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8|回复: 17

三国名将 - 张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03: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早年际遇
  

  张辽字文远,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跟随吕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按,吕布在公元195年(兴平二年)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投奔徐州刘备,第二年(建安元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偷袭下邳,取得对徐州的统治。按,吕布统治徐州三年,至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冬被曹操擒杀,张辽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内“领鲁相”的,当时他二十八岁,以此来推算,张辽出生于公元168年至170年之间。

  

  张辽是雁门郡马邑[①]人,雁门郡隶属于并州,位于洛阳北一千五百里,马邑是其下设十四城之一。熟知汉史或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讲汉武帝的人对此城应该不陌生,汉武帝曾在马邑设伏兵伏击匈奴,史称马邑之谋,虽然此次伏击之计并没有成功。无独有偶,张辽还是马邑之谋中关键人物之一的聂壹的后人,其本传开篇便记载了张辽“本聂壹之后”。

  

  “聂壹”是《汉书·韩安国列传》记载的名字,而成书早于《汉书》的《史记》记载的则是“聂翁壹”,《史记·韩长孺列传》载“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同书《匈奴列传》亦载“马邑下人聂翁壹”。令人不解的是,《韩长孺传》注引《索隐》记载“聂,姓也;翁壹,名也”,而《匈奴列传》注引《索隐》则记载“卫青传唯称‘聂壹’。顾氏云‘壹,名也。老,故称翁’,义或然也”,笔者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又查不到“聂壹”这个名字。究竟是聂翁壹还是老翁聂壹,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按《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来看,班固和陈寿则认为是老翁聂壹。尽管两书记载略有不同,但我们可以确定,“聂壹”与“聂翁壹”是同一人无误。

  

  史载张辽“以避怨变姓”,也就是说,张辽原本应该称作聂辽,但由于为躲避仇怨而改成了张姓。究竟这个“怨”的缘由是什么?是张辽为避怨而改姓的,还是其祖辈为避怨而改姓的呢?史料缺乏,《三国志》记载简陋,笔者也不得而知。

  

  张辽年轻时当过郡吏,后来又以过人的武勇,被并州刺史丁原招致麾下当从事。公元189年秋七月,袁绍献计何进,召集诸侯将兵进京要挟太后诛杀宦官,丁原便是被何进召集的其中之一诸侯,史载“(何进)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②]而张辽则被丁原派遣“将兵诣京都”。[③]张辽到洛阳后,又被何进派遣到河北募兵,当他带着他招募得到的千余名兵士回到洛阳时,何进已经被十常侍杀死,张辽于是“以兵属董卓”。

  

  从张辽河北募兵回来后,直接归属董卓可以看出,丁原已经在张辽到河北募兵期间就被董卓诱使吕布杀死了,否则,张辽应该会跑回丁原处而不会贸贸然去投靠素未谋面的董卓。张辽是并州人,归属董卓之后自然是归入吕布的并州军事集团中,也就是说,实际上张辽这时已经归属吕布了,本传所记载他等到董卓死后才归属吕布是因为当时的吕布还称不上一方诸侯。

  

  董卓死后,张辽跟随吕布,被升为骑都尉。《后汉书·百官志二》载“骑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本监羽林骑”,《通典》载“骑都尉本监羽林骑”,“后汉并属光禄勋”。从史书记载来看,骑都尉是战时可以带兵打仗的官职,《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又有保护君主的职能,《三国志·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另外,文官也可以任职,如 “(袁)绍以(崔琰)为骑都尉”, [④]“(刘)岱表(程)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⑤]曹操“表(任)峻为骑都尉”。[⑥]从现实中理解的话,武官任职骑都尉当然主要是带兵打战和保护君主,文官则应该是参谋,以张辽的才能来看,可兼任三者,但笔者估计这个时候的他主要职责还是带兵打战。

  

  

  

  参考文献

  [1]      《史记》,司马迁。

  [2]      《汉书》,班固。

  [3]      《三国志》,陈寿。

  [4]      《后汉书》,范晔。

  [5]      《通典》,杜佑。

  [6]      《古今地名对照表》电子版。

  

  
[①]  今山西朔县。

[②] 《后汉书·何进传》。

[③] 《三国志·张辽传》。

[④] 《三国志·崔琰传》。

[⑤] 《三国志·程昱传》。

[⑥] 《三国志·任峻传》。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得遇明主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夏四月,吕布杀董卓;同年六月吕布军败,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吕布“将数百骑出武关”,准备投靠袁术,袁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①];吕布又辗转到了河北袁绍处,河内张杨处。[②]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兖州内部的一部分本土势力张邈、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趁曹操东征陶谦时迎来吕布,但第二年就被曹操击败,吕布又投靠了徐州刘备,并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夺取徐州。

  

  张辽这一段时间则跟随着吕布东奔西跑,应该说参加了期间吕布军经历的大小战役,由于没比较突出的事迹,本传仅以“从布东奔徐州”带过。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公元198年,吕布派遣高顺、张辽进攻小沛的刘备,当时的张辽官衔是北地[③]太守,从《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得知,北地隶属凉州,北地太守这个官衔实际是个虚衔,属遥领。同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年底攻破下邳,擒获吕布、高顺、陈宫,三人皆被杀,张辽则带领他的部下投降曹操,本传载“辽将其众降”。

  

  《三国演义》很生动的描写了张辽大义凛然的痛骂吕布、曹操,并准备慷慨就义,最后被关羽以“忠义之士”救下。《三国演义》这样写既塑造了张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形象,以反衬吕布反复的嘴脸,又为关羽与张辽之间的友谊埋下伏笔。虽然这与历史上的记载有些出入,但并无大碍,从文学艺术上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

  

  张辽最终还是投降了曹操,但如果因此就说张辽非忠义之士的话,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张辽是有理由投降曹操的。

  

  一、吕布不善用人,并非明主。吕布的手下,高顺、陈宫都是比较优秀的人才,但吕布却不懂如何善用他们。如陈宫,经常为吕布出谋划策,但“布每不从其计”,[④]而高顺更是难得的人才,但吕布却“知其忠”,“然不能用”。[⑤]这些情况张辽都是看在眼里的,所谓贤臣择主而事,吕布既然并非明主,张辽有理由为自己选择一位明主。

  

  二、张辽在吕布麾下得不到重用。吕布不善用人并不就证明张辽会得不到重用,但事实上张辽投靠吕布之后,是的确得不到重用的,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去查《三国志·吕布传》里面的记载,张辽在里面没有被提到过一次。张辽本是有才能之人,但在吕布麾下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张辽有理由为自己选择一位明主。

  

  三、曹操是一位明主。吕布的势力被曹操消灭了,实力单薄的张辽不可能自立,因此他也需要寻找的势力归属。那么,张辽自然希望选一位能够让自己才能得到发挥的君主,在吕布多次与曹操交手的过程中,张辽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位英明之主。因此,张辽选择投降曹操,为自己将来打算,也是无可厚非的。

  

  张辽固然可以为吕布尽忠,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个必要,理由见上。假如张辽选择为吕布尽忠而死,那么可以肯定,张辽的历史从此烟消云散,更别说在《三国志》上立个传记。

  

  张辽投降曹操,实为他自己赢得了一个未来,曹操对刚投降的张辽待遇也不错,“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⑥]曹操厚待张辽,固然有安稳张辽之意,毕竟当时张辽刚刚投降,还没有什么过人表现或重大立功,但这也让张辽看到了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自然会更加努力的去展现自己的才能。

  

  投降曹操之后,张辽的发展空间确实更大了,他也十分努力的表现自己,《张辽传》载其“数有战功”,并得到曹操赏识,升为裨将军。那么张辽究竟在哪些战斗中立下战功呢,笔者将在下一篇述说。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后汉书》,范晔。

  [3]      《古今地名对照表》电子版。

  
[①] 《三国志·吕布传》与《后汉书·吕布传》记载不同,本文不论。

[②] 《三国志·吕布传》。

[③]  今宁夏吴忠西南。

[④]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典略》。

[⑤]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

[⑥] 《三国志·张辽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沙场建功
  

  张辽加入曹操后,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名将之路。当然,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在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将之前,张辽还需要切切实实的先到战场上拼搏,建立功勋,才可能进一步获得曹操的赏识与重用。

  

  公元199年,袁绍攻破公孙瓒,曹操也基本肃清其周围有影响的势力,袁曹之争不可避免的展开。这一年年底,被派去阻击袁术北上会和袁绍的刘备在徐州反叛自立,并联合袁绍,对曹操形成威胁,第二年春曹操亲征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徐州。

  

  官渡之战战幕的拉开,也为张辽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首先让张辽立功的沙场是白马。《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破颜良时,“使张辽、关羽前登”,《关羽传》也记载“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这两段记载都说明张辽白马之战时是和关羽一起充当先锋角色的。尽管此战最出风头的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关羽,但张辽也必定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否则《武帝纪》及《关羽传》也不会专门提到张辽。

  

  白马之战后,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斗还在继续进行着,延津之战、乌巢之袭等,张辽从征出击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功劳的积累,也让张辽被提升为裨将军。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后,又给张辽新任务,“别遣辽定鲁国诸郡”[①],鲁国的动乱主要是东海郡[②]的昌豨叛乱。这个昌豨,数次反叛曹操,刘备在徐州反曹时就曾跟着刘备反叛过,后来被曹操平定,这次是第二次反叛,之后还有一次反叛,投降于禁时被于禁杀了。《张辽传》记载的这一次从时间及结果上来看应该是第二次。

  

  此次平定昌豨之乱的过程中,张辽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张辽传》详细的记载了下来。平定昌豨之乱,主帅是夏侯渊,战况是昌豨在东海已经被包围几个月,但是夏侯渊军的军粮已经耗尽,主帅夏侯渊与诸将商议准备撤退。这时候张辽向夏侯渊说出了自己这几天观察到的昌豨“属目视辽”、“射矢更稀”等一些细节,并判断出昌豨“计犹豫”、“不力战”的情况,建议夏侯渊让他对昌豨进行对话。夏侯渊同意了张辽的建议,于是张辽遣使对昌豨说:曹操有命令让他传达。昌豨果然与张辽进行对话,张辽以“太祖(曹操)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劝降昌豨。昌豨答应投降后,张辽为了安定昌豨之心,还只身上三公山昌豨的大本营,“入豨家,拜妻子”,昌豨最后终于放心,跟着张辽去见曹操,张辽因此立下大功。

  

  张辽此次平定昌豨可谓立了头功,但出于爱护人才,曹操还是批评了张辽只身上敌营的做法,告诫张辽“此非大将之法也”。张辽则向曹操解释道:“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③]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秋九月,张辽跟随曹操进军黎阳攻打袁谭、袁尚,同样立了功劳,曹操让张辽暂代中坚将军。第二年又随着曹操进攻袁尚大本营邺城,因袁尚坚守未能攻下,曹操收兵回许,但让张辽与乐进进攻阴安[④],张辽与乐进不负曹操厚望,“拔阴安”,并“徙其民河南[⑤]”。第三年又随曹操围攻邺城,攻下邺城后,张辽又到赵国[⑥]招降了当地占山为王的贼寇,到中山[⑦]招降了黑山贼孙轻部。之后张辽又跟随曹操进攻袁谭,袁谭势力消灭后,他又另外带兵到“海滨”[⑧]消灭辽东贼柳毅等。

  

  消灭辽东贼柳毅后,张辽回到曹操新的大本营邺城,得到曹操 “自出迎”、“引共载”的高级别迎接礼。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上表汉献帝称乐进、于禁、张辽三人: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⑨]

  

  张辽被封为荡寇将军。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全三国文》,严可均。

  [3]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4]      《古今地名对照表》电子版。

  
[①] 《三国志·张辽传》。

[②]  今山东郯城一代。

[③] 《三国志·张辽传》。

[④]  今河南清丰西北。

[⑤]  河南指黄河以南。

[⑥]  今河北邯郸一代。

[⑦]  今河北定县一代。

[⑧]  应指东海之滨。

[⑨] 《全三国文·卷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将炼成
  

  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张辽就是一块真正的金子,而且常年在沙场之火上反复锻炼,他这块金子所发出的光芒也是越来越耀眼。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表赞张、于、乐,封张辽为荡寇将军后,出征高幹。第二年春二月,曹操回到邺城,下令大封功臣,史载曹操“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①]又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是在“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②]”后,被封为都亭侯的。合两处记载可推知,公元206年这一年,张辽应该被曹操委以后方的重任,即如本传记载的“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又据《何夔传》记载,东莱郡牟平[③]盗寇从钱聚众数千为患,何夔率领郡兵协助张辽平定之,此次平乱记载于何夔招降管承之后,曹操则于206年秋八月讨伐管承。那么结合三传大概可以梳理出张辽在建安十一年的活动范围:曹操征高幹时他“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曹操征管承时他随军出征,并在何夔的帮助下平定牟平贼患。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亲征乌丸,其手下诸将都认为刘备会趁此劝刘表偷袭许,张辽也是这么认为,《张辽传》注引《傅子》载“太祖将征柳城,辽谏曰:‘夫许,天子之会也。今天子在许,公远北征,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但郭嘉看出刘表之才驾驭不了刘备,绝不会重用刘备,可以放心远征,于是曹操亲征柳城袁尚、袁熙与蹋顿。

  

  张辽跟随曹操远征柳城,表现抢眼。史载曹操登白狼山遇乌丸大军,“众甚盛”,而张辽“劝太祖战”,曹操在高处“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张辽传》载张辽“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得到曹操激励的张辽,率军从白狼山居高冲下,势如破竹,大破乌丸军,还斩了单于蹋顿。此战笔者认为应是张辽表现精彩程度仅此于合肥之战的一战,因为对手是三郡乌丸骑兵。据《三国志·乌丸传》记载,三郡指辽西、上谷与右北平,此三郡皆乌丸部落聚居之地,三郡的乌丸骑兵与辽东属国的乌丸骑兵合称三郡乌丸骑兵。乌丸骑兵的战斗力相对张辽早前或之后面征讨的地方贼寇无疑要强许多,而张辽面对乌丸骑兵依旧勇猛向前,还斩杀乌丸单于蹋顿,足以证明张辽在此战中的精彩表现。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开始南下步伐,目标是荆州刘表。这一年春正月,曹操回到邺城,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张辽则被派遣屯兵长社[④],《张辽传》载“时荆州未定,(曹操)复遣辽屯长社”。当张辽在长社接到命令准备出兵时,他的军中却突然出现叛乱,史载“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张辽临危不乱,表现出一名大将的风范。张辽判断出谋反者想要在军中造成混乱,以煽动更多不明情况的士兵起来造反,他首先要求左右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整支部队都会跟着造反。接着传令军士稍安勿躁,不是造反的士兵老老实实的呆在军营里,又带着数十名亲兵在中央军营里坐镇。很快,军心就被稳定下来,谋反者也被捉拿到处决了。

  

  此后,张辽又被派遣平定陈兰、梅成在江淮一代的叛乱,史载“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梅成先是伪降了于禁,等于禁带军队回去的时候,又马上反叛,并带领了他的手下与陈兰合兵,转移到灊山地带,据守在山势险要的天柱山[⑤]。初期张辽兵力与军粮不足,后来于禁将兵运粮支援张辽,张辽得以全力进攻陈兰、梅成。此战张辽又发挥其勇猛的作战风格,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也就是说此战马军没有发挥空间,只能依靠步军。张辽手下诸将皆认为“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而张辽却则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力排众议,进攻天柱山。最后的结果就是,“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曹操在谯郡至合肥一代活动,若此战发生于此时,《武帝纪》应有所提及;又《张郃传》记载此次平叛发生于张郃“从破马超、韩遂於渭南”之前,曹操于公元211年秋七月征马超,那么此次战役可能发生的时间应在公元210年间至211年秋七月曹操亲征关中之前。

  

  此战过后,曹操论功行赏,特别强调了张辽的功劳,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并授予了张辽“假节”的权力,同时还增加了食邑。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3]    《古今对照地名表》电子版。

  [4]     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

  
[①] 《三国志·武帝纪》。

[②]  今河南许昌南。

[③]  今山东烟台牟平县。

[④]  今河南长葛东。

[⑤]  灊山、天柱山在今安徽潜山县一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威震合肥
  

  合肥之战,张辽战斗生涯中的巅峰之战,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①]

  

  《三国志·张辽传》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于人屯合肥”。据《武帝纪》记载,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而在此之前曹操分别在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冬十月、214年秋七月、进攻过孙权,那么曹操是在哪一次进攻孙权之后留张辽镇守合肥的呢?

  

  《乐进传》记载乐进曾“从征孙权”,之后曹操回师才“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而据《先主传》记载,公元212年曹操征孙权时,孙权曾向已入川的刘备求救,刘备在向刘璋告急时又提到“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由此可知,张辽、乐进、李典等应当是在公元214年冬十月曹操离开合肥时一同被留在合肥防守东吴的。除此之外,曹操还命温恢为扬州刺史,协助三人防守东吴。

  

  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向遣使向曹操报告。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素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后守。当晚,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身大战东吴。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张辽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孙权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聚围辽数重”。张辽的左右见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将军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值得一讲的是,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曹操传》、《孙权传》,张作耀。

  
[①] 《三国志·张辽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战役盘点
  

  合肥之战,面对东吴十万大军的进犯,张辽执行了曹操的防守策略,先战后守。张辽与李典以八百敢死之士对东吴进行突袭,成功的打击了东吴军的士气之后,又回到合肥城中防守。

  

  孙权围攻合肥十几日,无奈就是攻不下,最后只好撤军。张辽却没有轻易的就让孙权轻松撤走,他组织了军队对东吴军进行追击。《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凌统传》记载“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这个“津”,指的就是逍遥津,《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合肥)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这一次追击孙权,才是逍遥津之战,与之前的突袭东吴、坚守合肥完整的组合成一个战役——合肥之战。但此战在《三国演义》里却被做了改动,张辽的两次出击被合并成一次,且放在东吴进军合肥之时,孙权围攻合肥十几日的史实被删去,八百敢死队也未曾提及。大约是罗贯中不想多费笔墨在曹魏和东吴上,所以改动简写了,尽管《三国演义》相关描写读起来还是很精彩,但事实上还可以更精彩。

  

  张辽的这一次追击,收效也十分大,本传载“几复获(孙)权”,而事实上孙权逃命过程也的确是十分惊险的。《吴主传》载“(凌)统等以死扞(孙)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幸得凌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拼死护卫,孙权才得以平安,凌统所率三百人除了他自己外,“无反者”;[①]《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更是记载了孙权骑马越桥的惊险情形,“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吴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还提到,张辽是因为不识孙权真面目,才错过俘虏孙权的机会。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首先,对曹操战略意图的领会显示了张辽的军事才能。大战前曹操派人带来了合肥的防守方案,许多人对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击这一方针疑惑不解,是张辽首先理解了曹操的战略意图:曹操远征在外,救援不及,所以必须“及其(吴军)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张辽正确的理解了曹操的战略意图,为后来合肥之战的取胜奠定基础,可见,张辽在战前已经先立一功。同时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张辽,已经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了。

  

  其次,执行曹操出击战略显示了张辽的果断勇敢。先出击后守备虽然是曹操的战略方针,但要执行起来也是有相当难度的。第一点是兵力悬殊,当时合肥守备仅七千多人,而吴军则是十万之众气盛而来,守城尚且有相当难度,更别说出击。第二点是诸将疑惑,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还要出击,难怪守城诸将会对出击的方针存有疑惑,虽然张辽有解释过原因,但仅凭纸上谈兵式的解释是难以完全让疑惑武将信服的。在这种情况下,张辽要执行这一战略不仅要果断,更需要十分大的勇气。

  

  再次,两次出战过程都显示了张辽一贯的勇猛战风。第一次出战,张辽与李典仅带领八百人就对孙权十万之众发动了突击,而且在战斗之中张辽是冲锋在前,战斗持续了一个上午,杀得东吴人马披靡。观《三国志》,有几处会对某人某战有如此详细的描述,可见陈寿也为当时张辽的勇猛表现所折服。而第二次出战,虽然本传没有记载得像第一次那样详细,但从“几复获权”的记载字样也可以想象得出张辽作战时的勇猛。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②]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张辽为征东将军,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攻东吴路过合肥时,还专门到沿着张辽奋战过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处“叹息者良久”。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水经注》,郦道元。

  [3]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①] 《三国志·凌统传》。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南直方舆纪要·卷二十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最后风华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二月,曹操进攻据守濡须口[①]的孙权,张辽和臧霸被任命为前锋,率领一军先行。途中遇到大雨天气,江水暴涨,又遇东吴水军进攻,“将士皆不安”。张辽见到这种情况打算撤退,臧霸则劝阻张辽,说曹操“明于利钝”,不会不管我们,张辽听从了臧霸的劝告,第二天果然接到曹操进攻的命令。[②]

  

  也就在此年魏吴之间关系出现了变化:力主孙刘联盟的鲁肃在这一年离开人世,接替鲁肃的则是力主全取荆州的吕蒙,也在这一年,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

  

  虽然东吴已经派人请降,但曹操仍然没有放松对东吴的戒备,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等大将屯兵居巢[③],防守东吴。由于张辽合肥之战的出色表现,曹操还特意增加了张辽的带兵数量。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樊,曹操调集各路军马前往救援,张辽也在其中。但张辽所率这一路援军还未到达樊城时,关羽就已经被徐晃击败退走,樊城之危已解,于是张辽前往摩陂[④]与曹操会和,听候调遣。曹操犒劳了张辽军一番,派张辽驻守陈郡[⑤]。

  

  此后不久,曹操归天,曹丕继位魏王,“赐(张)辽帛千匹,谷万斛”[⑥],并提升张辽为前将军。由于孙权反复,张辽又被派往合肥驻守,同时还进爵都乡侯。曹丕称帝,又加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爱屋及乌,张辽的亲人们也得到曹丕的封赏、礼遇,张辽的哥哥张汎与张汎的一个儿子被曹丕封为侯;张辽驻守合肥时,曹丕赐给张辽母亲“舆车”,派兵马护送张辽家人到合肥,并且下令张辽母亲到时,百官要出迎;就连合肥之战跟随过张辽出战的士兵,也被曹丕提拔,招进虎贲队中。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张辽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在建始殿接见张辽,当时蜀吴之间正准备开战,曹丕于是询问了张辽东吴的情况与破吴的意见。不久后,孙权向曹丕称藩。张辽被调守雍丘[⑦],期间张辽得了一场重病。曹丕闻讯立刻派刘晔带领太医前往雍丘为张辽治病,还不断派虎贲士询问病情,后来干脆直接把张辽接到他身边,赐御衣、送御食,嘘寒问暖。等到张辽病情有所好转,才让他返回雍丘。

  

  此后孙权又反叛,依旧联刘抗曹,公元222年曹丕遣三路大军征讨东吴,分别由曹仁、曹真、曹休率领,从三面进攻东吴。张辽带兵出征,跟随曹休率领水军至洞口[⑧],借助天时击败了准备渡江据守的吕范等人,再此前孙权还曾告诫这一路的吴军,“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此战过后不久,张辽病重,在江都[⑨]结束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一代将星——张文远,终究还是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命理循环,伴随着掩埋他的黄土,他的一生也从此画上句点。

  

  曹丕十分欣赏张辽,因此张辽死后,曹丕感到十分伤心,“为流涕”,赐张辽谥号:“刚侯”,由其子张虎继嗣。公元225年,曹丕又下诏追念张辽、李典二人合肥之战的英勇战绩及功劳,增加食邑百户,由继嗣的张虎受领,加封张虎为偏将军;另外又赐封他们未继嗣的一子为关内侯。张虎死后,张虎之子张统继嗣。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3]      《曹操传》、《孙权传》,张作耀。

  [4]      《古今地名对照表》电子版。

  [5]       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

  
[①]  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

[②] 《三国志·臧霸传》。

[③]  今安徽无为县。

[④]  在今河南郏县境。

[⑤]  今河南淮阳县。

[⑥] 《三国志·张辽传》注引《魏书》。

[⑦]  今河南杞县。

[⑧]  在今安徽和县江边。

[⑨]  今江苏扬州。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3: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盖棺定论
  

  《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傅子》载:“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这是发生在关羽投降曹操期间的一件事情,曹操察觉关羽无久留之意,让张辽问清楚。而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辽与关羽有着很深的友谊,甚至以兄弟相称。而众所周知的是,关羽是一个很霸道、很傲气的人,没几个人放在眼里,张辽能与关羽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谊,可见关羽也是很欣赏张辽的。那么,是什么让关羽那么欣赏张辽呢?

  

  从二人的性格上看,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打战时十分勇猛、十分拼命。张辽、关羽二人的战风确实是十分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类,勇猛争前,以死易生。因此白马之战曹操会专门让二人为先锋出击,以二人如此相似的战风,联合出击的战斗力更是难以言喻。勇猛相似的战风,是二人互相欣赏的重要原因。

  

  作战勇猛是张辽性格的一大特点,这一点其实从张辽本传记载不难看出,笔者之所要引出关羽,是因为张辽和关羽性格上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点。众所周知,关羽性格孤傲,人际关系恶劣,只有少数人能与他相交,其实张辽也是这类人,只不过他没有关羽那么霸道而已。

  

  《赵俨传》载“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时,“诸将任气,多共不协”,需要赵俨从中斡旋。由此处可见,张辽、于禁、乐进等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他们其实都是类似关羽性格的武将,任性、有脾气,或许我们还可以把他们归类为同一类型的武将。

  

  张辽任性、有脾气是有例可证的。

  

  例证一:《李典传》记载“进、典、辽皆素不睦”,合肥之战时,张辽还担心过李典因此不与他合作出战。那么二人不睦,谁要承当主要责任呢?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李典传》里头。据《李典传》介绍,李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可见他是一个比较温文儒雅、谦逊让人的人,是一个比较不容易会与其他人起争执的人。相反张辽则是一个任气的人,两人之间出现矛盾,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肯定是张辽的责任,但出自张辽的原因而引起矛盾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得多。

  

  例证二:《胡质传》记载“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因此张辽向扬州刺史温恢请求撤掉武周,更换胡质为护军。张辽与武周之间的嫌隙又是因何而起的呢,史无明载。但从胡质口中得知,武周是一名雅士,张辽过去也称颂过他,后来因为“睚眦之恨”才结了梁子。一名雅士,一个任气的人,这种情形不与李典一例十分相似吗。又,《臧霸传》记载武周当下邳令时不因与臧霸有交情就徇私枉法,放过臧霸犯了罪的部下,可见武周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某些事情上得罪了张辽也说不定。但这也可以说明,张辽任性、有脾气的性格特点。

  

  与关羽不同的是,张辽还算比较谦和,如果说关羽是霸道的话,那么张辽只能算是任性,因此他与同事之间虽然不时会闹一些小嫌隙,但至始至终没有闹出过什么大矛盾。

  

  张辽生前大战过逍遥津,如今已经被开发成一座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综合性公园。一进公园,便可以看见后人为纪念张辽而修建的一尊张辽持枪跃马的青铜塑像,听说公园里还有张辽的衣冠冢和墓碑。笔者虽未曾到过逍遥津公园游览过,但也感受得出张辽之魅力,合肥之战也堪称三国战役上一大经典。

  

  总而言之,张辽是一名战风十分勇猛的武将,不亚于关羽、张飞,他作战时勇猛争先,不惜性命,为曹魏立下了许多重大功劳;他又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会与同事发生争执,有自己推崇与不屑的对象。

  

  这,就是历史上的张辽。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陈寿。

  [2]       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05: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 one.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dividend_growth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dividend_growth


Good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e of my favourite general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1 04:21 PM , Processed in 0.0446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