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800 字
近日,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一个无头说书人的角色引发了全球玩家的广泛兴趣和讨论。当玩家在游戏第二章《风起黄昏》挑战妖怪黄风大圣触发剧情时,这个没有头颅、手持三弦琴的说唱者形象便会出场,用唱词提示玩家闯关。
若玩家逐渐深入剧情,无头说书人的身份也将得到揭晓,他就是《西游记》原著中帮助唐僧师徒降服黄风怪的灵吉菩萨。这不禁让人疑惑:灵吉菩萨怎么会没了头颅?又怎么成了“陕北游吟诗人”呢?
在《西游记》的神话设定中,灵吉菩萨是一位神秘而重要的佛教护法神。他是八菩萨之一,法力广大,手持飞龙宝杖,带有如来赐的定风丹这一重要法器。连把孙悟空吹得睁不开眼的黄风怪都说:除了灵吉菩萨,其余何足惧也!
然而,即使阅遍现今留存的佛教经典和教义,查找可靠的历史文献或考古发现,我们都找不到有关这位菩萨的记载,也无法解释灵吉菩萨是否会说陕北话。
在《西游记》中,一共出现过六位能称为“菩萨”的神仙,其中四个分别是普陀观音菩萨、五台文殊菩萨、峨眉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这四位都是从古至今民间公认流传的佛教神明,存在争议的则是剩下两个菩萨。
一是居住在紫云山千花洞的毗蓝婆菩萨,用一根绣花针帮师徒四人收走了蜈蚣精百眼魔君。但“毗蓝婆”这个名号却是来自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一位罗刹,称其为菩萨乃是吴承恩的创作。
另一个就是灵吉菩萨了。原著里,孙悟空和猪八戒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前往小须弥山找到了灵吉菩萨。他拥有神通广大的法力,帮助孙悟空降伏黄风怪,还在火焰山时赠予孙悟空定风丹。那我们能否从灵吉菩萨的居住地寻找到他存在的迹象呢?
吴承恩是这样描写小须弥山的所在位置的:
“灵吉在(黄风岭)直南上,到那里,还有二千里路。有一山,呼名小须弥山。山中有个道场,乃是菩萨讲经禅院。”
要找到小须弥山,首先得弄清楚大须弥山。实际上的“须弥山”,其实是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概念,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和日月星辰的轴心,四大部洲、八山七海环绕在须弥山周围,被佛家描述为一个神圣的思想空间,是证悟和成佛的发生地。北魏佛教东传,宁夏固原地区还以须弥山为名开凿石窟,并在唐、明、清几代不断完善。而小须弥山又不同于佛教经典中所描述的须弥山,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真实存在。
可见无论是灵吉菩萨还是小须弥山,都是吴承恩为了丰满小说情节而信手拈来的自由创作。灵吉菩萨没有明确原型,纯属虚构,这类虚构角色在《西游记》中很常见。孙悟空的老师菩提祖师、人参果的主人镇元子、向唐僧授心经的乌巢禅师等虚构神明,其原型也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内容融合了佛教元素、神话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力,共同赋予了虚构角色们独特的生命和使命。
大家一定还有一个疑惑,头部是人体的神经和感官中心,包含大脑、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等关键器官,负责思考、感知、表达和保护大脑等重要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和个体与外界的互动至关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灵吉菩萨没头,自然也无嘴无喉,他是怎么说唱的?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众神翱翔天际,往往依赖于翅膀的拍打和在地面上的强力一蹬,这是人类对动物飞天的一种朴素模仿,一种基于仿生的崇拜。中国神话的逻辑却更松弛,飞翔可以是一种超脱肉体束缚的自由表达,人的意志与心灵所至即身之所向。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之上,古代才孕育出敦煌飞天仅需脚轻轻点地就能飞翔的从容之美,还有齐天大圣一个筋斗云翻越十万八千里的奇妙想象,以及鲲鹏在鱼与鸟的形态间自由转换的浪漫传奇。
同样,歌声也不仅仅局限于听觉的享受,它更是一种内心深处情感的映照。有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便能理解为何无头也能做神仙了。
但灵吉菩萨的头又是怎么丢的呢?
在《黑神话:悟空》的游戏设定里,孙悟空取经归来后放弃佛位,天庭对其再次征伐,大圣身殒后化作六件根器,流落四方。鼠妖本是灵吉菩萨座下的徒弟,他获得了孙悟空的六根之一,但修为有限难以炼化,于是暗算了自己的师父,割去其头颅作为存放根器修炼邪法的法器,这才占山为王成为“黄风大圣”。
但这一热议却反映出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对历史文物流失的不满。因为现实中虽然没有“断首的灵吉菩萨”,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惨遭肢解、被迫流落海外的国宝佛像,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见证了一段段残酷的历史,也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很多无头的佛像,除了文物盗窃与掠夺,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时期都发生过著名的灭佛运动。战乱时期,如安禄山攻陷洛阳时,龙门石窟等造像碑刻亦未能幸免。当然,佛像的损毁,也并非全然出于人为。长时间的风化、水蚀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佛像头部的损坏或脱落。
中国的神话中,不乏无头的神仙。从先秦时期的神话到明清的志怪小说,都有对“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无头神仙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无头神仙,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其文载: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与天帝争神失败后被断首。但断首后,他凭借身体元件变形复活,双手持武器继续战斗。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对“刑天”这个神话人物进行了考据。有人认为,赢得战争的天帝就是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中有名的黄帝,刑天自然就是战神蚩尤。无论刑天身份为何,他已成为神话中“反抗神的神”,代表着矢志不渝的反抗精神。他至死不屈的精神也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歌颂,西晋陶渊明有诗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基于刑天敢于抗争的精神,后世神话小说中也不乏对刑天的“二次创作”。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爷爷就告诉了他这样一个故事:科尔沁的台吉(蒙古贵族的一种爵位)达尔玛达曾在漠北的深山里打猎,拉弓射死了一只鹿。他正要前去捡起来,突然出现一个没有头的人,说话的声音从肚脐里发出来,说这只鹿是他射中的。最后,达尔玛达与无头人平分了这头鹿。根据这无头人的外貌,纪晓岚的爷爷判定这就是刑天的后代。于是,纪晓岚写下《有身无头人》一文,收录于志怪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他感叹道:天下之大,何所不有!
《山海经》里的刑天是断首的神仙,帝江则是天生无头的神,别名“混沌神”。他浑身通红,虽无面目,却以六足四翼之姿,能歌善舞,翩跹于天际。《庄子》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南海之帝儵(shū)、北海之帝忽和中央帝王混沌,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儵和忽常常到混沌那边去聚会,混沌也对朋友很热情。儵、忽两神便想要报答混沌,怎么报答呢?混沌是没有眼睛、鼻子和脸的,他俩就想为混沌凿开七窍,好让他能像人一样有视听食息之能。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混沌的死亡,却孕育了宇宙的诞生。中国神话对于“无头”的描写,展现了对生命不屈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与诠释,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宇宙起源的哲学思考。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无头的形象往往与死亡或恐怖的命运相连。
西方最著名的无头之神,当属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所创作的《睡谷传奇》中的“无头骑士”。
《睡谷传奇》是欧文1819—1820年在英国旅居期间构思和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纽约州的一个小镇“睡谷”为背景,讲述了乡村教师克莱恩与当地传说中的无头骑士的故事。据说无头骑士是一个在独立战争中被炮弹击中头部而死的黑森雇佣兵,他的鬼魂萦绕在睡谷之中寻找自己失去的头颅,每当看见与自己生前长相相似者,便会斩其头颅带回。在一个万圣节的夜晚,无头骑士与克莱恩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追逐。
欧文笔下的无头骑士,来源于爱尔兰民间流传的凯尔特神话。神话中的丰产之神为人类带来农作物的丰收,但同时需要人类以自身作为祭品献出生命来交换。因此,无头骑士象征着死亡预言的传达者,这一形象也成为西方神话传说相关游戏中频繁出现的角色。1999年,美国还将无头骑士的故事改编为电影《断头谷》。
无头骑士的神话也影响着当代艺术作品对于战士形象的塑造。看过《哈利·波特》的观众一定对格兰芬多学院的幽灵——“差点没头的尼克”有深刻印象。他因一次魔法事故被判处斩首,刽子手用了四十五下才将他的头部与身体分离,但仍有一部分皮肤和筋腱相连,因此他并没有完全死亡,而是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常驻幽灵。差点没头的尼克一生都想加入“无头猎手队”,这是一个由被斩首的幽灵组成的团体,但只接受脑袋与身体完全分开的幽灵作为成员。在霍格沃茨大战爆发时,无头猎手队骑着马飞奔而过,脑袋夹在胳膊底下进行战斗,保护霍格沃茨。
在这些断头神话的传奇色彩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东方的坚韧与自然,还是西方的恐怖与死亡,它们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死亡和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和敬畏。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人类对神秘力量的幻想,更是对生命本质、死亡意义的探索与表达。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