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15扇窗引光,养老绝佳 张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70年生人,出生在北京南锣鼓巷,十六岁去海淀,三十岁到西城,在四合院生活了十六年。2022年6、7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房山看到一块宅基地,面积130平米左右。于是他花20万,租下了这块宅基地20年,并找到好友建筑师程艳春一起改造。程艳春将宅基地一半面积留给了院子,另外一半用来建房子,建筑占地约70平米,院子60多平米。房子平面是一个凹字形,院子是一个凸字形,两个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被插到一起。“在城市里大家对面积都特别敏感,哪怕一个50公分的阳台,你都恨不得把它圈起来,变成自己家的室内空间,这是源于空间的稀缺性。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房子,它室内的面积已经足够了,我们希望它可以和自然有更多的接触。”程艳春说。 房子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倒“V”型,像一把大伞,把这个家给盖住,中间压低,两边挑高7米,压低的部分给北侧邻居尽可能留出视线和采光。“这个房子应该有一些城市里的小区住宅体验不到的东西。
房子里一共开了15扇窗,按照用途分为采光的窗户、看风景的窗户……“如果是单面采光,很容易北侧就比较阴暗,所以南向的窗户都设计得尽可能大一些。”程艳春解释道,“像书房的高窗,它可以接收到一天当中最早的阳光。
一楼卧室空间 摄|刘晶 一楼功能布置可覆盖老年人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希望老人可以有机会走到自然环境里去活动,所有东西都是围绕这件事来设计的,从院子入口走到一层的卧室,没有一步台阶的,高差全部用坡道解决。” 卧室放到了最西侧、最私密的地方,即使路上有车,睡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厨房又可以看到院子、玄关。檐下空间处于宅基地中央,是整个院落的视觉中心 摄|刘晶檐下空间是屋子最核心的一个地方,连接了房子和院子,夏天做完菜,通过窗口直接就端到这个户外,在院子里跟家里人喝茶吃饭,这里又是景观又是生活的地方。 起居室像一个“闸口”,从这儿又分散到各个空间去,卧室、二楼的书房、浴室等等,围绕起居室,所有动线全部给展开。房子色系设定了木质的咖啡色,大的色系系统里边,又有很多的材质的变化——黄铜扶手、窗框等,空间的质感丰富而细腻。东南角的楼梯处用了玻璃砖,反射光的照到墙面上光影跳跃,上楼梯也变成一处风景。整座山都是花园 2024年,一个名为“耘兮小院”的花园在网上走红,花园的主人是一个来自重庆的,78岁的农民爷爷。 1981年,这位爷爷申请了一块宅基地,自己盖起了土墙房子。住了三十年后,土房出现裂缝破损,一家人把它推倒重建,起了一座红砖房。房子在半山腰,交通工具没法上去,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管是砖、水泥、钢筋,全部需要由马驮上来,再被全家人整整齐齐地码好。 小院称得上隐蔽,重庆山里的地貌本就高低错落,如果从主路看过去,只能隐约看到石头堆成的堡坎和几竿翠竹。但是顺着两边开着绣球的窄窄石阶一路走上去,一下子会豁然开朗:花丛包围着屋子,向阳处、背阴处,都种满了习性相应的鲜花。花器都是捡来的破烂罐子,但是一年四季,都有轮转的花朵在盛放院子里的鲜花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轮流开放。早春时节,是郁金香、洋水仙、雪柳,还有三棵高大的山茶,是四十多年前爷爷亲手栽下的;暮春到初夏,花园里开满了各类月季;盛夏时,可以看绣球,那条“绣球小径”会被蓝色的绣球铺满;秋天的时候,堡坎全部挂满粉白色的菊花。
厨房的改造是一个重点,打通了以前的老灶房和主房子。农村的土灶房普遍光线不好,很容易显得特别脏,他们又在所有的房间里面增加采光。原来的墙体因为熏腊肉熏得很黑,他们用胆巴反复浸洗,又用了外墙腻子粉,加上水泥,让基底变得特别牢,然后再刷上了罩面漆。柴火灶油烟要多一点,这样操作很方便刷洗。
农村的厨房,也可以宽敞、明亮、清洁,已经成为一家人情感交流的场所
另一个改造的重点是阁楼。阁楼本来弃置已久,堆满了杂物,夏天特别闷热不透风。他们用老木板重新吊了顶,开了三扇老虎窗,增加了采光和通风。原本的墙上有一个圆形的风景窗,那是当年修房子时爷爷的想法,这次改造也保留了下来。 改造常熟水乡灶间之家 85后建筑师陆少波,是一位从江苏常熟农村走出来的建筑博士。2019年,他回乡改造老家的自宅,为父母打造一栋养老房。
他以18㎡的灶间为核心,撬动整个271㎡的宅院生活。材料不到1万块,人工费大概是3万多。材料多为废弃旧砖,改造多是“微小的动作”,房子向后退一步,让位于陪伴三代人的榆树、桂花树、水井、洗衣台……如今,父母更频繁地使用灶台做饭,甚至捡起祭祀灶神的习俗。 “灶间之家”位于江苏常熟东部的一个小村庄,沿着村落边的道路可往南经由太仓、昆山直抵上海,离上海、杭州等地的交通,都在1-2小时内。村落本身是常熟水乡的一部分,周边有农田环绕,又紧邻工业园区。从景观上说,也是现代化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整个改造的造价相对较低,红砖基本都是回收利用,来自被拆除的农田棚子。只是增加了钢木混合的亭子和绿色水磨石的水池,跟边上的绿树形成一种颜色的呼应。
整个改造的理念,是希望以非常微小的动作,譬如改造一个灶台,一个水井,甚至一扇小窗,一个树池,最终形成一个真正跟家的生活关联的整体。 灶台边储藏间的屋顶去除后,形成内院一景(摄影:肖潇)格局上,把灶台边上储藏间的小屋顶去除,变成了一个小内院。去除部分屋顶的轻巧动作,让附属小屋的灶间,由原来的尽端空间变成为整个院子的中心,对整个院子的气质带来很大的改变。原来的巷道变成了一个巷院,原有的大院子划分为树院和井院,这样一来,四个小院子串联在一起,围绕着18m²的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