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哲史艺丛] 北大所藏汉简《仓颉篇》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出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3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所藏汉简《仓颉篇》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出名

 未定君 历史学堂君 2024年09月11日 22:22

作者:未定君

编辑:莉莉丝


说起汉简,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除了湖北云梦睡虎地简,最出名的就要数北大所藏汉简。这批汉简的来历很特殊,它并不是北大考古人所挖掘而来,而是来自海外的捐赠。这批汉简里包括了《苍颉篇》、《老子》、《晏子春秋》、《管子》等等书籍。


在这些汉简中,《仓颉篇》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IMG_4226.JPG

上图_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经、下经篇名)


一、    关于《仓颉篇》本身


《老子》、《晏子春秋》这些书,都是成功流传下来的著名作品,北大得到了这批西汉时期的简书,可以通过对比,来看一下作品有没有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内容上的改变。举例来说,汉简版的《道德经》,和我们今天在书店里买到的通行本的《道德经》,就有很多细微的内容上的不同,这就会解读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因此,研究这批西汉简书的学术价值很高。


再说回《仓颉篇》,秦始皇六合诸侯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秦始皇认识一个问题——到欲变文化,自然要从娃娃抓起。于是下令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分别写一篇启蒙教材出来。赵高的作品是《爱历篇》,胡毋敬的作品是《博学篇》,李斯的作品则是《仓颉篇》。这三篇由于价值很高,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也被称为“秦三仓”。


IMG_4227.JPG

上图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仓颉篇》的主要内容就是幼儿启蒙识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书籍。《仓颉篇》经过私塾老师结合教学经验数十年来的修改,形成了一部文字分布均匀,朗读合辙押韵的优秀启蒙作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还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都给了这本书非常高的评价。


但这本书却在后来失传了,直到北大历史系的教授学子们整理了那一批汉简,才惊喜的让这篇失传了起码一千年以上的古籍重回视野。


IMG_4228.JPG

上图_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 ),原名刘病已,字次卿


二、《仓颉篇》的内容


《仓颉篇》为什么失传了,其实很简单。这本书的作者李斯本人确实非常才华横溢,因此《仓颉篇》的思想内涵其实非常深远。汉宣帝时期就发生了《仓颉篇》思想过于深远,民间塾师讲课完全是在乱讲,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蔚然成风。汉宣帝为此召集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来给《仓颉篇》做官方的注释。这件事在史册的记载是《仓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读”,汉宣帝“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但《仓颉篇》其实并不适用于幼儿蒙学这一点并不是官方注释所能改变的,给小学生讲相对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当新的蒙学教材出现后,《仓颉篇》就光荣退役,失传于历史深处。仅历代皇室有所保留,但南宋皇室仓皇而逃,也让《仓颉篇》完全失踪。


IMG_4229.JPG

上图_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仓颉篇


北大简《仓颉篇》共八十二枚,整简六十九,参简一十三,凡一千三百又二十五言。字迹清晰,方正端庄,字体有些许汉隶体征,但总体更近秦简。


收录了秦汉时期大部分日常人民需要使用的基本字、词,并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编写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并且将同义词和近义词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大类,还有按照姓名、饮食、器具将名词分类。《说文解字》按照部首进行排序的做法,其实就是从《仓颉篇》这里继承发扬而来。


《仓颉篇》之所以在北大简之中如此出名,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从《仓颉篇》当中能够研究出的内容很多,包括秦人的生活习俗、日常饮食等等内容。而且《仓颉篇》经常在各种文章中被引用,对今人来说,就像是《兰亭集序》真迹一样,万闻其名,不得一见。


IMG_4230.JPG

上图_ 秦朝百姓的封闭式小区


三、    关于《仓颉篇》的研究过程


北大汉简的《仓颉篇》其实并非是《仓颉篇》的简书第一次出土,只是北大简是最为完整最有价值的。


《仓颉篇》最早的出土,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一带进行关于汉长城遗址的发掘,无意中找到了一批汉简,其中就有《仓颉篇》,一共仅仅四十字。这四十个甚至不能连贯成句的残文让当时的古文界为之倾倒。王国维和罗振玉非常感慨“国朝任孙诸家,采辑古籍所引《仓颉篇》所得皆单字,罕有成文句者,此虽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属,恨任孙诸家不得见也——《流沙坠简》”


王国维和罗振玉不愧是一代宗师,仅凭这四十个字和一些古籍中对《仓颉篇》的引用,就推断《仓颉篇》是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全文有韵可循。


IMG_4231.JPG

上图_ 中国简帛学开篇之作,王国维、罗振玉著《流沙坠简》,1914年初版


二十年后,西北科考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了一批汉代简牍,如今我们称之为“居延汉简”,这一次出土的《仓颉篇》共有一百一十字,其中有完整的一章。与当年罗振玉和王国维的推测完全一致。


大家可能对罗振玉和王国维做出推断不以为然,觉得这并不困难。对于汉简的研究整理考古界规定,


1.    汉简文字模糊不可辨认用“”代替


2.    一个字有一半不太清楚,则不清楚的部分用“”标出


3.    未能确定的,用“口字里画一条对角线”代替


4.    有可疑之处的,下标?


当年王国维和刘振玉用来研究的材料按照这些规定进行划分的话,那几乎就是在各种符号里找字。能清晰辨认的几乎只有“仓颉作”“赤白黄”等等零星的文字。


后来陆续出土了玉门花海汉简、阜阳汉简、居延新简,其中都有《仓颉篇》,多数简书互相对比,像拼图一样渐渐拼出了考古学家对《仓颉篇》成体系而不完整的认识。


这个过程非常艰巨,那一代考古人所面临的困顿实在难以想象。


IMG_4232.JPG

上图_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


四、    北大对《仓颉篇》的整理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北京大学对《仓颉篇》的研究整理意义非常重大,是关于《仓颉篇》研究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以下内容,整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瀚先生的论文。《仓颉篇》共有十一个标题,总共二十二字,其中三字尚不清楚。《仓颉篇》按韵进行集编,但同一韵不止一章,纠正了以往由于材料不足导致的将不同章文字归为一章进行研究的问题。而且,《仓颉篇》各章内所收录的文字与排列组合主要是罗列式和陈述式两种。


朱教授的论文洋洋洒洒上万字,专业的论文非常枯燥乏味,因此将主要结论整理,对论文原文不多做讲述。


IMG_4233.JPG

上图_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等


从王国维、罗振玉到胡平生、韩自强(论文《仓颉篇的初步研究》作者,关于《仓颉篇》研究的重要学者)再到北大历史系各大教授。


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克服了种种困难,才从历史长河的沉沙之中打捞出了《仓颉篇》这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这图的是个什么呢?


不过是为我们本就深厚的难以窥测的五千年底蕴再加上片砖半瓦而已。我们有这样的考古人,是古文学界的幸事,是考古界的幸事,更是构建文化强国的推力。


单单一篇《仓颉篇》,其历史就比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建国史更为深远。


参考资料:

【1】《仓颉篇的初步研究》 胡平生、韩自强

【2】《北大汉简仓颉篇概述》 朱凤瀚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12:20 PM , Processed in 0.0310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