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娜·萨贝特。图片来源:Charlie Kaine Photography
有时,创始人会过于沉迷技术,却忽视了创建商业上可行的业务所需的其他元素。
我就经历过,确实是这么做过,也从中吸取了教训。
2013年,我的工作相当不错,当时我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薪资丰厚又稳定。但我总觉得不满意,感觉工作把我变成了机器,渴望重新创造点什么。
我创办过服务企业,有两家非营利组织现在还在,但我从未尝试过做产品的公司。恰好我刚做了一个视频技术相关的项目,发现视频应用人工智能蕴含着巨大机遇。
没多久我就辞职了。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了技术联合创始人。其实我在自家就发现了实用案例:我给孩子拍了很多G视频,想要整理成方便重温的珍贵片段却很难。
我们把应用做得很丰富,可以用人工智能自动标记、分类和搜索视频,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珍贵时刻或“自动”创建精彩片段。(请注意,这可是2013年,当时谷歌照片还没用上人工智能,苹果照片也还没有应用面部识别技术。)
团队很快扩充到10人,不到三年就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先的视频标签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浏览器或iPhone应用访问。产品也聚起了不少用户。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完美的创业故事?结果并非如此。最后,我们做出了艰难但正确的决定,把公司关了。我后悔吗?并不。我从Viblio学到的经验教训比在“机器模式”中过三年更有价值。
失败并不是因为执行不力,而是假设有问题。以下是我们的三个错误假设:
创始人经常收到建议,即收集潜在客户的反馈验证想法。我们照做了。我们首先采访了符合目标受众标准的朋友。之后扩大范围,访问了活动中遇到的人。我们付费调查了1000名想测试的不同细分市场的人。我们分析相关数据,纳入推介方案,显示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
这并不是说创始人得到的建议有误,只是这么做获得的信息经常掐头去尾,不够完整,也不够精练。
实际情况是,人们不喜欢当面告诉你这个创意机会不大。通过各种调研我们发现,人们认为这项技术很酷(因为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愿意付费使用。
我应该发起预售,也就是介绍产品的网站,预付一定款项就能获得大幅折扣。如此我们能获得真实的数据,从中看出目标受众有没有从产品中看到足够的价值,且愿意为此付费。
如果没法获得买家的承诺,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就只能靠运气。
我们并不是没有用户。产品采用了免费增值模式,人们可以免费使用服务,理论上以后会开发更多需要订阅的功能。然而,用户并没有继续留在平台上。他们上传视频,使用了一些功能然后就消失了。为了吸引用户,我们增加了更多功能,首先是自动创建精彩视频集,发送给早期用户,鼓励他们创建更多精彩视频。我们还添加了“脸部页面”,用户点击一张脸就会加载带有这张脸的所有视频。我们还尝试了很多自认为很酷的东西。但都没增加用户粘性。事实证明,我们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以为要解决粘性问题,但始终没解决产品与市场的契合问题。
创立Viblio时,人工智能正经历爆炸式发展(今天仍然如此,但方式完全不同)。当时谷歌刚收购DeepMind,科技公司正以六位数高薪雇佣机器学习专家。我们的种子资金根本不够。我和联合创始人想在圈子里找合适的技术人员或目标市场都有点困难。我们运气不错找到一位资深人工智能专家,还聘请了一名刚大学毕业的机器学习工程师。再想找其他人基本不可能。我们做得不错,但仅仅靠着不错想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创业远远不够。现在作为初创公司的顾问,我想到了曾经错误的假设,也就是只要花钱就能组建合适的团队。一般来说如果人们选择高要求高风险的路,要么为了高薪,要么是为了追随仰慕之人。如果人际圈中没有业务领域的专家,花钱也不一定能组起需要的团队。
由此,我开始体会到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硅谷宣扬的所谓要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只是很小一块。必须对市场充满热情。要深入了解,还要拥有与之相关的人才组成的系统。2016年,我们关闭了Viblio。即便公司失败,这段经历本身并没有失败。三年时间里,我学到的经验比当六年企业高管还要多。创业能教会人们安稳工作时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在我创业失败获得的诸多教训中,有三条对于后来的成功格外有用:• 少花钱多办事。我们用非常有限的预算构建了功能齐全的人工智能视频平台。很多上规模的公司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很擅长花钱,最终却没做出多少实事!• 严格确定重点。感觉上很多事都有必要,但并非一切都重要。要结束看起来很酷的事很困难,如果没效果就必须放弃。• 正如他们所说,“要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财富中文网)
莫娜·萨贝特为初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担任董事会成员,合著有新书《扬帆起航:初创公司从启动到退出如何避免错误》(Sail to Scale: Steering Startups Clear of Mistakes from Launch to Ex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