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完颜亮有一个“荷花梦”。
他在金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宫殿里栽了200株荷花,无一存活,便问手下的汉人大臣,这是为何?
汉臣答道:“自古南橘北枳,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而是地势使然。若说栽种荷花,上京地寒,肯定比不上燕京地暖。”完颜亮一拍大腿,赶紧召集大臣,商议迁都燕京(今北京)。
完颜亮喜读宋词,有一次读到柳永的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
这是柳永为夸赞好友治理下的钱塘(今杭州)而作,描写了江南的繁华富庶。完颜亮最爱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对这如梦般的美景垂涎不已,由此唤起“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野心,企图侵吞南宋。
后来,完颜亮发兵南下,因多年来的残暴失去人心,死于兵变。不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还倾慕着江南的十里荷花。
实际上,无论是迁都,还是攻宋,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动因,荷花只不过为完颜亮膨胀的权欲,平添了几分鲜丽的色彩。
炎炎夏日,漫步湖泊池塘,泛舟荷叶之间,在藕花的深处,还藏着多少故事?
按照现代植物学划分,荷花,属于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这种植物的习性有些“特立独行”。作为水生花卉,荷花性喜湿,无水不能生存,对土壤适应性强,病虫害少,但只爱相对稳定的静水,不喜涨落悬殊、流速较急的流水。栽种荷花对水深也有要求,一般池塘植荷,以0.3-1米为宜,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荷花的生长。
荷花整天泡在水里,却是强阳性植物,极不耐阴。植株受阳光照射后,随着温度变化而萌动,在强光下生长发育较快,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花期。宋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就是荷花在夏日盛放的自然现象。
放在地球的尺度来看,荷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
古植物学家通过化石证明,早在1.35亿年前,莲属植物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许多水域。生物的进化史,有时也像人类文明一样兴衰更替。后来,随着气候多次发生剧变,北半球的多种莲属植物灭绝,到公元前8000年的后冰期,莲属植物仅剩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和美洲,前者便是我们常见的荷花,后者则是黄莲花(即美国莲)。
千万年前的化石,犹如地球的生灵为自己书写的日记。1955年,徐仁教授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1000万年前的荷叶化石,由此可推定,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古老的荷花,和水杉、银杏、鹅掌楸等同时期的植物一样,从冰川的吞噬中幸存,随后在中华大地上与先民相伴,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有多处荷花的遗存。
1973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了水生植物花粉带,其中有荷花的花粉化石,经过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年。
同年,考古学家在郑州北部大河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两颗碳化的荷花莲子,在碳14测定后,得知这两颗莲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中,已有将荷花用作食物的习惯。
青铜时代的遗址,如湖南石门县的殷商古墓中也发现有碳化的莲子,距今约3500年。
到周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先民眼中的荷花印象。挺拔美丽的荷花,总是与英俊少年、美貌少女相联系,出现在描写爱情的诗篇中,以物起兴,借景抒情。
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夏季来临,山上的扶苏郁郁葱葱,池里的荷花美艳动人,正如青春靓丽的少男少女一样,等待佳偶到来。可诗中的少女没有等到心中爱恋的美男子,反而遇见了一个狂徒,实在令人扫兴。
又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这首诗的基调更加伤感。诗人看见池塘的微波轻轻抚摸蒲草和荷花,不禁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爱而不得的心上人,因此在寂寞的夜晚里久久不能入睡,思念化作止不住的泪水。
在中国,荷花最初是作为可食用的蔬菜来栽培。
《逸周书》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湖沼干涸时,人们就开始挖掘莲藕为食。
藕,是荷花的地下茎,横生于淤泥之中,其横断面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孔道,这是为了适应水下生活而形成的气腔。作为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其导管壁上附有增厚的粘液状木质纤维素,起到充实藕肉和维护导管的作用,折断藕时,便形成很多白色相连的“藕丝”,这种细丝也存在于荷梗、莲蓬中,只是更加纤细,没有藕这么明显。
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便是引用古人发现的“藕断丝连”现象。
藕肥厚、味甜、质脆,虽是荷花的根茎,但在人类看来就是绝佳的美食。所以,古人采藕作为食材,这种生活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荷花中另一个可食用的部位,是其果实——莲子。汉乐府诗歌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便是描写江南百姓采集莲蓬、取莲子的情景。莲子可以作为饮食,也可入药。《本草纲目》载:“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尔雅》曰:“荷……其实莲,莲谓房也。”
“莲”,原指荷花所结之莲子和莲蓬,后来演变成荷花的别称。在中文的语境下,“莲”和“荷”通用,一般指同一种植物,与它们有区别的另一个品种叫做“睡莲”。
荷花(莲花)是挺水植物,大部分的叶片和花挺出水面;睡莲则是浮叶植物,叶片和花贴近水面。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吴倩介绍,荷花(莲花)和睡莲虽说都是水生植物,在外形上看起来也很像,但实际上亲缘关系很远。
生长于水面之上的“黄金配角”荷叶,也有它的妙用。现在说起荷叶,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荷叶饭、荷叶茶、荷叶鸡等以荷叶为材料的食品,而在三国时期,曹魏的郑悫发明了一种荷叶酒。
《酉阳杂俎》记载,郑悫活跃于魏正始年间,与何晏、竹林七贤等名士生活在同一年代。这一时期的名士,日子过得特别讲究。郑悫宴请宾客时,经常命人将大荷叶连叶带茎一起采下,使荷叶呈碗状,在其中盛3升美酒。之后,郑悫用簪子刺破荷叶的蒂心,巧妙地利用荷叶茎内的空腔,将叶茎当作“吸管”,饮者只需通过叶茎的一端便可喝到荷叶内的美酒。酒香和荷叶的清香交融,成为一道风靡一时的夏日饮品。
好吃的古人,在不停的探索中,发现了荷花的好吃之处,也发展了荷花的种植技术。
魏晋时期的另一位名士王羲之也是爱荷人士。
王羲之的《柬书堂帖》,是写给一名长者的书信。这篇帖子的大意是:“我在此地度过了4个夏天,总是看不到满池荷花盛放的场面,这实在令人惊讶,但不也是缘分吗?今年我自己在家中种了几盆重瓣荷花,都相继不断地开花,现在已经开了20余枝,可惜不能与您一起观赏。尽管我们相距不远,相见却遥遥无期,一封书信也难以排解惆怅啊!”
抛开信中的深情告白不谈,这封书信可以说明,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家庭盆栽重瓣荷花的栽培技术。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书》记载了荷花栽种之法:八九月间,收取黑色坚硬的莲子,将莲子的硬壳在瓦上摩擦。用黏土做成熟泥,将莲子封在里面,每个大概三指粗、二寸长,莲子下端平重,上端尖锐。泥干后,投入池塘之中,重的那头沉在下面,自然长得端正,上端的皮已磨薄,也就容易长出苗来。
唐末五代的画家滕昌祐,一生不婚不仕,一心扑在艺术上,还擅长种名花异草,以供其写生。
滕昌祐种植的花中,就有荷花。他有一套自己的养荷方法,即在盆栽荷花基质中拌细土、生葱、酒糟,然后沉入池中培养,据说这样长出来的荷花更加鲜艳夺目。
这种盆栽、池种结合的方法,被后世继承。明人吴彦匡的《花史》记载,南宋的宋孝宗“于池中种红、白荷花万柄,以瓦盆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以为美观”。
到清代,我国第一部荷花专著《瓨荷谱》问世,此书前部分记荷之品种,后部分讲述种植方法,收集整理当时江南地区33个荷花品种,对自古以来的荷花选种育成技术进行了总结。
经过数千年的栽培,荷花形成一种“无意识”,融入到中国人的园林、诗词、绘画之中,尤其是古典园林,无论在文人雅士的私家园林,还是在帝王贵胄的皇家园林,有池水之处,往往必有荷花。
关于荷花与园林的故事,比较知名的当属“曲院风荷”。
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特别是西湖西侧的麯院,拥有金主完颜亮所羡慕的 “十里荷花”。南宋在这里建有一处宫廷酒坊,取溪水酿酒,周边池塘遍种荷花,每当夏风吹拂,荷香、酒香沁人心脾,使游人不饮自醉,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灭亡后,麯院随之荒废,荷花景色逐渐荒芜。直到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官员知道皇帝酷爱江南风物,于是赶忙整治西湖,力图恢复南宋故都风貌,建造了很多人工景点。南宋的麯院已经无处可寻,于是新址被迁至苏堤的跨虹桥畔,精心挑选荷花进行栽植,筑台建亭,叠石引流。
当康熙帝游览至西湖时,只见沿堤数十丈,红白荷花竞相开放。康熙帝观荷后十分满意,亲书题匾,改“麯院”为“曲院”,遂成“曲院风荷”。后来,康熙的孙子乾隆帝也喜欢来此游赏,回京后干脆命人仿照杭州西湖的布局,在北京圆明园也改建了一个“曲院风荷”。
在荷花的历史文化中,有人爱荷花如君子般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人爱她如隐者般的寂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但荷花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优点,那就是,顽强的生命力。
1918年,孙中山受军阀排挤,面临革命的困境,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这次旅行,孙中山带去了9颗辽东半岛南部普兰店出土的古莲子。这些莲子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表面黢黑,看似毫无生机。
日本植物学家大贺一郎机缘巧合下获赠孙中山带去的古莲子,将其与唐代鉴真东渡后培育的“唐招提寺青莲”杂交,成功地进行发芽和栽培试验,培育出新品种“孙文莲”。
1950年,大贺一郎博士用另一颗古莲子和孙文莲杂交,培育出“大贺莲”,后来,他将大贺莲的种子送给中国。中国的植物学家得到种子后,进一步进行杂交实验,将大贺莲和当初的普兰店莲成功杂交,取名“中日友谊莲”,再转赠给日本。1979年,邓颖超率代表团访问日本,来到奈良唐招提寺,寺院长老手捧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荷花迎接。重焕生机的古荷花,就这样出现在外交舞台上,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注脚。
古莲子为什么可以“复活”?一方面,莲子外表有一层坚韧密实的果皮,形成一个“密封舱”般的环境,空气、水分和微生物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古莲子多在河道清淤或工地施工时发现,它们在含氧量极低的泥炭层中不具备萌发的能力,长期保持休眠状态。这就是古莲子的“长寿”秘诀。
古莲子重生,难就难在破壳。专家为了复活古莲子,翻开《齐民要书》,用典籍中记载的种莲方法,先以瓦片摩擦莲子,适当地磨破一层果皮,再进行播种,这样古莲子就能发芽。
经过多年科研,中国的植物学专家已经成功栽培了普兰店古莲(950±80年)、开封古莲(1000年)、梁山古莲(598-731年)、太舟坞古莲(580±70年)、中南海古莲(200年)等多个古代荷花品种。
如今,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荷花的分布已经遍及全国,东至长江三角洲,西达天山北麓,北到黑龙江畔,南抵海南岛,都可以看到荷花生机勃勃的画面。
荷花在中国的盛夏花卉中稳坐C位,不仅可供观赏,而且全身是宝,荷叶、莲蓬、莲子等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时常被摆上餐桌。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再像完颜亮那样,为赏荷而大动干戈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李志炎,林正秋:《中国荷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其超:《中国荷花品种图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曾宪宝:《荷莲文化漫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
王其超:《荷花史话》,《世界农业》1984年第11期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