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中国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美西方误读中国一错再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3 07: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美西方误读中国一错再错

明叔杂谈
4小时前
a1.jpg

(图片拍摄于中国雪乡)

a1.jpg 1)2014年,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题目就是“为什么中国不能创新”。其核心观点包括:第一,中国政府制约了中国的创新能力;第二,中国企业通过小的改进可以获得非常大的回报,根本没有动力去寻求突破性创新。

a1.png

2)过去一二十年来,在唱衰中国创新能力方面,《哈佛商业评论》的这篇文章并非孤例。长期以来,美西方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关“中国没有能力进行创新”的言论。这些言论的底层逻辑是——“创新只有在美西方这样的所谓自由、民主国家才能发生,中国作为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天生是压制和束缚创新的。”这种逻辑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出于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傲慢,更是出于一种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无知。

3)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无法进行创新”外,美西方媒体和专家、学者还抛出了各种各样论证“中国为什么无法创新”的论调,包括但不限于:

——创新只能是自下而上进行,无法通过自上而下进行规划;

——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尊卑有序等观念阻碍了创新;

——中国企业和个人只知道“赚快钱”,只知道抄袭、模仿,不懂得去进行原创性创新;

——中国人非常善于做从“1到100”的创新,但却无法做从“0到1”的创新。

4)今天来看,这些观点要么过于武断,要么非常片面,根本不足以完整、准确地解释创新的原动力和创新的不同形式。一些中国经管学院、商学院等,往往也只会“拾人牙慧”,把西方一些人对于创新的论述当成圭臬,不断重复“中国不能创新”的陈词滥调。但这些教授、专家和学者不知道的是,西方关于“中国不能创新”的观点很多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观点背后还隐藏着这些人攻击和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标”。

5)中国真的不能创新吗?回过头来看,这可能是二十一世头二十年里最荒唐的笑话。随着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展现,曾言之凿凿说中国不能创新的《哈佛商业评论》,在2021年5月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新的创新优势”。该文首先承认,《哈佛商业评论》有关“中国不能创新”的说法是错误的。该文说,该刊物用于衡量创新的一些指标,并没有能准确反映中国的创新潜力。接着,它又分析说,中国之所以在创新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进展,关键在于,中国有很多人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让他们很容易适应和接受变化,正是这些非常善于适应和接受变化的消费者,让中国在创新方面成为全球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国家。同时,该文表示,与中国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西方企业也可以从向中国学习中受益。

a1.png


6)哈佛商学院号称全球顶级商学院,从2014年到2021年,短短七年之间,《哈佛商业评论》不得不反省它所提出的“中国不能创新”的错误观点,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很显然,《哈佛商业评论》对于中国创新深层原因的理解,还是过于浅薄,过于简单。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都像中国人一样,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同样很善于适应和接受新事物,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创造出一种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局面?很显然,认错后的《哈佛商业评论》同样没有抓住中国创新能力的真正源泉,更没有理解支撑中国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因素。

7)十几年来,不断反思和修正所谓“中国不能创新”错误观点的,远不止《哈佛商业评论》一家。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在2024年9月16日就曾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各种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创新者。”这个春节,来自中国的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以很低的成本一度追上甚至局部领先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代表作”,这动摇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最先进GPU芯片训练昂贵的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假设,让美股一度遭到重创。由于DeepSeek的创新实在是过于“出色”,一向对任何中国事物都非常挑剔的美西方媒体,也罕见地、几乎一直地对DeepSeek表示称赞。当然,在美国政府不断收紧对华先进人工智能芯片管制的情况下,DeepSeek横空出世,突破限制,“以弱追强”,确实也非常符合美西方媒体热衷报道“黑马”和“奇迹”的叙事框架。

a1.png


8)还有网友发现,就连一向对中国极端挑剔的英国BBC,最近也一反常态,播出了一个专题短片,题目是,“中国正在科技领域击败所有人吗?”报道指出,从DeepSeek到TikTok和Temu,中国正在科技领域取得领先优势。BBC这个报道出现的时机非常微妙——近期马斯克强行关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而该机构曾长期支持纽约时报、BBC、路透社等美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污蔑,因此,有网友推测,是不是因为马斯克停止“撒狗粮”了,所以BBC一反常态,“连夜绣红旗”?我个人感觉,像BBC这样的一个媒体机构,制作一个专题短片从策划到调研再到制作播出,需要不短的周期,而马斯克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不过是最近几天才发生的事情,BBC应该来不及这么快做出反应,这个报道更像是BBC在继续追“DeepSeek热”而做的报道。但不管怎么说,能让在对华报道中因为长期使用“阴间滤镜”而臭名昭著的BBC也来称赞中国科技创新,背后的原因肯定不简单。这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重视创新、追求创新,最后在这个春节前后迎来创新大爆发的结果。

a1.png

9)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科技强国了。只是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他们一提到中国,想到的还是“模仿”“剽窃”,还是“中国缺乏核心技术”,还是“中国人不能创新”。我让DeepSeek简单做了一个表格,来说明中国创新能力较强,其中的部分数据可能并不是最新的,但是,它依然很有说服力。我们当然不能骄傲自满,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一句,今天的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了。

a1.png


10)最后,我尝试简单归纳一下为什么到了2025年中国方方面面的科技创新突然出现了一种风起云涌、井喷的局面。很有意思的是,美西方一些人在承认中国具有创新能力的同时仍在散布新的谬论,他们说,“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这不是因为有中国政府的缘故,而是因为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突破了中国政府的限制。”这种说法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但在本质上却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创新都直接或间接跟中国政府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目前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法治相对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科技创新得以大规模涌现的基础性条件。这些条件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有的时候,你不觉得有多重要,但是,一旦失去,你就寸步难行,甚至生命堪危。一个积贫积弱、动荡、分裂、混乱的中国,即便偶尔有天才科学家灵光一现,但绝对不可能成规模地涌现出各种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创新;

——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拥有一个由14亿多人组成的单一超大市场,14亿人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是刺激和孕育创新的最强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既为中国社会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需求来源、用武之地和各种场景,也为快速实现各种科技创新提供了从设计、打样、开模、试制到大规模生产、不断迭代的强大支撑;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研发投入。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水平。最近,连特朗普也对中国教育表示称赞。我们身处中国,有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有力支撑。中国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更是不惜成本、经年累月;

——中国政府前瞻性战略规划能力在全世界各国政府当中都算是“首屈一指”,这恰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也在不断转化为中国的治理优势。过去几个月,美西方媒体和研究机构惊呼,“中国制造2025”提出10年来,其中的绝大多数目标都已经实现,其中,电动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甚至是远超当年提出的目标。我们知道,“五年计划”虽然最早是由苏联提出来的,但是,中国是把“五年计划”用得最好的国家。西方一些人一听到“计划”,就联想到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五年计划”的精髓恰恰在于其计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执行时的严肃性、一致性。美西方两年、四年、五年一个选举周期,不同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根本没有办法保证战略规划、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务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核,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美国政府不断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服输,不认命,开动脑筋找出路,最终加速了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形势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进程。

最后,我们必须澄清的是,所谓创新,往往是千姿百态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能用新方法、新手段、新策略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都是创新。创新不仅可以自下而上地涌现,也可以自上而下地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执行来创造。中国在“六代机”、预警机、核潜艇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的研发、制造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科学规划与执行都非常重要。那种认为“国企无法创新”,“创新不能被规划出来”,“创新只能是自下而上的”等观点,都是对创新的狭隘理解。基础理论的创新,需要大规模投入和天才的灵光一现。应用领域的创新,需要工程师夜以继日地试错和改进。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需要铆足劲儿去探索、去实验。由于天才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相对平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大,越能形成支持创新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的各类经管学院和商学院等,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中国科技创新风起云涌背后的深层逻辑,找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独特的治理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学理上、逻辑上加以阐释。“言必称希腊”式的经管学院和商学院办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学者要清楚地认识到,美西方一些人否认、贬低中国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同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贬低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贬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只会是南辕北辙、贻笑大方。

当然,我们论证“当代中国是有能力创新的”,并探讨支撑中国创新能力背后的各种制度性因素和力量。这是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中国,然后继续努力,扬长避短。这并不是说中国今天在支持创新方面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就没有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了。一些地方“官本位”思想严重,不重视知识,不尊重人才,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去行政化”之路道阻且长,学术腐败、招生腐败、科研资金的浪费和贪污、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管理文化、一些个人痴迷“捞快钱”等,这些都是制约中国爆发出更大创新能量的不利因素。我们在为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喷涌而出鼓掌、叫好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些制约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我们要在不断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支撑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1 04:44 AM , Processed in 0.0693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