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首个3A游戏《黑神话:悟空》
目前霸榜Steam全球所有地区的销量第一。
游戏公布的36个取景地里,
包含全国12个省份的古寺建筑、雕像、壁画,
场景还原度极高,
▲
游戏中的佛光寺唐大中经幢(上);佛光寺内“大中十一年”石经幡(下)
▲
一条曾经走访过全国多座古寺,
其中就包括游戏中出现的山西佛光寺、河北隆兴寺、天津独乐寺。
佛光寺,体现了绝无仅有的多元唐代艺术,
梁思成先生曾激动地表达:
“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拥有多个世界之最,
寺内的摩尼殿,
是梁思成眼中的“海内外古建筑孤例”。
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在这些僻静的古寺中,
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建筑之美与古人辽阔的精神世界。
▲
佛光寺
佛光寺坐落在五台山的五座主山峰之外。三面环山,北边一座长山,南边一座卧山,东边最高处的大殿紧挨着山体的断崖。整个寺院始建于北魏时期,之后在唐武宗发起的灭佛法难时候被毁。到了唐宣宗时期,当时的大太监王守澄有个叫“宁公遇”的家人,由她出资,高僧愿诚和尚主持,寺院又得到了重建。寺院占地约34200多平方米, 自西向东建出三重院落,照着山势,依次高升。
▲
伽蓝殿
时间回到1900年前后,日本曾派出许多专家,来中国进行古建筑考察。1922年,他们就来到过佛光寺并拍下了照片,但他们并没有判断出东大殿的建造年代。
这些日本学者们下了个论断,说中国大地已经不存在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6年前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1937年的盛夏,梁、林与他们营造学社的同伴们,根据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里“大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跋涉来到了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
▲
报纸刊登发现佛光寺东大殿
他们花上了数天的时间,里里外外爬上爬下对东大殿进行了考察,根据各种建筑构造的风格,进行了综合断代,判断出寺院最高处的东大殿,是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修建。从此打破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的断言。从山门进来是第一进院,院内一侧有伽蓝殿,始建于明代崇祯时期,后又在清代重修。
▲
文殊殿
一侧是文殊殿,建于金代。文殊殿体量非常大,是一个七开间的建筑,很是健硕。典型的悬山顶结构,屋面是两面坡,一直伸到侧面的山墙之外。柱子和横梁交接处承托着屋檐重量的木构件,称为“斗栱”;两个柱子中间的斗栱组合叫做“补间铺作”。文殊殿的“补间铺作”上面出现了45度的斜栱,是金代建筑的标志。
▲
林徽因测绘石经幢
第一进院的中央还有一座建于唐代乾符四年的石经幢,当年林徽因穿着旗袍,登上高高的梯子对石经幢测绘,从此中国建筑史便留下了一张经典的老照片。
▲
第二进院的偏殿
第二进院子处在更高的台地上,半身高的花墙将两进院子隔开。现在看,第二进院子已经不是完整的一个院落了,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主要是南北两侧的偏殿。
敦煌五台山“大佛光之寺”壁画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大型楼阁式建筑,或许就是唐代法兴禅师修建的“弥勒大阁”。
而现在我们在院子里只能看到一些巨大的石柱的基石,猜测它们很可能就是“弥勒大阁”留下的痕迹。
再往第三进院落走,穿过一个拱券结构的门洞,要爬37级台阶,每级台阶坡度超过45度,爬起来甚至要手脚并用。
到达顶端,抬头的一瞬间,东大殿便跳入了视野。
和一般寺院坐北朝南的惯常朝向不一样,东大殿坐东朝西,站在大殿前就可以望向日落,据说也是望向旧时长安的方向。
为什么称佛光寺东大殿为中国第一国宝,梁思成原话是这样说的:
“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即在梁思成看来,佛光寺的东大殿之所以可称为“我国第一国宝”,是因为它绝无仅有地集结了四样唐代艺术于一体:唐代木结构建筑、30多尊唐代佛像雕塑、唐人题记、唐代壁画。
如何判定东大殿始建于公元857年?
与梁、林一起发现佛光寺的莫宗江曾回忆说,有一日测量工作完成,到了晚饭的时间,林徽因就提议在大殿前面吃东西,地上铺上席子、毯子,跟野餐一样,大家一边吃一边继续抬头看东大殿。▲
能准确地推测出东大殿建造的年代,要归功于林徽因的远视眼,她站在大殿地面上,远远地望见梁架上似乎有字。就找来人搭了架子爬上去用水去清理,这便露出了一行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意思是这座大殿的功德主是一个叫宁公遇的女性,即我们今天会说的出资方。
而东大殿外正对着的石经幢上,正刻有“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与大殿上的字迹相对应。
且石经幢上有一个“大中十一年”,就是公元857年。由此,便证明了大殿建造的具体年代。 “殿堂”级唐代木结构
佛光寺东大殿的体量极大,面阔七间,仅次于皇家建筑的九开间,长有34米,宽17.66米。
中间的五开间都是实面的双开板门,两端的尽间砌出来一人来高的槛墙,墙上安着直棂窗。
大殿的墙面涂成朱红色,大殿背后在连接柱子和柱子的额枋上出现了唐代人特别喜欢的“七朱八白”的粉刷古法。(注释:七朱八白是一个几何的造型,唐人用朱红色将柱间的横枋分成七个等分,中间涂出八个白色的方块,所以叫“七朱八白”)
屋顶是单檐庑殿顶,四面斜坡,这也是中国古建筑里高等级的皇家和寺庙建筑才会采用的结构。
墙面转角处柱子的柱头,到屋顶飞檐翘角近4米长,飞檐的整个姿态就好像展翅欲飞的鸟儿,轻盈不做作。当年这里的条件极为艰辛。为了研究屋顶的构造,梁思成先生在上万只蝙蝠和臭虫,以及蝙蝠粪便形成的恶臭中,爬上了东大殿的天花。
在手电的探视下看到了屋脊下一个壮硕的叉手,这个大叉手没有中间的侏儒柱,再次证明了东大殿是唐代的建筑。(注释:侏儒柱是古代木建筑中使用的木构件,指立于梁上的短柱。叉手指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杆。唐代木建筑,只用叉手;宋代开始用的是叉手+侏儒柱;而明清一般只用侏儒柱。)屋檐下的斗栱特别地硕大,层层叠叠的样子,跟盛放的花朵一样。
根据不同的位置和作用,东大殿里里外外的斗栱就有7种。柱子上方的斗栱组合称作“柱头铺作”,整个高度几乎有下面柱子的一半高。
斗栱中,从墙伸出来的尖尖的木构作“昂”,形如削竹,所以被叫做“批竹昂”。
东大殿的正立面上,支撑着屋顶的外檐柱露出墙面。梁先生当年发现,柱头做成了缓和的曲线,让柱子的造型变得更加丰满柔和,这个便是“卷杀”。
柱头上面直接承托着栌斗,这中间没有横向的木枋连接,也是五代之前的建筑的一个特征。柱子的基石叫柱础,东大殿的柱础是覆盆莲花式,有一个倒扣的像脸盆的式样,这是唐代和唐代以前高等级建筑的标准样式。
大殿的外檐柱和殿内的内柱有着一样的高度,都通过斗栱与屋顶的梁枋相连,这在唐宋的古建筑中被称作“殿堂作”,比起内外柱不等高,内柱不用斗栱的“厅堂作”,是更高等级的建筑。
整个中国,唐代壁画保存最多的是敦煌的莫高窟,有上万平米。而在山西保存下来的唐代寺院里的壁画,大概60多平米,全部保存在今天佛光寺的东大殿。
东大殿内槽的栱眼壁上,描绘着佛说法图的唐人壁画。这些图当年在绘白色的时候,使用了明矾,现在明矾氧化,呈现出早期壁画的黑色。
目前整个中国保存下来的唐代寺院的彩塑,共约70尊,而东大殿这里就有30多尊。
它们一字排开,全部都在佛坛之上,每间供着一尊主像,周围还有六尊胁侍、供养菩萨,高度从近2米到超过5米。
对比林先生当年与塑像的合影,便看得出佛像恢弘的气势。
这样大密度的佛像群体,梁先生在之后的写作中用了“forest”(森林)来描绘,眼前的景象便是佛像的森林。佛坛南端有一座信女的塑像,梁、林两位先生推定这就是佛光寺的功德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塑像。
后代的学者在大殿大门的背光处上发现了一个著名的题记,内容大概是“有僧人玄翥,咸通七年到此一游”。
咸通七年大概是公元866年。东大殿建造的年代是公元857年,东大殿建成之后的大概不到十年里,僧人玄翥看到了这一恢弘崭新的气象,将这一笔记在大门上,这样看这个大门也是千年的遗物了。佛光寺的历史变迁
佛光寺东大殿从唐代传下来,里面留下了各个朝代断断续续丰富的信息。明代人塑的五百罗汉,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60多尊。罗汉的头顶上面还塑有明代的悬塑仙山,古人没有飞机,没有办法登临到天空之前,这是他们对于天空世界的一种想像。
在大殿的板门上和屋顶天花的梁架下,除去唐代人的题记,其他朝代也都留下了丰富的题刻。
大殿门前有两株气势逼人的松树。经过树龄测算,我们发现它们已经有大概1200到1300年的历史,和东大殿存在的年代非常相近。
推断建了东大殿以后,门口人为地又栽种了这两株松树,所以它们现在已经和大殿相伴千年了。
东大殿是唐代时候修建的,而佛光寺整个寺院始建于北魏时期。东大殿的侧面,保留下了一座祖师塔。
根据风格,梁先生推断这极有可能是北魏时候修建寺院的僧人的墓塔。
因为三面环山的小气候,佛光寺这里常年祥云缭绕,雾气蒸腾。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光芒万丈,常常被善男信女们认作是“佛光普照人间”。
据说当年北魏的帝王,以及他后来的传承人看到这样的天象,便把寺院命名为“佛光真容禅寺”。
梁林两位先生当年推开佛光寺的门的时候,里面只有一位寺僧和一位陪侍的哑童,现在佛光寺里面已经没有住持僧人,变成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圣地。
其中的东大殿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心目当中大唐气象的一座建筑,在这里我们感到似乎跨越了千年的时间,与古人们展开了历史的对话,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