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于职校生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几乎鲜有父母会欢天喜地的送孩子去职业学校。当记者问陆千一“职业学校的孩子有哪些共性?”的时候,她说,职校生的共性不是我们简单认为的爱玩、不好好学习,或是早恋,而是“他们不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
读职校好吗?
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1万多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形成了包含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在内的完整的学校职业教育层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实,和大众认知中职校都是“差学校”不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其中并不缺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这样的名校,它被誉为专科界的“清华”。2024年,华为鸿蒙系统开发岗在该校录用217人,超过了很多名牌大学。
但另一方面,受地域等客观条件所限,不同职业教育院校的建校基础、培养策略等方面不尽相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一个令人莞尔的事实是,尽管许多家长站在中考分流的大门前焦虑异常,但除了职业学校的师生及其家庭,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让他们忧心的职业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不亚于中年丢了饭碗。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都属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是“考不上好学校”之后的无奈选择。
(图/电视剧《明天的少年》剧照)
孩子既然学习不好,那不如学门技术,以后能有口饭吃。就这样,职业学校成了一部分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的落脚点——往前一步是步入社会,往后一步则面临无学可上,它夹在中间,成了一种不是选择的选择。
1998年出生的陆千一毕业于北大中文系,2022年在西北某省城的职校当语文老师,在她的新书《我是职校生》里,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12个职校学生的人生体验。在她看来,坚持让学生口述,是因为“语言也是一种权力”。
她在序言中写道:“在我工整的文字之下,他们只会成为一个个人物符号,然而他们的人生远比一篇故事、一个结论中的符号更丰富、更具体......我不希望这部作品成为迎合社会观念转变的浪漫或猎奇叙事,因此我在写作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他们的语言。事实上,他们的力量正散落于此——他们的语言丰富而广阔,我们不是找不到,而是不去找。”
陆千一的学生在宿舍过生日。(图/受访者提供)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于职校生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几乎鲜有父母会欢天喜地地送孩子去职业学校。当记者问陆千一“职校的孩子有哪些共性”的时候,她说,职校生的共性不是我们简单认为的爱玩、不好好学习或者早恋,而是“他们不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
“他们不太相信权威,但并不是出于理性地,或者有一个具体原因去怀疑权威,而是茫然地、宽泛地,怀疑一切权威。” 陆千一说。
她发现,一些职校的孩子对教育的价值并不认可——他们不信任老师,也不相信学习。
“后来我意识到,我们所认可的‘好好学习,改变命运’是中产话语体系下的人生路径。我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务工家庭,他们所处的现实生活离这种‘理想主义’很遥远,他们会觉得‘这套规则不属于我’。”
《我是职校生》
作者:陆千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10
2022年,我来到西北一所中高职一体化的学校当语文老师,我的学生都是大专生,年龄大概18到20岁。刚到学校,我就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冲击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学校的管理方式。
我刚去的时候,学生们在宿舍里上网课。上课的时候,学校会要求学生开着门,这是是为了方便查看学生是不是坐在桌子前面上课,而不是躺在床上。
但因为开着门,学生们又都是开扬声器听课,整个楼道里的声音就完全交织在一起,导致学生根本听不清自己的课在讲什么——也许大家本来也不太想听课,但整个楼道吵成一团,局面就很荒唐。
后来正常回教室上课,校方会时不时搞一个突击检查,检查宿舍的垃圾桶干不干净,被子叠没叠好,墙上贴没贴乱七八糟的东西。学校虽然努力在管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制,也没有目标。
陆千一给学生写的作业评语。(图/受访者提供)
部分职校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参照物。普通高中的目标很明确,学生要高考,要保升学率,但职校缺乏这个目标,它的目标就变味成管理。只要管理好,就证明我们这个学校还是在有效运转的。所以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就把管理当成目标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学生会在考试的时候作弊,但每次学校都会抓一个人,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作弊了,老师也不能完全管,管得太严他考试过不了,所以他为什么每次都一定要抓一个人呢?就是一种证明,证明我们的管理没有失效。
这里的老师也和普通高中、大学里的不太一样。他们很喜欢自称为老师,见面时不会直呼对方名字,都是叫老师,私下底也是这样。
我不确定这里面是不是有一种优越感,但也很好理解——就像学习好的学生会有优越感一样。
(图/韩剧《学习小组》剧照)
来到这里的老师都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优胜者,很多人都是985、211毕业的,他们认为自己更符合主流的教育体制,因为毕竟是靠学习改变了命运的人。
大家对职校生的刻板印象比较强,但职校生的共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混社会”、不好好学习这些。他们最大的共通之处是不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这件事。
他们嘴里的“混社会”,其实无非就是出去做点兼职,打工挣点小钱。这些孩子的想法比较现实,更看重眼前的利益。他会觉得在课堂上坐一天,不如去学校快递站挣100块钱外快来得好。
他们不太相信权威,但并不是出于理性地、或者有一个具体原因去怀疑权威,而是茫然地、宽泛地,怀疑一切权威。
(图/韩剧《学习小组》剧照)
之前我有一个学生,他的车在路上被剐蹭了。我说要报警,他说不要报警,因为有可能会报到假警。最后我还是报警了,交警很快处理完。他对我说,“居然报到真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