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0

[风味小吃] 最懂吃的客家人,有200种“酿”着做菜的妙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懂吃的客家人,有200种“酿”着做菜的妙招

 王鸿谅 三联美食 2024-06-01 09:05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0.jpg

『贺州菜酿的特色是无所不酿,任何材料都能成为包裹物。』


作者|王鸿谅


江氏围屋的禾场上,用毛竹支起了晾晒的架子,一排排挂着腊肉、腊肠和腊鸭。肉刚晒不久,肥的部分还只是没有光泽的白,鸭子就不同了,肉色的微红在淡去,皮脂间的微黄已经油润出来,淡淡的琥珀色。丰腴的油脂顺着鸭身边缘凝聚成滴,泛着光,垂而不落,颤巍巍的悬着,仿佛趁人不备,才肯滴答落地。


再看那地上,早已浸润出了一道道的油痕。腊制品的风干和醇化,靠的是时间和天光,急不得。天亮晒出来,天黑收回堂屋里,一家人的忙碌和等待,凝成的就是最地道的滋味。

1.jpg

▲做好的蒜酿像一个个碧绿的小灯笼


“鸭子都是自己家养的,自己做,自己晒。”王阿婆蹲在腊鸭架旁边削毛竹,用柴刀把每个竹节上刮手的地方都削平,她比画着告诉我,“鸭子每年都养,腊鸭每年都做,做好了,就过年了。”削好的竹子要用来搭新的架子晾晒。每年都会有人慕名来围屋买传统的客家腊鸭,从香港、台湾过来的寻根的客家人,也会顺手捎带几只。


王阿婆的鸭子不论斤,论个卖,“一只100块”。看着不过茶杯口粗细的青竹,搬起来颇要些力气,王阿婆驾轻就熟,她说:“你们年轻人做不来的,我们天天种地,习惯了。”贺州莲塘的江氏客家围屋,已经有200年历史,祖籍在河南淮阳,宋代避战乱南迁广东长乐,后又有支脉迁徙到广西贺州,靠着开糖寮的生意,日渐殷实,买房置地,在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修起了这栋“大江屋”。王阿婆20岁嫁进江家,在江氏祖屋里已住了半个世纪。


定居于此的江氏一族,各房开枝散叶,也应了“人往高处走”的老话,陆续搬了出去。这“天圆地方、三进六纵”,有9个大厅、18个天井、132间厢房的大宅子,虽挂上了文保单位的牌子,也日渐冷清,如今只剩得6户人家,如王阿婆这般,家境大抵相似,长辈务农,子女打工,一年劳作,只盼得祭祖和过年两度团圆。

2.jpg

生活在已有两百年历史的江氏围屋祖宅里的人家,依旧很看重年的习俗和传统


江氏客家围屋的讲究,从进门开始。以祠堂为中轴,背向祠堂来分左右,圆弧形院墙的两扇门,左为青龙门,右为白虎门。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醉心于贺州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考证,称得上贺州的“文化达人”,他也有着文化人闲云野鹤的不羁性情,原本已经调至南宁市担任更高职位,待了3个月,执意又回了贺州,只因为“在这里可以安心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他告诉我,“客家人以左为尊,左进右出”。厢房的格局也是,正房居左,二房居右。青龙门上高挂的“淮阳第”牌匾,是客家人特有的门匾,上面的三字或者四字短语,代表着主人的姓氏。比如“淮阳第”代表着姓江、“安定第”是姓胡、“爱莲第”是姓周,等等。门匾源自汉魏时期门阀制度,随着客家人的“衣冠南渡”,在迁徙中传承下来,从贺州到围屋所在莲塘镇,一路都能看到这样的门匾,只不过寻常民居的门匾,已经简化为毛笔书写的红纸横幅。我所见过的类似文化符号,只有云南大理白族照壁上的题字,比如“百忍家风”代表姓张、“清白传家”是姓杨,等等。


廖玉珍嫁进江家也有35年了,她是江家三房的媳妇,今年55岁,扎着活泼的短马尾,笑起来是爽朗的大嗓门,一面笑一面叮嘱摄影师,“不要把我们拍丑了啊”。祖上的显赫,廖玉珍没机会见识,不过每年的祭祖,依旧让她有机会一窥家族的盛况。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祭祖甚至比过年更为盛大。江氏围屋这一脉,祭祖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子孙后代不管在哪里的都全部回来。家家都要到祖屋的祠堂里来拜祖先”。祠堂里上供、点香、燃蜡、放鞭炮,9个大厅里则分别摆上团圆的饭桌。廖玉珍说:“那是我们围屋最热闹的时候。”

3.jpg

图 / 视觉中国


客家人的寻根,凝聚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根植在衣食住行的细节里。体现在重要节日的饭桌上,那就是“菜酿”必不可少。这个“酿”,不同于酿酒的酿,并不是发酵的工艺,更类似包饺子,是一种填充塞馅的技术。简单说,就往各种载体里填充各种馅料。胡庆生考证说:“菜酿与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有关,是饺子的情结造就了贺州菜酿。南方稻多麦少,徙往岭南的客家人长年吃不上饺子,便用菜当饺皮,然后再在其中酿进馅料。煎煮熟后,发现味道特别鲜美,甚于饺子。菜酿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传承的情感。”


在贺州,客家的酿菜被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百菜酿”。胡庆生这样描述:“逢菜必酿,荤素皆然。蔬菜的花、果、根、瓜、茎、叶,荤菜的肉、血、油脂、内脏等都可以做成菜酿,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酿不了的。”贺州的菜酿粗略估计就有近200种,称得上“无所不酿”。贺州菜酿里,豆腐酿是最传统的一种,因为食材四季可得,不受限制。其他的蔬菜,就算是常见的茄子、辣椒、苦瓜、葫芦瓜、竹笋、萝卜等等,也都分时令和节气。正宗的客家菜酿,要选择的自然是顺应天时的应季食材。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茄子酿这些都是常见的,比较稀罕的是蒜酿和瓜花酿。

4.gif

纪录片《广西的味道》


蒜酿要取的是青蒜的根茎,去掉根须和叶子,只要中间笔挺饱满的部分,切成食指长短,用牙签或者针竖着从中间部位划破根茎的表皮,绕着圈划下来,两头一压,根茎的中央就压出一个灯笼般的空隙来,酿制的时候,一只手微压着两头,一只手把馅料添进去,做好的蒜酿,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碧绿鼓胀的小灯笼。在划丝和塞馅的时候,如何保持蒜茎裂而不断,全凭经验和手感。青蒜从11月份上市,到清明就结束了,接档就是瓜花酿,它的季节更短,只有3月到6月间才有。胡庆生把贺州瓜花酿称为“酿中极品”。他说:“瓜花酿选用的花是南瓜花,天蒙蒙亮菜农就下地将瓜花带露采下,分成十来朵瓜花加两瓣瓜叶扎成的花束,插在用竹篾编成的方格架上或用竹篮子盛着,或车或挑,赶到菜市上售卖。


瓜花一定得赶早卖掉,晚了,瓜花就蔫,不适合做酿。”不仅如此,“做酿用的瓜花必须是盛开的雄性瓜花,贺州人称为‘西兰花’”。这种花的花蕊有一股较浓烈的异味,要趁着新鲜将花蕊取出。取花蕊也要靠手感,下手重了,瓜花就会沿着花壁破裂。把花蕊花托及花梗去掉后,瓜花就像个喇叭状的盛器,把馅料填进去,再将花尾收拢,花蒂朝上摆放,一个个胖嘟嘟的。放入锅里或蒸或煮十几分钟出锅,清甜鲜嫩。


胡庆生告诉我,本地的民族分布,大致是“瑶族住山上,壮族住山脚,山间的平坝地区住着汉族”,所以各族的饮食,都会因地制宜的取材。“壮族人喜欢做猪肠酿、猪血酿,用炒制过的糯米加入葱花、五香粉等调料直接灌进猪大肠内蒸熟,就是猪肠酿;用炒熟磨成粉的糯米粉拌入猪血中,加入调味料灌入猪小肠里蒸熟,则是猪血酿。”而瑶族善做竹笋酿,“一种是鲜笋酿,是用挖来的麻竹笋先剥皮煮熟,切成大块,从中间划一刀,放在清水中泡去苦味,要泡两三天,几次换水。然后用五花肉、冬菇剁馅或用糯米、糯米粉做馅料酿入竹笋片中。

5.gif

纪录片《广西的味道》


另一种是干笋酿,将从山里采回的苦竹笋用小刀竖划笋面中段成条状,晒干后,用水泡发,从划开的细缝中塞入馅料,它比鲜笋酿更有竹香味”。比较奇特的,则是平桂区黄田镇的猪网油酿,胡庆生说,“猪网油酿的馅料最为讲究。做这种酿须用干蚝豉,泡开洗去沙粒,每颗蚝豉细切成四五片,入油锅,加入用扁碎的葱、姜与酒混合的汁液炒香;取整块的猪肉和猪肝,加入酱油、葱姜酒汁等调料,入锅后焖两小时左右,出锅后切丁;把马蹄削皮切粒。馅料备齐后,各取适量,用猪网油包裹,上笼蒸至猪网油变成透明状。”猪网油酿的妙处,胡庆生说,是“把马蹄的清甜、蚝豉的海味、猪肉猪肝的浓香一网‘囊’进,口味奇佳”。


贺州的菜酿,并没有特别出名的手艺师傅,而是以盛产不同食材的地域而闻名。比如贺街镇的瓜花酿,大宁镇的豆腐酿。归结起来,应该是菜酿的手艺并不复杂,不需要精雕细刻,它的味道,取决于做包裹的原料以及调制的馅料。怎么调制馅料,并没有统一标准,全看个人口味。肉馅自然是底料,再配什么,可以自由发挥,香菇、芋头、鱼肉、荸荠,乃至水豆腐、油条,全都是可以剁碎了揉进去的馅料。做好的菜酿怎么吃,也并无定则,可蒸可煮,可涮火锅,全看个人喜好。这种灵活多变,或许也是客家菜酿迅速被本地的瑶族、壮族、苗族、汉族等接受,成为地道的贺州美食的一种原因。这种食无定则,也成就了贺州菜酿的另一种气质,它是记忆的载体,是故乡的召唤,传承着各家各户“妈妈的味道”。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3期)


END
   本文作:王鸿谅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审核:同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1 07:18 PM , Processed in 0.1095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