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1岁的少女被陌生男人诱拐,说要带她去全国旅行。这个男人53岁,骗她说自己是警察。他们开始了接近两年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男人性侵了她,还说“爱她”。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罪案。
几年后,一本小说出版,讲述一个老男人带着自己12岁的继女做全国旅行。在接近两年的旅程中,他跟她发生了关系,说“爱她”。这本小说畅销全球,卖了6000多万册,叫《洛丽塔》。
《洛丽塔》自1955年出版以来,就因为诱拐、性侵未成年少女的伦理问题让很多读者不安。作者纳博科夫倒是不太介意,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点都不关心什么社会公德。
他真正在意的是,有人隐隐意识到了他的故事与那宗真实罪案的相似性。如果他的故事取材自这桩真实性侵案件,他的艺术权威,一个杰出作家最需要守护的能力——想象力会遭到质疑。大家会说难怪写得那么好,原来是取材自真实事件。
这是纳博科夫一生都在否认并守护的秘密,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一大公案。
直到非虚构作品《洛丽塔原型》出版,通过大量查阅纳博科夫的解禁档案、日记,以及采访案件当事人的亲属,试图拼凑出真相。作者萨拉·魏恩曼是当下美国最出色的女性记者之一。但她多年的努力不只是调查纳博科夫是否“抄袭”了真实案件,更是要还原出一个始终被掩盖、扭曲的少女的一生。她就是萨莉·霍纳,《洛丽塔》女主“洛丽塔”的原型。
很多读者看完后吃惊地说道:一个原本是房思琪式的故事,被男作家包装成了爱情。
根据《洛丽塔原型》的作者调查,纳博科夫早在1947年左右就开始构思《洛丽塔》的故事,主题也很早就确定了,“讲一个喜欢小女孩的男人”。萨莉·霍纳诱拐案则发生在1948年。
从时间线上看,纳博科夫构思更早,不存在借鉴这个案子的可能。
然而,一本优秀的小说需要一个明确的主题,更需要饱满的人物、纠缠的人物关系,以及支撑起整个故事的结构。纳博科夫很早确定了主题,但他在后面几项上遇到了困难,小说创作很不顺利。他几度想要烧掉自己的草稿。
直到1950年,萨莉·霍纳的案子被广泛报道。纳博科夫和他的小说被救活了。这一点就连纳博科夫的传记作者都曾明确提到:
当时他都快放弃他的构想了,结果却突然得知了萨莉的新闻——仿佛世界本身在应允他创作那部大胆的略带色情意味的小说,甚至给他提供了故事模板。他从这起案件里抄来了非常多的东西。图|纳博科夫手抄的美联社对于萨莉 · 霍纳死亡的报道
最终出版的小说《洛丽塔》,也借男主人公亨伯特之口说道:
我是不是没准对多莉干了那个五十岁的机修工弗兰克·拉萨尔在一九四八年对十一岁的萨莉·霍纳所干的事?
多莉就是洛丽塔,弗兰克·拉萨尔就是诱拐并性侵了萨莉·霍纳的那个男人。这是纳博科夫知道这个案子的最明确的证据。
萨拉·魏恩曼继续挖下去,发现更多《洛丽塔》与那宗真实案件的关联。
故事结构上的相似:都是老男人带着少女做全美旅行,一个类似公路片的叙事结构;
人物关系上的相似:萨莉·霍纳与自己的寡母生活,弗兰克·拉萨尔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骗走了她。在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洛丽塔也跟自己的寡母一起生活,亨伯特出现,骗走了她。当然,小说中增加了亨伯特娶寡母的情节。
洛丽塔甚至有跟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也都被一个男人囚禁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当时就有记者质疑道:有太多可以一一对应的地方,不可能是巧合。不过纳博科夫一概否认,甚至冷嘲热讽,他认为从现实中去搜寻小说的痕迹是可笑的。
很多人接受了纳博科夫的说法,以上列举的证据似乎也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也正是在这个争议过程中,《洛丽塔》举世闻名,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衍生出了萝莉文化,大叔和小女孩之间的禁忌情感大肆流行。
但萨拉·魏恩曼没有浅尝辄止。她从2014年开始寻找线索,采访萨莉·霍纳还在世的亲戚,查询纳博科夫刚刚被解禁的档案、日记。她要用一整本书的体量,去挖掘《洛丽塔》与这宗真实罪案的隐秘联系。
这让《洛丽塔原型》读起来有一种推理小说的紧张感,跟着作者的线索一路深挖下去,心跳不断加快,以至于不敢大声喘气。
作家有权力将一宗性侵少女的罪案改写成一个扭曲的爱情故事吗?每个人是否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编织故事,博取关注和流量,就像当下的网络热搜一样?
随着阅读《洛丽塔原型》的深入,你将越来越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尖锐性。
被无视的缺爱女孩
如果只是追查小说和罪案的相似性,《洛丽塔原型》的价值有限。因为它关注的还是纳博科夫、《洛丽塔》、文学的伦理性这些抽象的、优雅的、学院的问题。似乎那个始终隐身的、受到侵害却被包装成一个早熟少女的女孩——萨莉·霍纳不值一提。
这未免过于残忍,以及懦弱。
萨拉·魏恩曼不准备这样做。她写作这本书的最核心目标,是还原她被隐藏的,令人心碎的一生。
拍摄这张照片时,萨莉9岁,还有些婴儿肥,对着相机微笑,嘴没有完全张开,可能有些害羞。头发在逆光中飞扬,充满青春的活力。看着这张照片,你大概不会想到三年前,也就是在她6岁时,她酗酒的父亲上吊自杀,就吊死在家里车库的椽架上。
她跟着母亲继续活下去。
母亲独自养活一个家,在裁缝店工作,早出晚归。萨莉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离开。她独自吃早饭,去上学。傍晚放学回家,母亲还没有回来,家里依旧空荡荡的。
她感到格外孤独,试图讨好学校的一个女孩子团体。“拼命想要加入她们”。她们提了一个条件,让她去路口一个小卖部偷东西。
萨莉从来没有偷过东西,她是荣誉学生,红十字会少年团的主席。她很优秀,但是没人爱她。她需要爱。
她走进店里,将一个五分钱的笔记本塞进包里。店员没有注意,她心跳加快地跨出门口。这时,一个男人抓住了她的胳膊。他五十多岁,体型瘦长,目光锐利,鼻子上、手上都有伤疤。
他对萨莉说:“我是FBI探员,你被逮捕了。”
他撒谎了,他就是弗兰克·拉萨尔。这件事发生在1948年,萨莉快满11岁。纳博科夫这个时候正在构思那本“男人喜欢小女孩”的小说。
萨莉被救回来时是1950年,她已经快13岁了,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甚至将她描述为一个早熟的,应该为自己遭遇负责的不良少女。
这些都没影响她想要继续生活下去。她重新上学,成绩依旧很好。甚至在被诱拐期间,她的成绩也依然优秀。她好像时刻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优秀孩子。
从小缺爱的女孩很难不成长为这个样子。这是她坠入房思琪式命运,被男性利用的原因所在。当她偷东西被弗兰克·拉萨尔抓住时,之所以答应定期与他见面,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丑行”暴露,不能再给苦于生计的母亲添麻烦了。她要做个懂事的女孩,独自解决问题。
图|回归后的萨莉
1952年8月16日,她认识了一个20岁的男孩,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她依旧感到孤单,想要谈恋爱。她太缺爱了。之前经历的厄运,也没有让她对男性失望。为了跟他在一起,她谎称自己已经17岁了。
8月17日晚上,她搭上男孩那辆闪闪发光的黑色福特轿车,准备去他家。
18日,在去男孩家的路上,四辆车撞在了一起,包括萨莉乘坐的那辆福特。萨莉头部右侧受到撞击,颅骨断裂,当场死亡。
这距离她逃离噩梦,期待新生活才刚刚两年多一点。
三年后,《洛丽塔》出版。
人们开始谈论纳博科夫的华丽技巧,《洛丽塔》的惊世骇俗,以及由此衍生的萝莉文化,却独独不提萨莉·霍纳。好像她的出生、经历孤独,受到伤害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给一个伟大的作家提供一点点灵感。作家本人还否认了这一点。
一部非虚构作品想要说出什么
《洛丽塔原型》延续了真故对非虚构的热情,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出版外国作者的作品。
从印厂拿到样书后,我们寄去给不同读者和朋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是“大吃一惊”和“愤怒”:惊讶于自己原先的阅读感受并不可靠,惊讶于一本经典小说,怎么会牵扯出如此多的人生故事。
魏恩曼不确定自己的努力是否会有回响,毕竟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影响力都太大了。纳博科夫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断不承认虚构作品与现实案件的关系,无论他是否记录下萨莉车祸的新闻,或者在书里提起萨莉的名字,对他看来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八卦。
但她仍然试图实现这个目标:
记住占据小说核心位置的那个小女孩,以及真实世界里所有像萨莉·霍纳一样遭受苦难后幸存下来的女孩们。
希望你打开这本书,给锲而不舍调查真相的魏恩曼以支持,也共同为活在真实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