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哲史艺丛] 造反者终将死于造反:信任危机加速南朝灭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2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造反者终将死于造反:信任危机加速南朝灭亡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21 00:58 

本 文 约 5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4个王朝,时间跨度从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开始,一直到公元589年,北方的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重新统一中国,一共涵盖170年。在这170年中,刘裕建立的宋政权是持续时间最长、皇帝数量最多的,一共延续60年,出过9位皇帝,但9位皇帝中只有3位寿终正寝,其余6位或被弑,或被废,皆下场凄惨。齐政权的持续时间是4个王朝中最短的,只有24年,共7位皇帝,被弑、被废的有4位,之所以宋、齐两朝有这么多皇帝被废,“信任危机”是导致该情况的重要原因。我会以南齐为例进行解释。仅仅公元494年这一年当中,南齐王朝就换了3位皇帝,可见这个政权极其不稳定。


50.jpg
南朝齐局部地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53岁篡位,在位4年就去世了,接下来由他的长子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萧在位11年很有作为,史称“永明之治”,“永明”就是萧赜的年号。493年,萧赜去世,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悲剧发生了。萧赜去世前半年,他的皇太子萧长懋突患急病,先一步离开人世,这是一场意外带来的储位危机。无奈之下,萧赜只能立长孙萧昭业为皇太孙,解决皇位传承问题。但在萧赜弥留之际,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除了死去的长子萧长懋之外,萧赜还有个次子叫萧子良,萧赜病重时,萧子良每天都在宫里服侍,这给了一些野心家施展的机会。有一位执掌中枢的官员名叫王融,他试图扶植萧子良上位。王融趁职务之便,把萧子良上位的诏书都起草好了。可萧赜稍稍清醒时,明确表态,希望皇太孙继承皇位。萧子良和王融不死心,试图来硬的,扳倒皇太孙萧昭业。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萧鸾,他是萧道成的侄子,萧赜的堂兄弟。

萧鸾是这个家族中年纪较长,也比较有能力的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粉碎了萧子良的阴谋,帮助萧昭业顺利登基,这时候萧昭业21岁。危机解除了,但权力斗争的戏码并没有落下帷幕。萧鸾帮助皇帝登基,可等到皇帝即位以后,萧鸾反而成为那个最有权势、对皇位最有威胁的人。

除了萧鸾,当时朝中还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个叫萧谌,另一个叫萧坦之,两人都曾得到萧道成、萧赜两任皇帝的信任。所以萧昭业也很尊重、信任他们。这两个人审时度势,评估萧鸾的实力,也看到了皇帝和萧鸾之间的矛盾,最终他们作出了倒向萧鸾的选择。而萧昭业一直被蒙在鼓里,仍然视二人为心腹。

萧昭业在父、祖相继去世以后即位,中间经历了叔叔萧子良的政变,加上自己年轻没有经验,很容易产生无所依靠的不安全感,因此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而这些通过皇帝的私人关系进入权力场的人,在史书上照例都会被描写为飞扬跋扈的小人。这批人中有一个叫周奉叔的,一是倚仗皇帝的宠爱,二是自己有一些勇力,便从来不把其他高官放在眼里,经常带着20多个佩刀侍卫在宫廷里进进出出。谁要是敢阻拦他,当头就来一句“周郎刀不识君”,意思是我身后这20多把刀可不认识你,相当于死亡威胁了。这让萧鸾感到不舒服,皇帝身边有这样的人,会给他的专权地位带来麻烦,于是他让萧谌和萧坦之游说皇帝,既然皇帝如此信任周奉叔,不如让他到地方上做刺史,如果朝廷出现变故,他也可以起兵援助。

皇帝没有经验,单纯地觉得这话有道理,便答应了。但周奉叔提了个要求,说要我走可以,得封个千户侯才行。所谓“千户侯”,就是从1千户纳税百姓中,每户抽取200钱,作为他的年收入。折算一下,千户候的年收人是20万钱。萧鸾对此非常不满意,觉得周奉叔贪得无厌,只答应给他300户。周奉叔倚仗着皇帝的宠爱,在朝堂上大吼大叫。当着皇帝的面萧鸾忍下了这口气,好说歹说让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但刚一退朝,萧鸾就让人把周奉叔叫来,关起门来乱棍打死。萧鸾用此种手段杀了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这成为他和皇帝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皇帝此时也听说了萧鸾有意推翻自己,便和萧坦之一起商议对策。他不知道,萧坦之是个间谍,回头就把消息告诉给了萧弯,催促萧鸾赶紧下手。

最后,在萧鸾、萧坦之、萧谌三人的围攻下,萧昭业被赶下台,死于政变之中。接下来萧鸾并没有自己称帝,而是装模作样又拥立了萧昭业的弟弟,年仅15岁的萧昭文,让他做新皇帝。相比之下,萧昭文肯定更加容易控制,萧鸾也趁这个机会,把朝廷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清除通往王位宝座的障碍,萧鸾先杀了萧道成和萧赜的12个子孙。这12个人都是封了王的,难道他们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吗?其实南齐有一种典签制度,典签就是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南齐皇帝对各个王爷不放心,为了防备他们造反,就派典签跟在他们身边,其实就是安插在他们身边的眼线,名义上负责文书管理,事实上负有向皇帝汇报这些宗室一言一行的责任。萧鸾夺权以后,巧妙地利用了典签制度,他把典签全部收买成自己人,让他们刺杀或配合自己杀死了那12位王侯。而后萧鸾意识到,自己虽然利用典签杀了政敌,但任何宝剑都是双刃的。今天利用典签去杀诸侯王,改天再出一个权臣,可以如法炮制,对付自己或他的子孙。于是,典签制度在南齐后期被逐步废弃了。

视角转回宫廷内部,在新任小皇帝萧昭文面前,萧鸾自己扮演起了典签角色,他对小皇帝的监控非常严密。小皇帝有一天想吃一条蒸鱼,厨师说,不经萧鸾同意,他们不敢给小皇帝鱼吃。皇太后知道了,觉得这样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主动提出让小皇帝退位,把皇位禅让给萧鸾。所以在公元494这一年,首先萧昭业登基,不久被萧鸾所杀;萧鸾又扶植了萧昭文,没过多久萧昭文也被废,萧鸾自己登基,一年里出现了3个皇帝。

萧鸾即位以后,数了数,发现虽然已经杀了十多个诸侯王,但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当中,还有十几个人有王爵头衔,这让萧鸾很焦虑。他找自己的侄子萧遥光商量,这是他政治上最亲近的人。两人原本商定杀尽萧道成、萧赜子孙中的王候,却因萧鸾患病昏迷而搁浅。萧遥光担心夜长梦多,于是单方面行动,把这十几个人都叫进宫,让御厨煮了一大锅毒药,想把他们全都毒死。萧遥光果然心狠手辣,连棺材板都准备好了。好在有几位官员和宦官良知未丧,想方设法拖延时间,等到萧鸾清醒时向他汇报。大概因为人之将死会抱有善意,萧鸾也觉得这么做不妥,及时下令阻止,这十几人才保住了性命。但是萧鸾在此之前已经大开杀戒,肆意杀害他人子孙的做法引出一个问题:你自己的子孙将来怎么办?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左传》里面有一句名言:“君以此始,亦必以终。”古语亦有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萧鸾篡位的时候,“黄雀”已经出现了,此人就是萧衍,梁朝的创建者。萧驾在位5年后去世,临终前,传位给太子萧宝卷。这位太子即位的时候年仅16岁史称“东昏候”。为何不称“帝”而称“侯”?因为他后来被废,废他的人就是萧衍。

51.jpg
萧衍画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萧鸾的遗诏中任命了几位辅政大臣,其中最重要的有6位:有两人姓江,是一对兄弟,一个叫江祏,一个叫江祀;有一位在名义上政治地位最高,就是萧鸾的侄子,心狠手辣的萧遥光;还有一位是老面孔,萧坦之;另外两位,一个是萧宝卷的舅舅刘暄,一个是当时的名士徐孝嗣。而萧衍人在何处呢?他当时的身份是雍州刺史,坐镇战略要地襄阳。这个地方很关键,因为它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一旦萧衍想造反,可以很轻松地率军顺江而下,直抵首都南京。

萧衍人虽然不在朝廷,却颇有先见之明,对朝廷局势感到忧虑。他私下和心腹们讨论,朝廷六贵各怀鬼胎,都想获得更大的权力,萧遥光资历深厚,内心毒辣;刘暄是外戚,和皇帝关系紧密;而江氏兄弟则是萧鸾临终前嘱托的真正核心人物。光是他们4个,就一定会为了掌控小皇帝而互相争斗。于是萧衍开始作准备,招揽人才,厉兵秣马,静候朝廷内乱的爆发。

萧宝卷的悲剧有一部分和萧昭业相似,甚至更糟。他父亲通过杀戮篡位,以巩固权力,留下的基业也是缺乏信任、充满猜疑的,政治上缺乏良好的运行秩序。所以他和萧昭业一样,豢养了一批自认为可以信任的“小人”,以加强安全感。再加上缺乏良好的教育,德不配位,萧宝卷也的确有不少荒诞的行为,与皇帝的身份不相匹配。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小皇帝和辅政大臣之间产生矛盾。

果不其然,萧宝卷即位没多久,江氏兄弟就有了废帝意图。但废掉之后拥立谁呢?大臣们产生了不同意见。萧遥光主张立自己为帝,刘暄极力反对,因为他是萧宝卷的舅舅,一旦萧宝卷被废,自己外戚的身份就没有了,也必然会失势。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刘暄情急之中选择了向皇帝告发此事,萧宝卷得以先下手为强,处死了江氏兄弟。

在审讯过程中,江氏兄弟一定会把萧遥光供出来,萧宝卷也对萧遥光自立为帝的企图心知肚明。明知萧遥光是反贼的核心人物,萧宝卷却没有对萧遥光下手,为了消除萧遥光的疑虑,还升了他的官。从这就能看出萧宝卷有些手段,他并不想把辅政大臣一网打尽,还想着团结可以拉拢的力量,哪怕对方曾经反对过自己。然而,萧遥光反而感到不安心,干脆选择了起兵造反。

52.jpg
南北朝铜矛。来源/重庆重庆市大足区数字博物馆

由于萧遥光自身狐疑、犹豫的问题,这次兵变很快就被平定了。但萧遥光的反叛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后果:小皇帝萧宝卷的态度转变了。萧宝卷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此前他试图用安抚手段缓和矛盾,没想到安抚不仅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促使萧遥光发动兵变。萧宝卷为此非常失望,认为在政治斗争中诚心诚意是没用的。这时候他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做事不可在人后。”也就是事事要先下手为强。这次还好,萧遥光造反能力不够,但下次呢?还会这么好运吗?萧宝卷觉得不能再宽厚待人了,要学父亲心狠手辣,于是他很快杀了两个人,一是萧坦之,二是舅舅刘暄。杀前者,是因为江氏兄弟跟萧遥光试图废皇帝的时候,萧坦之虽然没有支持,但也没有举报,说明他对皇帝的忠诚度不够。杀后者,是因为六大辅臣只剩刘暄一位了,最容易和萧宝卷形成权力冲突。

在充满杀戮、毫无信任的氛围中,地方也开始出现骚动,一个叫裴叔业的人带头造反,但他起兵没多久就去世了。有趣的是,当时朝廷派去镇压裴叔业的将军崔慧景,他见叛军头子去世,非但没有及时返回都城,反而自己也选择了倒戈造反,兵锋直指南京。这说明当时人心惶惶,相互猜忌达到了何种可怕的程度。这种政治恐怖氛围萦绕在每个大臣的心头,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全。崔慧景起兵势如破竹,把南京皇宫围困了整整12天。

就在形势大好之时,变故陡生。当时,萧衍的长兄萧懿是一个既有能力又忠于王朝的重臣。他接到崔慧景造反的消息马上组织军队勤王。崔慧景大意了,他认为胜利就在眼前,萧懿不足为虑。可事实证明萧懿带兵有方,仅一战就击溃了叛军。这时宫中的人又杀出来,里应外合,彻底打败了崔慧景。之后萧宝卷又做了一件事,他把收集到的所有写给崔慧景的信都聚到一起,一把火烧了。这其实也是萧宝卷尝试重建信任的努力。可悲的是,数十年政治都在缺乏基本信任的环境下恶性循环,这不是萧宝卷凭一人之力能够扭转的。再加上萧宝卷毕竞年轻,心性不定,无法判断和预料措施的价值、前景,更无法加以坚持和有技巧地推进。

就近而言,萧鸾那句“做事不可在人后”开了坏头。当初萧鸾为了夺取权力,几乎杀光了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因此造成两个问题:第一,他得位的方法不符合规则,是在没有政治秩序的情况下用暴力攫取皇位;第二,虽然用心狠手辣的方式夺得皇位,但萧鸾自己没有安全感,担心他人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他的猜忌必然引来臣下的恐惧和惊疑,君臣双方不能建立信任,臣子之间也相互猜忌,正常的政治秩序无法确立,于是他只能叮嘱儿子延续心狠手辣的作风。时间一长,所有人都缺乏安全感,高压下的矛盾除了在大乱中爆发,别无宣泄途径。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条教训。第一,不要轻易破坏规则,一旦规则可以随便破坏,眼前来看你得利了,但终有一天你会被破坏的游戏规则所伤害。第二,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却易于拆毁。反之,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猜忌,却是非常容易引发的,而消除已经形成的不信任,那更是难上加难。

崔慧景事件结束后没多久,萧衍就起兵造反了。这事还得从他哥哥萧懿说起。崔慧景兵临南京城下时,萧宝卷依靠萧懿的勤王力量才得以保住皇位。但是,萧宝卷担心萧懿是下一个谋反者,萧懿担心萧宝卷加害自己,双方互不信任,进而采取自保动作,而这种自保动作会被对方视为进攻意图。

萧懿帮助萧宝卷平定叛乱以后,成为朝廷上举足轻重的首席大臣,他另一位弟弟萧畅也参与朝政。萧氏兄弟一共10人,势力非常大。萧懿是老大,萧衍是老三,萧畅是老四。老大萧懿坐镇朝廷,老三萧衍统帅雄兵,在长江中游坐镇襄阳。这时就有人提醒萧宝卷,该考虑考虑萧懿是否靠得住。萧宝卷已经经历了太多背叛,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短短几年内看到了太多腥风血雨,于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践行父亲萧鸾的理念,“做事不可在人后”,不管萧懿有没有反心,都要先下手干掉他。

面对萧宝卷赐给自己的毒药,萧懿不改忠臣本色,临死之前说:“我三弟统帅雄兵,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这才是朝廷的忧患。”萧衍得知哥哥死讯后,非常愤怒,果然马上起兵。消息传回南京,萧宝卷派遣将军刘山阳率领3千人马前往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萧宝卷本来的安排是让刘山阳率兵到达荆州,督促地方官员萧颖胄整顿好荆州人马,二军合并,一起去镇压萧衍。

没想到萧衍手段高明,使了个反间计。萧衍先派人到荆州四处散布言论,说小皇帝疑心太重,连萧懿这样有大功的忠臣都杀,如此心胸能容得下谁?这一次小皇帝让刘山阳到荆州借兵灭萧衍,可萧衍被灭之后,荆州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他肯定已经嘱咐刘山阳,等灭了萧衍之后,顺手收拾荆州势力集团,朝廷本就腥风血雨,再加上这么一轮谣言,萧颖胄心里滋生了疑虑。与此同时,刘山阳也听到了这一传言,他看萧颖胄态度冷淡,也不敢贸然率军进入荆州,担心有埋伏。就这样,原本要配合作战的双方产生了隔阂。

萧衍看到萧颖胄有疑虑,赶紧趁机拉拢他,派了一位名叫王天虎的使者去游说萧颖胄。刘山阳得知后就更加怀疑,觉得萧颖胄和萧衍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萧颖胄也逐渐明白,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跟刘山阳之间的信任无法重建了,似乎只剩下投奔萧衍这一条路,但投名状到哪里找呢?最后,萧颖胄想出了个高招,二话不说,砍了萧衍使者王天虎的项上人头,送给刘山阳,安抚他说,萧衍的确派人来说服自己造反,但自己把他的使者给杀了,以示与萧衍决裂,刘山阳总该相信自己了吧。

刘山阳因此放下戒心,率领军队进入荆州,可刚一进荆州城,就中了萧颖胄的伏兵。萧颖胄杀了刘山阳,再把刘山阳的人头送给萧衍。萧衍是成大事之人,也知道萧颖胄借王天虎人头是迫不得已,于是不计前嫌,展开合作。等到第二年,公元501年,萧衍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打败萧宝卷。当年十二月,新年到来之前,萧宝卷在宫里被叛徒所杀。萧宝卷之死颇令人唏嘘,他是难以建立信任的古代政治的牺牲品。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完成了齐梁禅代。

本文摘编自《成事之道:一本书读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53.jpg
成事之道:一本书读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姜鹏


a.jpg
END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韩其娟(实习)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3 04:49 AM , Processed in 0.0414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