倍。估计2000-3000吨是可能的,10000吨似乎太大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有个帖讲郑和的宝船重量同现在的航母一个级别。今天正好看到这个帖子,转来大家瞧瞧。木头的呀,根本没可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2 02:06 AM , Processed in 0.0282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