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1

[影乐之声] 他的讽刺喜剧,连片名都被禁,却精准预言了中国社会三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7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的讽刺喜剧,连片名都被禁,却精准预言了中国社会三十年

 宅少 宅总有理 2024年09月05日 06:30

IMG_2169.JPG


“当一切都趋于平淡

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

——作家·王小波

逝于1997年4月11日

代表作品:《万寿寺



……




01.


多年以后,还有许多看过《建国大业》和《长津湖》的老影迷,无比怀念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真他妈敢拍”的黄建新。和第五代其他人的宏大叙事不同,黄建新最早拍城市。通过城市,犀利地抓住了中国和中国人。

起因是他跑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去澳洲之前,他属于“先锋影像”,靠着《错位》《轮回》《黑炮事件》,奠定了江湖地位。出国时,他还洋洋得意,咱也是个知名导演,艺术精英啊。去了澳洲一看,发现根本没人看中国电影,更没人知道他是谁。当地老百姓,看艺术片的都少。
黄建新被特殊照顾,可以半价看电影。一次,一个被誉为“大洋洲的骄傲”的新西兰女导演的三部曲上映。他跑去看,发现影院里没几个人。反倒是旁边好莱坞电影排着长队。此前“电影是大众艺术”的观念顿遭冲击。原来国外老百姓不把电影当艺术熏陶自个儿,人家就是下班后的娱乐,轻松轻松。
1992年,黄建新回国,又被冲击了一下。
那年,老人一南巡,祖国山川大地风气为之一变。做完两年访问学者归来,黄建新特别不适应,怎么大家都在谈钱?人人都想办公司,当老板。回到西影,厂里也跟他谈钱,说电影制作观念要革新了,如今讲究一个经济效益,如果拍出来收不回成本,厂里就很难给你投资了。

IMG_2170.PNG

「电影《黑炮事件》」

黄建新有点懵逼。跟导演何平去海南转了一圈,正赶上海南搞圈地运动,看到有人花100万买地,扭头把自己兑现成了千万富翁。直接傻眼了。又去深圳、山东溜达。发觉中国社会、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务实了,谁也不聊虚的。在这个变化中,最不适应的,是从八十年代走来的那拨知识分子。
当然,也包括被“精英艺术”教育过的黄建新本人。
不久,黄导看到了邓刚的小说《左邻右舍》,正好谈及这个问题。这部小说里有三种人:知识分子、体系官僚,以及一个流氓暴发户。
他赶紧联系邓刚,说要拍。《左邻右舍》由此成为黄建新“城市三部曲”的第一个剧本。拍的是生活化、市民化的故事,黄建新就说不能找那些漂亮、英俊的小伙子来拍,希望演员更接近我们目力所及的普通人。找了半天没找到。朋友给他出主意,说,你呀,去相声圈子转转,那儿多。
黄导没想到,自己会从相声界挖掘出一个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那就是牛振华。

02.

1992年,《综艺大观》上播了一个说小品不算小品、说相声也不算相声的作品。名叫《面的与皇冠》。这个作品的编剧,名叫冯小刚。
表演者,冯巩、牛振华。
那作品今天看来没什么。无非就是京腔文化那套磕,说话夹枪带棒,拐弯骂人外加抖机灵。但在当时,“面的”与“皇冠”已经暗示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人与人开始相互比较了,社会阶级开始分层了,人们以花钱多少这种经济地位来衡量社会地位了。一句话,人与人有了消费上的鄙视链。
那时,央视搞“艺苑风景线”。冯巩很上心地参与。拉着还没什么名气的冯小刚攒本子。二冯关系很不错。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面,冯小刚说自己曾与冯巩在魏公村吃饭,喝大了之后,坐在路上抱头痛哭。
冯巩是个特别重情义、会做人的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冯小刚女儿一岁时做腭裂手术。他一个大忙人把所有事儿都推了,在医院陪了一天。大哥大响了一天,他也不接。为了逗孩子开心,买了十个玩具。后来冯小刚写剧本《大撒把》,找北影,北影不要。他找冯巩,冯巩四处给他拉投资。扭头北影又要了。冯小刚一个新人不敢得罪北影厂,又怕冯巩伤心。
冯巩说你放心,那边投资的都是熟人,我去打招呼,你拍你的。
有没有得罪那帮投资人不清楚,反正冯巩自己把这事儿扛了。
IMG_2171.PNG

「小品《面的与皇冠》」

春晚的创作稿酬,都是央视给。不会很高。冯巩年年上春晚,有一个稳定的创作班子。如果作品拿奖,第二天,他会亲自开车,自己掏钱给兄弟们送稿酬。每年进春晚剧组,央视管饭。有一次限额,一人只给20元。且演员标准高于编剧。冯巩带的编剧多。气得马上要打一万块钱给团队吃饭。
冯老师做人局气啊。
1992年,牛振华就是他推荐给黄建新的。
黄建新最早找的是冯巩。一天,冯巩带着牛振华去黄导家玩。黄导说手头的电影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什么华。冯巩说,会不会就是我这哥们儿啊?黄健翔看牛振华长得有点意思,当即把演员定了。后来才知道,人家推荐的是人艺梁冠华。也就是日后演《贫嘴张大民》的那个狄仁杰。
那是牛振华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演电影。电影名叫《站直啰,别趴下》。
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精准预言了此后三十年的中国社会。

03.

电影开篇就是床戏。
冯巩饰演的高作家,跟妻子蜗居在母亲同一屋檐下的一间卧室里,每晚上都不痛快。幸好这时,单位奖励他,给他分了一套新居。
搬家这天,却遇到怪事。满院子人用异样的目光看高作家。看门大爷凑上来给他们发预警信号:你们这是第五家,之前已经被打跑了四家。
IMG_2172.GIF
高作家和妻子这才知道:隔壁住着一个流氓,把邻居的腿都打折了。
第二天一早,妻子出门,看到一堆西瓜皮被隔壁扫到门口,招了一大堆苍蝇。高作家拿灭害灵杀苍蝇,把隔壁流氓给激怒了。
流氓叫张永武。牛振华演得活灵活现,说话的腔调,看人的眼神,那种没文化、没素质的细节,拿捏得十分到位。看过这段的,想必印象深刻。
IMG_2173-ezgif.com-optimize.gif
这天,张永武没找高作家麻烦。听说他是作家、记者,堆了一番笑脸。
很快,高作家就知道张永武是个什么人,主要跟谁不对付了。
这一层三户人家,除了这俩,还有一个刘干部。一天夜里,有人敲门敲错了,带着礼物找到了高作家。高作家出门一看,张永武把人家的礼物接了过去。高觉得这么办事不地道,那分明是送给刘干部的。
结果张永武带他进屋一看,截了刘干部一柜子的礼。

IMG_2174-ezgif.com-optimize.gif

还义正辞严:
“我这是打击不正之风。”
截人家东西不说,张永武还在走廊里养狗。一条大狼狗。整天夜里狂吠。众人很无语。可没人敢惹他。
IMG_2175-ezgif.com-optimize.gif
直到一天下午,派出所上门,拉走了张永武的狗,还把他拘留了。原来是刘干部,暗地里把张永武举报了。
对此,张永武心知肚明。他喝醉酒,去找高作家倾吐,告诉高,自己跟刘干部早有恩怨,整栋楼里面,最看不惯的就是他:

IMG_2176.JPG

第二天,张永武愤怒地砸了刘干部家门,拿着大棒给人家大门铁皮都砸出坑了。刘干部不服啊。张永武带着老婆跟人家扭打起来。高作家赶忙叫派出所的人。这一闹,又把张永武带走。没抓,让写检查。
故事到这儿,牛振华饰演的张永武,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
IMG_2177-ezgif.com-optimize.gif
流氓、无赖,偷公共财产,不尊重人,只顾个人私利。
但往下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04.

一天,高作家回家,发现楼下很热闹。张永武凑上来,发了张名片给他。说自己辞职了,如今做生意,养鱼,以后照应着点儿。
张永武乘着时代风口,当上了个体户。
IMG_2178.GIF
他对自己的认知还挺清楚,好吃懒做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一件自己爱好的事还能挣钱,这个机会得抓住,无论如何得干成它。
对这一新现象,刘干部意见很大。觉得张永武这种人,是在钻社会空子:
IMG_2179.JPG
高作家的态度则缓和一些,说这也是改革大势嘛。
刘干部不但有意见,他还要行动。
首先是等着看张永武的笑话。
资金有限,张永武先是在家码了一堆鱼缸。鱼的成本可不小,好几百块一条呢。这鱼要不成,那就倾家荡产。偏偏楼里停电,一停就是三天。
没电,就无法制氧。鱼就得死。
为了让鱼活好。张永武带着老婆、孩子,一通宵一通宵地玩儿命人工制氧,拿着大水瓢给鱼们透气。
IMG_2180-ezgif.com-optimize.gif
刘干部得知此事,开心地诅咒道:
IMG_2181.GIF
可张永武挺过来了。不久,就招朋友拉来了发电机。
也不管影不影响楼里面的人睡觉,反正发上电,鱼就活了。
不但挺过来了,这鱼还越养越好。眼看有收益,人家还招了一个小秘书。鱼缸加了好几个,家里装了换气系统。张永武对邻居们说:
IMG_2182-ezgif.com-optimize.gif
张永武发达期间,刘干部一直没闲着。
一直在偷偷写匿名举报信。
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张永武的不法行为,将其狠狠拿下。高作家这也才知道,刘干部一直在暗中调查张永武。

IMG_2183-ezgif.com-optimize.gif

IMG_2184.JPG

在刘看来,张这种人能成事儿,肯定不干净。

刘干部自己不出面。他怎么办呢?女儿没考上大学,闲散在家。他让女儿去做特务,向张永武示好,骗取张永武信任,调查他的不法行径。

要知道,他女儿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少女。

而他又清楚张永武是个流氓…

万万没想到,张永武在这件事上一点也不流氓。他没把对刘干部的成见转移到他女儿身上。刘的女儿帮他养鱼,他还挺感谢。

某夜,张永武要带家人去酒吧消费,把刘的女儿也叫上。

IMG_2185-ezgif.com-optimize.gif

IMG_2186-ezgif.com-optimize.gif

刘干部居然让女儿抓住机会,看看张永武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交易。

结果,人家啥也没干。一高兴,还给刘的女儿买了身衣裳。女儿回家,被刘干部逮个正着。这下两口子这才慌了,问女儿:

IMG_2187-ezgif.com-optimize.gif

女儿感到委屈。气得去开了个「处女膜完好」的医学证明。她再也不愿意被父亲当枪使了。你想抓张永武的把柄,你自己去吧。

没几天,又出了一档子事儿。刘干部这下暴露了真实嘴脸。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5.


张永武养的鱼很精贵,得吃小草鱼。这玩意儿市场上不好买。一两天没吃上,鱼就心慌。给喂别的东西,喂不好,就死给你看。

他媳妇一瞎喂,喂死俩。给张永武心痛的。

但他脑子好使。在小区里贴了一张告示,征收小草鱼,提供捕鱼工具,大家伙儿下班去捞,捞了到我这儿,可以换钱。

大家一闻到钱的味儿,瞬间兴奋起来。连看门大爷,也不甘人后。小伙子听说有钱可赚,约会都不去了。大人们还发动了孩子一起捞。

刘干部心里直痒痒。

之前,他听说张永武给秘书的奖金比自己工资还高,心里就不是滋味儿。

IMG_2188-ezgif.com-optimize.gif

可老婆说,你跟张永武这关系,还去赚他的钱,不怕被人笑话吗?

刘干部找了一个十分合理的、又有格局理由来安慰自己、阿Q自己,叫做:

IMG_2189-ezgif.com-optimize.gif

刘干部狠啊。他不但要挣,他还要断所有人的财路,一个人长久地挣。他有个亲戚是管水库的。他让亲戚去联系张永武,定期、持久提供大量的小草鱼给他,让张的鱼吃得又大又肥。

刘干部呢,从亲戚这边抽成。

IMG_2190.JPG

自搬入小区以来,一路看着张永武和刘干部厮杀,听刘干部无数次想置张永武于死地的高作家,偶然得知此事,简直无法相信:

原来在金钱面前,刘干部的脊梁没那么硬。

更让高作家没想到的是,一天,自己被张永武请到了饭局上。张永武的生意做大后,开始讲究门面,开始跟文化人拉近距离。那顿饭,请了不少文联的。高作家一进门,不但看到了文联熟人,还看到了刘干部。

座上宾刘干部不好意思地冲他微笑。

IMG_2191-ezgif.com-optimize.gif

张永武不计前嫌,走上去搂着刘干部的脖子说:

IMG_2192-ezgif.com-optimize.gif

张永武是聪明的。生意想做大,离不开文化人吹嘘,得跟体制内的人打交道。

这顿饭,也成了前后时代空气变化的缩影。

事儿还没完。

刘干部这条线结束了,高作家还有个尾巴。

拉近距离后,张永武忽然找到高作家,说自己在别处买了房,想跟他们换房子。为啥?因为找人算了,说这里风水好。他想把两套房子打成一套。买的那套,让高作家去住。高作家带着老婆看了新房。

IMG_2193.GIF

当然位置好、视野好。这是喜从天降啊。

看房当晚,张永武就找人来砸墙。给高作家吓坏了。他的意思是还得再想想吧。张永武给了他这个面子,嘴上说给了他一点时间。

可一扭头,就带着老婆在家里砸墙、制造杂音。

IMG_2194.GIF

至此,观众猛然发觉,虽然他有钱了,跟文化人套近乎,骨子里,还是个流氓。

高作家气得大叫一声:

IMG_2195-ezgif.com-optimize.gif

叫完,他就站不直了,快趴下了。

还是带着老婆,无奈地搬进了新家。

文化人的自尊,彻底被暴发户碾压。


06.


《站直啰,别趴下》的故事并不复杂。生活气息浓厚。乍看就是一出幽默的市民喜剧。但扒开表面,黄建新在里面包了深刻的社会隐喻。刘干部、高作家、张永武,显然是政治、文化、经济三重序列。

首先是人物本身,这三个形象,被塑造得有历史、有深度,细节拉满。

冯巩饰演的高作家,被张永武视为可以“替老百姓发声”的大好人,在剧中却是懦弱的代表。看到张永武截刘干部的礼物时,他先说,你这样不对。张永武一瞪眼。他态度就软和下来,说:

IMG_2196.JPG

张永武耍无赖,他只敢关着门在家骂人。

真见了人家,满嘴好话。

IMG_2197-ezgif.com-optimize.gif

IMG_2198-ezgif.com-optimize.gif

到最后被逼换房,他也就硬气了一秒钟,瞬间就怂了。

IMG_2199-ezgif.com-optimize.gif

再看刘干部。这人一出场时,一身正气,助人为乐。但很快,就透出一股阴险面孔,一看就是那种手段丰富、擅长拉帮结派的人。

他自己想拉拢高作家。却打着为女儿补作文的名号。

IMG_2200.JPG

IMG_2201.JPG

面对张永武的质问,从来打哈哈。

背地里,一听说张永武遇到麻烦,就盼着人家倒霉。

IMG_2202.JPG

IMG_2203-ezgif.com-optimize.gif

最可怕的是,居然让自己女儿去迷惑张,好攥住张的把柄。

手把手教女儿如何做特务。

IMG_2204-ezgif.com-optimize.gif

IMG_2205.GIF

刘干部道貌岸然。你说他没有脏心眼儿吧,一顿握手言和饭后,张永武送给他一个印着穿健美衣女人的打火机,他生怕被旁人看见。藏起打火机的那一刻,似乎暗示了他未来和张永武之间的故事。

最后是暴发户张永武。

此人虽是个流氓,从头到尾干了不少恶心人的事儿。但在编剧笔下,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混蛋。相反,他能抓住时代风口,从无赖变成有钱人,身上还真有某些顺应潮流的能力(虽然也不乏卑劣)。

电影前半段,他没文化、爱占便宜,喜欢恶人先告状。

IMG_2206.JPG

IMG_2207-ezgif.com-optimize.gif

一句话,特别特别自私。

可到了后面,第一,他胆子大,工作说辞就辞。

好几百一条的鱼,他把家底全花在上面,还贷款,敢于承担风险。

IMG_2208.GIF

第二,为了发财,他也能吃苦,熬夜人工制氧。

为了鱼,他跟老婆动粗。住在发潮的房子里,浑身长疙瘩,他也能忍。

IMG_2209.GIF

因为他知道,有钱,比什么都好使。

这三个人物,高作家的怯懦、刘干部的阴险、张永武的无赖,并不是凭空而来。有些细节,隐隐告诉我们他们是从怎样一个年代走来的。

比如找刘干部算账时,张永武和他老婆在楼道播录音,说刘干部是特务。

IMG_2210.JPG

这不就是大字报的遗风吗?

高作家第一时间没答应换房,他又叫人家“臭老九”。这种行事作风和看待人的方式,不言而喻。

同样的,一被说是造反派,高作家就紧张得不行。作为知识分子,他十分害怕自己被扣上帽子。

IMG_2211.GIF

换到刘干部那儿,他自称连牛棚都睡过,还怕他一个张永武吗?他私下里争斗的手段,一看就带着特殊印记。

IMG_2212-ezgif.com-optimize.gif

黄建新厉害就厉害在这里,透过一些很细微的市民生活的点,巧妙地揭示出了一个国家、一群人,是从怎样一个历史时期走来的。这些人的行事作风、性格形成,又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张永武为何“武”?高作家为什么胆小?刘干部为什么精于算计,都衔接着这个国家的历史。

说完历史,还得看未来。

暴发户、作家、小干部,这是经济、文化、政治的社会隐喻。一开始,张永武是个没什么社会地位讨人嫌的角色。可当他公开征鱼后,一切都变了。

一度对他看不顺眼的刘干部,发现有利可图,很快,成为了利益媾和者。这毫不遮掩地预示着接下来几十年里,在金钱面前,权力如何变化姿势。而作为文化代表的高作家,在张永武面前,则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角色。需要你撑面子时,文化就来吃饭。不需要你的时候,谁把你当回事?

在某些经济上位者眼里,你们不过是臭老九。

IMG_2213.JPG

IMG_2214.JPG

这不仅是一种写实,更像是一则寓言。在那个历史转折时期,敢打敢拼的无赖,更容易做暴发户。经济上发达了,也就变得人人讨好。权力从此有了跟他同一桌吃饭勾兑利益的可能,哪怕他们曾经互相看不惯。

文化呢。文化永远是那个没什么真正话语权,像看客一样,失落了尊严的作家。


07.


牛振华的表演太过出彩,把张永武那种蛮不讲理、泼皮无赖一跃变成有钱人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此后,黄建新拍《背靠背,脸对脸》和《红灯停,绿灯行》,又找他来演主角。牛还拿到了东京电影节影帝。

《背靠背,脸对脸》这部神作,之前我专门花了一整篇长文讲过。今天就不聊它了。感兴趣的直接看。下面说几句《红灯停,绿灯行》。

这片当初不叫这名字,叫《打左灯,向右转》。

你看看,多敏感。

难怪这名字后面不让用了。

某种程度上,它是《站直啰,别趴下》的一种思考延伸。格局上没那么大。但细化到了社会肌理更细微的层面。

电影讲一个驾校故事。来学车的人,有记者、社会青年、下岗女工,以及一个得瑟的大款。教他们车的,是一个复转军人。整部电影就是学车期间的琐事。通过这些小事,得以窥见中国当时整个社会的气候变化。

其中一大核心,就是钱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学车期间,大款的优势地位获得了巨大体现。因为给钱给的多,他可以随便挑教练。因为兜里有钱,他可以花钱雇学员给自己办事。

IMG_2215.GIF

因为钱带来的社会地位,他一个电话就能叫来两个漂亮小妞,替他洗车。因为有钱买私家车,他不必跟其他学员挤在同一辆教练车里吃苦,有空调吹。

IMG_2216.GIF

IMG_2217.GIF

而其他人呢,都在想办法“图财”。

社会青年半夜去偷井盖。

记者想找某厂长报销学车费。

IMG_2218.JPG

下岗女工收了大款送的狗。养活不起。大家帮她卖,都想分点钱。价钱谈好了,女工说不卖了。众人前脚走,她扭头独吞了卖狗钱。

连教练也一样,定期收学员的烟酒礼,转头拿给老婆,存到商店里卖了换钱。

上路考核期间,隔三差五把学员拉到某饭店吃饭,从中赚中介费。回来路上,又让学员出苦力运桃子,挣下的钱揣自己兜里。

IMG_2219.GIF

IMG_2220-ezgif.com-optimize.gif

钱钱钱,都是钱。

对钱的钻营,成了全社会的主流心态。人与人的关系,在金钱作用下变得蛮横、虚伪、滑稽。人们对获得不义之财,变得理直气壮和心胸坦然。

只有一次,黄建新没下死手。牛振华饰演的报社记者,上报领导报销无果后,找被采访的厂家报账失败后,突然一天夜里,接到大款的电话。大款搞黄色活动被抓了,叫他假装单位的去赎人。

牛振华没带工作证件,却带了一张发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点小伎俩,当场被大款识破。大款忍不住一通“羞辱”。

IMG_2221-ezgif.com-optimize.gif

最后,面对大款讥讽,记者把发票撕碎,勉强保住了一点知识分子的尊严。

但实际上,这也是知识分子的困惑、迷惘和身处新时代不得不自我反思的命运。他们既不能像个无赖一样猥琐活着,又不想活得太埋汰、太委屈。

那该怎么办呢?

到底能不能站直啰,别趴下?

还是说跪着把钱挣了,不寒碜?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依然重要。

IMG_2222-ezgif.com-optimize.gif

不过,《红灯停,绿灯行》里,大家虽然因金钱变得面目全非,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尚存,描画出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里的人情姿态。相反,之前的《背靠背,脸对脸》里,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为人处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各种杀招、阴损。这片子我之前详解过,在此就不赘述了。

想看的直接戳:「背靠背、脸对脸」

要特别一提的,是牛振华在这“城市三部曲”里表现的超高演技。无论是暴富流氓张永武,还是被官僚体系狠狠拿捏的文化馆的王双立,还是在社会转型中油滑谋利的记者苟宇佳,每个人物那种细致的特点,微妙的人性面,都被他演得分寸极佳,活脱脱就成了那个人。

要我说,这才是牛逼演员,每个角色,你看不到牛振华本人,全是那个人物的神情、嘴脸、尴尬和小心思。

可惜就是醉驾,去的太早了。否则在平民人物的塑造上,牛振华国内可能找不到什么对手。不敢说是一枝独秀,但光彩绝对不亚于范伟、傅彪、梁冠华们,再拿几个影帝,再演几个经典角色,那也是手拿把掐。

远离酒驾,珍爱生命啊,同志们。


08.


百无禁忌,尺度真大。去豆瓣翻看黄建新“城市三部曲”的短评,时不时会冒出来这几个字。这三部电影在豆瓣评分都很高,《背对背》甚至超过了同年的《活着》,来到了9.5分。很多人不敢相信日后主旋律大户黄导,年轻时这么敢打敢抡,把中国社会那些“不光彩面”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

世风渐变、适潮水而生的话,这里就不展开了。往大了说,这是第五代导演整体的困境。往下了说,这就是个人选择。当初批评,也是让你批评,后来主旋律,也是需要你主旋律。目的也许是同一个。

可惜的是说,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确实看不到这样的故事,能从微小的人际关系和变化中,去触摸时代的氛围,能用生活化的台词、情节,体现出解剖整个社会的勇气和力道。这些作品,不光是一部电影,也算是一种野史,多少年后的人再来看,会知道原来中国人那么活过。

IMG_2223.JPG

「《站直啰,别趴下》,片尾歪斜的大合影」

正如我们不会再看到第二部《我爱我家》,也不会再有新的《站直啰,别趴下》和《红灯停,绿灯行》。也别说那个,上一部让我们怀念的、具有广泛社会话题的平民剧是什么?我就记得一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但《贫嘴》已经是赤裸裸地回避了。

再往后,现实主义日渐凋零,平民们的日常生活、悲喜,已不配进入国产电视剧的画幅,更别说拿它们来反映什么时代空气。

别等了,诸位,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线下听几场尺度大的脱口秀呢。

听完你会发现,新时代的黑色幽默和吊诡现实主义,写成段子那可带劲儿多了。



「全文完,下次再会」



部分参考资料:

[1]《黄建新:和九十年代脸对脸》,新京报

[2]《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

[3]《纪录保持者冯巩》,三联



-

END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01:27 PM , Processed in 0.0429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