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人世间] 世界第一内卷国,真正的「高考地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7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第一内卷国,真正的「高考地狱」?

凤凰WEEKLY 2024年06月04日 20:00


文/王动

编辑/米利暗
对印度人来说,2024 年的夏天格外炎热。
在首都新德里,最高气温突破了 52 ℃,刷新了历史纪录。全国范围内,超过 200 人因为高温死亡。
在创纪录的酷暑中,印度人刚刚结束他们的全国大选。印度人民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大选已经尘埃落定,但还有一部分印度人,正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成绩。
他们是印度的高考生。
上个月底,印度的工科联考JEE Advaced刚刚结束,本月9号,将公布最终成绩。
这场考试的主办方,是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学院,堪称印度版的清北复交综合体。
上百万考生云集 JEE 考试,为的就是印度理工学院的一张录取通知书。
IMG_0562.GIF
印度高考有多难?
在印度,并没有类似中国高考一样“一考定终身”的统一考试。在这里,高考是由形形色色的考试组成的一套“系统”。
这套系统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印度中央中学教育委员会(CBSE)组织的中学毕业会考(AISSCE),考试在每年春天的3月至4月举行,成绩在5月至6月公布。
IMG_0563.JPG
印度高中生和中国高中生一样,同样要经历分科,不过除了文科、理科之外,他们还有商科可选。
毕业会考的形式,就是两项必修科目考试(英语+第二语言)加上选修科目考试。
比如,如果你选的是理科,考试科目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每一科的考试时长为 3 个小时。
IMG_0564.JPG
到这里,是不是和中国的高考非常像?
但是对印度考生来说,想上大学,这只是开始。只靠毕业会考的成绩,是很难进入一流大学的,尤其是比较热门的理工科、医科院校。
想去好大学,考生还得参加各个大学组织的单招考试。毕业考试+单招考试双优,才有机会叩开好大学的大门。
单招考试,才是印度高考的重头戏。
IMG_0565.PNG
 印度的「高考真题」
在印度,论社会地位,除了公务员,就是医生和工程师了。
如果你想考医科大学,就得参加医学类的联考NEET(National Eligibility cum Entrance Test);
如果想当高收入的工程师,就得参加工程类的联考JEE(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
如果想读商学院,就得参加商科联考CAT(Common Admission Test);
……
这里面最热门、知名度也最高的,就是理工类的 JEE 了。
IMG_0566.JPG

 扎克伯格在印度理工学院演讲

因为JEE考试,正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敲门砖。
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位主人公就读的帝国工业大学,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对印度人来说,印度理工学院就是他们的清北——这么说还是保守了。
想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就得做好卷到头破血流的心理准备。印度人有个著名的段子: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
IMG_0567.JPG

 同时考上印度理工和麻省理工考试的学生Chirag Falorn,他认为还是印度理工难考一些

想要挤进印度理工,就得做好卷到头破血流的准备。
JEE考试共分为初级考试和高级考试两轮。
JEE 的录取难度是怎样的呢?有一个数据:2015年,印度全国有130万人参加了JEE考试,其中只有11.7万人通过了第一轮初试,第二轮的复试,又筛掉了9万人。
最终通过两轮考试的学生,只有2.6万人。而当年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总数,是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怎样才能有效增加录取的几率?
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多考几次。
IMG_0568.GIF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位于印度中部的科塔市,人称印度“补习之都”。这里云集了300多家辅导机构,每年都有20多万考生在这里备战,大多数人的目标,就是印度的工科联考 JEE 和医科联考 NEET。
辅导机构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每周上7天课,每天学习时间18个小时以上。
有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表,从早上6:30开始早读,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能睡觉。
科塔当地有一所神庙,供奉拉妲与奎师那。庙里的墙壁已经成为学生的许愿墙,神职人员不得不每两个礼拜刷一次墙,给新的愿望腾地方。
IMG_0569.JPG
不过神并不能帮你做题,乖乖给辅导机构交钱,才是科塔的生存之道。
补习班的收费一般是10万卢比(约8700人民币)一年,对普通印度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印度最大的培训机构艾伦职业学院,靠着教育培训赚得盆满钵满,去年一年就大赚了227亿印度卢比(约合19.8亿人民币)。
IMG_0570.PNG
囊中羞涩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贷款支付学费。
一旦考上,不仅全额回本,还能光宗耀祖,变成巨幅海报出现在辅导机构的校友墙上。
而失败者,则有可能成为晚报上填充版面的新闻:
仅去年考试季,科塔就有20多名学生自杀身亡。
情况之严重,让印度媒体也发出痛心疾首的控诉:我们设置了求助热线、配备了辅导人员和心理学家,为什么科塔的学生自杀率依然在上升?
IMG_0571.JPG
有人认为原因在辅导机构。
一个叫Umesh的考生,搬到科塔仅仅一个多月,就在旅馆的吊扇上自缢身亡。
旅馆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学生,但所有的学生都在闭门苦读,Umesh愣是在好几天之后才被发现。
记者采访了Umesh的妈妈,她说家里人帮她订了每个月15000卢比的旅馆,从食宿到洗衣服,日常起居全包,“你就专心学习就行”。
IMG_0572.PNG
远在异地的父母并不知道,Umesh在课堂上过得并不顺心。
他在补习班的朋友后来透露,由于成绩拖后腿,班上的老师经常用“你对得起你父母给你花的钱吗”之类的话术来PUA他。
出事之后,当地的旅馆把吊扇都拆了。
媒体采访了科塔的一名精神科医生,他常年给当地的考生做心理咨询。在他看来,真正的原因在于家庭:
我所看到的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都与来自父母的有毒压力有关,他们告诉孩子,‘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对这些孩子来说,成功往往是生或死的选择。
根据调研,大多数自杀发生在模拟考试放榜的日子里。
IMG_0573.PNG

 科塔不需要社交和娱乐,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国家要求当地政府严厉整顿教培乱象,当地政府召集培训机构开了个会,要求减少课时,周日和节假日放假。培训机构的代表表示无奈:我们愿意响应政府号召,现在问题是家长不同意。
只有少数机构愿意公开表态,大多数机构都表示无可奉告,当地人也对媒体意见很大。有人认为记者根本不了解科塔而妄下定论:每年几十万人到科塔来补习,出几起事故难道很奇怪吗?你们首都来的人操心的事真是有够多的。
即使是考上印度理工的人生赢家,也难逃抑郁和焦虑的折磨。
4.jpg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导演曾经说:
我有很多朋友去了医学院和工程学院,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精神抑郁,酗酒、吸毒,甚至自杀。于是我想拍一个故事,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不该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
IMG_0575.GIF
印度的隐形种姓,藏在教育里
像《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的穷小子逆袭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
励志故事并不能消除大家的焦虑。
印度著名作家奇坦·巴哈特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中考成绩单,英语才76分,言外之意是大家不要为分数过于焦虑,你看我语文分数不高,还不是当上了作家。
IMG_0576.JPG
不过评论区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的第二语言上。
IMG_0577.PNG
还有人留言:80年代的76分顶今天的90分了。
IMG_0578.PNG
针对“一张纸不能决定你的命运”的说法,有人硬是要杠:
IMG_0579.PNG
巴哈特自己的命运,确实不用全部寄托在一张纸上。他出身旁遮普的中产家庭,爸爸是陆军中校,妈妈是印度农业部的公务员,在印度,这个绝对是高配家庭了。
巴哈特后来考上了印度理工学院,拿到了工程学位,又在印度管理学院读了MBA,成了银行家,并抽空写了几本小说,其中一本叫做《五分生》的,后来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男主是富人家里园丁的儿子,冒用主人家少爷的名字考上了帝国工业大学,但在现实生活里,作者巴哈特更像是那个家里有花园的人。

IMG_0580.JPG

 巴哈特为某教培机构激情代言

与此同时,对科塔自杀学生的分析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印度北部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
印度的基础教育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所以,真正的起跑线其实是幼儿园。
印度的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投入少,师资匮乏,教学质量堪忧,所以富人一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全程保送,从小学一路读到高中毕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学校读书。
卷少数名校,是普通印度人不得已的选择。
印度高等教育的实力,其实并不突出,QS排名前1000名中,只有二十多所印度大学。
只有印度理工学院,堪称鹤立鸡群。
IMG_0581.JPG
可以说,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集举国之力建起来的样板工程。1961年,印度以国家立法的高度制定《印度理工学院法》,该法规定:不允许任何机构和个人干涉理工学院行使独立治校的权力,并且绝对禁止理工学院与商业有任何牵连。
多年来,印度理工学院的收入中,学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每年都能拿到中央政府的大量拨款。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教育的一座高峰,但在它身后,同样投下了漫长的阴影。

IMG_0582.JPG

 印度理工学院校友,微软 CEO 纳德拉

学院的一名教授曾经痛心疾首地指责,学院里的学生全都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对院墙外穷困落后、腐败当道、政治低效、性别及种姓歧视盛行、宗教矛盾激化等问题充满漠视。从跨出这个校门的那一刻起,很多人随即就会头也不回地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
内卷的尽头是移民,因为在印度,即使是印度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文凭,也不能保证一份理想的工作了。
印度有6亿人年龄在25岁以下,不少印度人认为,这是他们的“人口红利”。但是红利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从2016年起,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1.2亿,但就业岗位却减少了1000万个,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失业率已经超过30%。
IMG_0583.JPG
印度专栏作家Avijit Pathak有一段精辟的评论:
一个竞争激烈、人口过剩的社会,大量渴望接受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管理/医学教育的人与真正的机会完全不匹配……教育似乎是向上流动的唯一方式,读文科和社会科学的干脆找不到什么工作。一小撮人利用这种焦虑和不安,大肆扩张商业教育培训……
独木桥的另一端,在科塔的辅导班里,依然有几十万学生正在悬梁刺股,博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6 06:17 PM , Processed in 0.0457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