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公告提到,境外投资者以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用于境内直接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照投资额的10%抵免境外投资者当年的应纳税额,当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后结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外国政府订立的税收协定中关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适用税率低于10%的,按照协定税率执行。
《公告》明确要求,境外投资者境内再投资需连续持有至少5年(60个月)以上。商务部最新发布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18家,同比增长10.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8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2%。(界面新闻)
|点评| 这次税收抵免政策,既鼓励外资加大对华投资,又给予长期资本更多回馈。2017年国内也出台过类似的政策,当时规定利润再投资可享受“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将所得税延后征收。这次的政策明确可以进行税收抵免,永久性地减免了部分应缴纳税款,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大。
对于外资在A股的投资,《公告》做了明确的界定,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才可以抵税,尽可能避免外资在资本市场内进行短期套利,更加鼓励外资进行长期投资或投向实体经济。受内外因素影响,去年外资在华直接投资罕见出现负增长,今年外资对华投资的热情略有降温。中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放宽外资投资限制、鼓励外资投资的政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
6月30日,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6月,TOP100房企实现单月销售操盘金额3389.6亿元,环比增长14.7%。近六成百强房企单月销售业绩环比增长,其中28家企业单月销售业绩环比增幅大于30%。从上半年累计来看,1—6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18364.1亿元,同比下降11.8%,降幅较1—5月扩大1%。
中指研究院指出,上半年,20家代表房企47.8%的销售业绩来源于二线城市,为主要业绩贡献来源;一线城市销售业绩贡献率同比增长9%至40%,增速显著。数据显示,6月3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规模达1034万平方米,上半年累计成交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二手房成交增长动能略有放缓,一线城市韧性相对较强,二三线城市分化加剧。(证券时报)
|点评| 今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止跌企稳迹象,成交规模保持稳定,价格方面仍有待提振。6月各地市专项债收储、城中村改造等政策逐步落地,叠加年中房企促销活动,共同助力头部房企销售金额增长。得益于新一批以“好房子”为卖点的优质楼盘陆续开盘,今年上半年,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量价齐升趋势,库存快速出清,甚至再次向供不应求靠拢。因此,一二线城市土拍市场今年明显升温,房企拿地积极性提升,民营房企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土拍市场。
相比之下,低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改善的情况并不明显。过去房地产市场瞄准一线市场定价的气氛已经明显减弱,房地产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市场化定价。
7月1日,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强服务优环境 进一步打响“投资上海”品牌的若干举措》。其中提到,加强金融资源高效供给。建立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设立总规模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用好1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投资力度。
《若干举措》提到,发布重大应用场景。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推动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环境。(财联社)
|点评| 上海一期产业转型升级基金获得了良好成效,政府领投的长期资本基金撬动了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跟投,在科技行业中培育了一批上海领军企业。有了一期基金的先例,这次上海市大幅提升了二期基金的额度,着眼于完善上海的集成电路、大飞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链,提升新兴产业在上海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强化上海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地位。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并购、重组,形成行业龙头新公司,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是上海在运用产业转型基金时的重要思路之一。不过,全国多地均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设立相关基金,特别是AI大模型、低空经济等赛道,投资已略显拥挤。
7月1日消息,智联招聘《2025年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今年前5月国内机器人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其中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需求同比激增409%,技术岗位占比超6成,人才画像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区域分布上,机器人招聘需求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
传导至教育端,站在风口上的具身智能,引得相关院校积极布局。据不完全梳理,近两年,全国至少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十余所高校官宣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将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列为重点学科方向。(21经济网)
|点评|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加速,也催生出大量人才缺口。具身智能产业需要兼备产品思维和跨学科优势的技术应用人才,国内高校在学科融合和专业实践上普遍有所欠缺。加上新技术本身的发展不可预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或也有所滞后。多重因素综合,导致人才供需难以匹配。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加快设置相关专业。而要推动产学融合,更需要加深和企业的合作。同时,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的迭代速度较快。对于企业而言,在学历背景之外,求职者主动学习、求新求变的能力同样重要。可以预见,未来新技术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更多冲击,面对未知,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必要具备求变思维。
7月1日消息,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信中宣布,他正在创建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将负责公司的AI工作。据扎克伯格介绍,该实验室将包括公司现有的专注于大语言模型的团队,以及基础AI研究团队(FAIR)。有意思的是,扎克伯格还宣布了11名新员工加入MSL,并特别标注了他们的“前东家”。新成员包括7位来自OpenAI的研究员。
就在不久前,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曾证实称,Meta正在努力挖角OpenAI的员工,甚至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据悉,OpenAI正在研究如何在员工被Meta挖角时提供财务补贴,乃至调整其薪酬。(澎湃新闻)
|点评| Meta重金出手挖掘业内AI人才,试图打造一支顶尖AI团队,帮助Meat成为未来AI行业中的领跑者。去年Meta就将公司战略由“All in 元宇宙”转变为“All in AI”,不同于成绩寥寥的元宇宙项目,Meta的开源AI大模型一度登顶AI大模型开源榜榜首。并且,AI大模型能够直接赋能公司社交媒体应用中的广告业务,提升广告转化率,AI智能眼镜也广受市场好评。看到对业绩切实地提升后,Meta更有底气在AI项目中下重注。
反观OpenAI颇有些风雨飘摇的味道,自从OpenAI想要进行盈利化转型后,内部分歧就不断加大,怀揣着技术理想或重视薪酬的OpenAI员工陆续出走。随着更多科技巨头与初创公司的追赶,OpenAI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已经越来越小,未来完全有可能沦为追赶者。
7月1日消息,苹果已与Anthropic和OpenAI展开谈判,探讨将它们的语言模型整合到Siri中的可能性。苹果要求这两家公司训练定制版本的模型,以便在苹果自有云基础设施上运行和测试。如果苹果最终决定推进此计划,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逆转。该公司目前主要依靠被称为Apple Foundation Models的自研技术驱动AI功能,并原定于2026年推出基于该技术的新版Siri。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并未完全放弃自研模型。自有模型仍将是设备端和开发者用例的核心,苹果已批复在2026年将数十亿美元的预算用于云端自研模型的运营。但若Siri转向外部技术,团队内部担忧这可能预示未来其他功能的类似调整。(华尔街见闻)
|点评| Siri多次跳票,其实是苹果内部对于AI战略长期举棋不定的表现。此前苹果更换了Siri的负责人,使用第三方模型给Siri“换脑”,正是新负责人提出的方案。自研模型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寻求第三方合作或能解苹果的燃眉之急。相比之下,由于策略转变造成的内部分歧加剧,短期内似乎没有那么致命。
当前,苹果不仅需要抓紧时间推出升级版Siri,更重要的是,要在功能的使用效果上满足用户的期待。出于隐私保护,苹果限制第三方模型必须在自家服务器上使用,可能会加大双方的合作难度。在此基础上,第三方公司能否训练出合适的模型也充满未知,这或许也是苹果仍未完全放弃自研模型的原因。只是无论选择自研还是合作,内部动荡下,Siri的AI升级之路恐怕都不太好走。
7月1日,特斯拉宣布,两款车型Model 3/Y长续航版本迎重大产品升级。其中,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CLTC续航增至753公里,百公里加速提升至3.8秒,售价28.55万元起。此前价格为27.55万元。本次Model 3长续航版的百公里加速提升,不是由于硬件变化,是通过为车辆标配“加速提升”软件包实现。焕新Model Y长续航全轮驱动版CLTC续航增至750km,起售价保持31.35万元不变。
据悉,Model 3长续航版及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搭载了新的电池包,电池可用度数没有变化,但采用了新的化学配方,并通过整车的优化,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同时,新电池会更加耐用。(澎湃新闻)
|点评| 近期国内车企纷纷为反对价格竞争而发声,但真正选择上调汽车售价的车企寥寥无几,在华销量有所下滑的特斯拉却率先打出涨价的旗号。特斯拉本次涨价是建立在提升车辆核心性能的基础上,并将原本需要选购的“加速包”打包进了整车价格中。特斯拉是业内少有的采用直营模式的车企,在定价策略上不用考虑经销商意见,能够更灵活地根据公司利益定价,这是国内大部分车企都不具备的优势。
特斯拉涨价引起了部分非议,毕竟特斯拉是在“逆市场而动”。事实上,特斯拉历次涨价和降价,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根据产能和市场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后对价格进行调整,这才是真正地尊重市场客观规律。不过,特斯拉后续仍有可能推出各种限时优惠政策,灵活调整价格结构。
7月1日消息,市场全天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47万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08亿。盘面上,市场热点较为杂乱,个股上涨和下跌家数基本相当。从板块来看,创新药概念股再度走强,银行股展开反弹芯片股一度冲高。下跌方面,稳定币概念股集体大跌,多元金融、跨境支付、铜缆高速连接、AI智能体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报3457.75点,涨0.39%,成交额为5536亿元;深成指报10476.29点,涨0.11%,成交额为9125亿元;创指报2147.92点,跌0.24%,成交额为4445亿元。(财联社)
|点评| 周二两市继续分化,早盘银行板块走高,对市场气氛的压制力减弱。临近午盘科技板块小幅走低,很快就被医药板块的拉升对冲。从板块上看,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16条发布,医药板块全天领涨。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于看好创新药的一致性已相当之高,交易拥挤度达到年内高位。电力、钢铁等高息股板块走高,除此之外,板块间协同效应偏弱,科技板块大幅分化。
沪指进入新的盘整区间后,各路资金明显活跃,市场正在寻找下一个有潜力的热点。短期内,短期内行情或将面临获利盘的抛压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