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胖三斤,油炸食品功不可没。隆重又热闹的炸物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门类,也是让人停不下来的热量炸弹。福建老家莆田地处闽东,靠山面海,食材尽得山海之利,我家春节炸物清单也有荤有素,涵盖山海风物。
炸肉全国各地都有。东北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川渝满口椒香的小酥肉,粤菜中带着菠萝清香的咕咾肉,闽菜中的炸肉代表则是荔枝肉。
荔枝肉的来源,据说是古时候,当地百姓为了在逢年过节时让肉显得更多,便在猪肉外裹上一层地瓜粉,又巧妙地将荔枝果肉包裹在肉中油炸而成。在物质更加丰富的今天,荔枝肉主要由猪里脊制作,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荔枝肉和荔枝的关系也只剩下形色之似。
荔枝肉做法多样,福州地区流行糖醋荔枝肉,泉州地区以醋肉为主,莆田则以干炸荔枝肉为主。腌制过的里脊肉裹上地瓜粉油炸,出锅即可食用,直接吃咸香酥脆,蘸酱油醋调制的蘸水增添一丝酸味,爽口解腻。
沿海人吃海鲜虽偏好原汁原味,但偶尔油炸亦能给生活增添滋味。比如让人吃了停不下来的炸紫菜,和花生米做法类似,将干紫菜剪成一条条简单油炸,沥干油放进盆中加盐摇匀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咸香好味又不填肚子,是茶余饭后的满分零嘴。
油炸虾品,我家年夜饭必备。椒盐虾,一定要用活虾,开背腌制后油炸到酥脆,再用洋葱、辣椒等翻炒,最后撒以椒盐调味,皮酥肉嫩,好看又好吃。炸虾排,为求方便,大多是市场做好的买回家炸,和了鸡蛋的面粉包裹甜脆的虾仁,高温激发酥脆口感和食物清香,往往还没来得及上桌,一出锅就会被家里的小朋友们吃光半盘。
油炸海味里,我最爱的还是海蛎饼。都说吃过海蛎煎,才算吃过福建菜,海蛎煎声名在外,是福建小吃代表,油炸海蛎饼相较之下声名不显,但这块低调却内涵丰富的小圆饼,在本地人心中的地位可不输海蛎煎。
不同于海蛎煎以地瓜粉和鸡蛋定型,烹饪方式为煎制,油炸海蛎饼是将新鲜小海蛎、虾米、包菜丝等馅料,一起包裹进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磨浆制作成的饼皮中,再点缀几颗花生米丰富口感,炸好的海蛎饼外壳金黄酥脆,内里软嫩。
大海鲜多吃腻口,小海鲜久食不厌,虽然海蛎子是沿海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小海鲜,但冬季才是吃海蛎最好的季节。为了过冬的小海蛎卯足了劲储存养分,肉质最为肥美。对比市场买来的,老妈牌海蛎饼料足且更新鲜,属于豪华版。沿海人对海鲜的新鲜度更敏感,要求自然也更高,足够新鲜的海蛎咸鲜中泛着甘甜,更加脆嫩,才是上上选。
福建人重视敬神祭祖,过年炸东西,第一口一定是让祖先先吃。嘴馋的孩童想吃上一口,老妈必定得从一大盆炸物的边边角角恭敬的匀出一块,还得挑长相不那么漂亮的。供桌上离不开的炸物,炸豆腐是一件。豆腐是全国各地可见的寻常物,但在油更珍贵的年代,一般家庭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炸豆腐,黄澄澄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富贵,过年炸豆腐的习惯也延续至今。
炸豆腐表面金黄,类似市场上常见的油豆腐,但又不同。油豆腐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内里松软多孔,炸豆腐则是用本地盐点卤制作的新鲜豆腐,切片直接油炸,表皮酥脆,内里则保持了豆腐的软嫩。
对我来说,观看炸豆腐的过程比吃豆腐更有吸引力。一小片豆腐放进锅里,在油炸过程中,豆腐内部的气体会膨胀,整块豆腐开始变大,堆了满满一锅,伴着滋滋声跳舞,壮观热闹。等到颜色金黄时捞出锅沥干油,豆腐才乖乖紧缩,恢复原型。
乡里人习惯将豆腐切成扁平的方块状与三角形,炸出来一扇扇方便祭祀时漂亮的叠在碗中。这种炸豆腐出锅后可以撒盐直接吃或蘸酱油吃,也可以炒菜煮汤,吸饱菜汁或汤汁的豆腐更为鲜美。
作为撑起油炸美食界半边天的食物,过年过节自然也少不了油炸碳水。以面为主食的北方,春节油炸碳水仍是面食的天下:麻花、油馃、油饼、馓子、包尔萨克,南方油炸碳水的种类更加丰富,有米粉、糯米粉、芋头、土豆等等。
福建人过年过节少不了各种米制品制成的粿,比如祭神拜祖必备的龟粿,乡宴招牌甜品金钱粿,其中,芋粿属于油炸制品。芋粿以南方盛产的芋头为原料,混合米浆、油葱香料炊熟定型后,切成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后入锅油炸而成。常见的芋粿有大小两种尺寸,小的是类似炸豆腐的薄片,两口一个,大的则有巴掌大,也更为厚实。
老家市场门口有一个油炸小摊,十几年如一日的只售卖两三样本地特色炸物,摊上大小芋粿皆有。老妈喜欢买一些小尺寸的,混合炸豆腐一起丰富供桌,我则偏爱吃大尺寸的。大芋粿表皮酥脆微焦,内里咸香糯软,口感丰富,扎扎实实一口下去来得更过瘾。
摊上主营的菜饼和萝卜丝丸子也很受乡人喜爱。菜饼是米浆加蔬菜的纯素口,和海蛎饼一样大小的圆饼子,撒以花生米点缀。萝卜丝丸子则以胡萝卜丝为主打,混合米浆调味后油炸制成,一口一个,咸甜有味。十多年前一块钱可买上一袋,是小学生放学回家路上朴素但美味的充饥小吃。
当油炸食品总被不健康、热量高等负面词汇环绕,也无法阻止人类奔向炸物的步伐。春节开一口油锅,吃的是气氛,是情怀,是人间烟火味,是“过完年再说”的放纵,但或许主要还是因为好吃,毕竟,对于高热量、高油脂和酥脆口感的追逐,是人类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