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儿童医院的
“拒绝上学门诊”再度引发热议。
开设一年来,
就诊人数常常爆满,一号难求,
厌学、休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和社会话题。
任竹晞,37岁,北京人,
从2019年至今,
她创立了“一出学社”,
在6年间陪伴过150名休学的青少年,
帮助他们或重新回到校园,
或找到新的人生目标。
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高中考入人大附中,
又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
但是步入大学之后,她休学了。
她与这间学社的故事,
正是在休学之后开始的。
6月下旬,一条在北京与任竹晞见面,
与她聊了聊她如何对“名校光环”祛魅,
以及休学期间的自我探索。
我们也拜访学社,
看课堂如何运转,听到孩子的声音。
“休学更多是一种处境,
就是你在原来设好的轨道上、
单一的标准下产生疑惑了,
你想停下来,
思考一下自己的路怎么走。”
上午9点半,敲开一出学社的门时,任竹晞已经到了。
她是今天第一个到的人,也是学社的创始人。过去6年间,任竹晞总共陪伴了150名13-20岁的休学少年,帮助他们重新迈出人生的下一步。
2019年创立以来,学社搬过好几次家。去年10月份,任竹晞和老师、孩子们来到了这里。
这是一间坐落于北京四环的140平三室一厅。屋内的墙上,张贴着师生共同绘制的卡通课表,学生们对学习、生活的困惑与感受,以及过往去到杭州、上海、云南、贵州等地游学的合影。
这里没有严格的时间表。上午11点,莎士比亚戏剧课开始了——这是一个喜欢戏剧的孩子提议的课程。三个孩子选择去上课,也有孩子选择一个人去另一个房间自习。
“选择不上课还挺常见的,他们可以约导师聊天,自己发起一个学习课题,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上课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围观。”
学社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老师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海内外名校出身。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生命中的“休学”:有人放弃了中科院博士,北师大硕士的学位;有人下过工地,做过商业地产白领、博物馆运营,在不同行业间走走停停。
学社几乎不教具体的学科知识,比较常见的上课形式是师生围坐成一个半圆,对选定的议题展开讨论。主题多种多样,有关于教育公平、社会热点的看法和感受,有对性别教育、生死观的探讨,也有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烦恼和反思。
任竹晞教的是批判性思维,她会带着孩子们去思考自己不想上学的原因,以及上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天然地就会认为一个孩子应该上学,应该听老师的话,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区会议则是大家出席率较高的活动。“在学社门口的楼道里闻到二手烟怎么办”,“我可以带小猫小狗来上课吗”,这些都是师生们一起讨论过的话题。
“他们能够对于影响自己的事情有知情权、发言权,然后也可以去理解每一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学社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外出游学
还有些学习经历,发生在学社空间之外。
他们去电影院看《初步举证》和《好东西》。影片结束,一位13岁的女孩告诉竹晞,“我想到平时看的言情小说,现在不忍直视了”;有个男孩则问一位男老师,“什么是结构性压迫?”
他们也去北京的公园观鸟、绿道骑行,逛书店、摄影展和博物馆;在进行死亡主题的课题学习时,他们还拜访了殡仪馆。
任竹晞喜欢把学习比喻成一棵树的主干长出不同方向的枝桠,是一个主动探索、旁逸斜出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只有在刷题才是学习,在备考才是学习,但学习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
对于休学的孩子而言,他们最主要的诉求往往不是如何应试升学,而是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得到理解和接纳。换句话说,是到底怎么找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