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中国领导人访问布达佩斯,街头有很多人挥舞中国国旗和匈牙利国旗迎接。文丨么思齐
编辑丨漆菲
随着来自中企的投资加速,匈牙利有望成为中国工业在欧盟的桥头堡。
匈牙利政府不仅反对欧盟委员会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政策,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还成为去年唯一受邀出席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欧盟国家领导人。此外,匈牙利政府与华为签署了部署5G网络基础设施的框架协议。今年4月,中国南方航空宣布开通布达佩斯至广州的航班,至此中匈之间每周航班数量增加到17个,使得匈牙利成为中欧地区的客运领先者。
眼下,匈牙利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的第一目的地,2023年中国再次成为匈牙利最大的外商投资国和在欧盟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当中国领导人访问匈牙利之后,中匈势必将迎来更多合作契机。
这一背景下,《凤凰周刊》分别同两位匈牙利的中国问题学者——凡尼·贝克(Fanni Beck)和琳达·萨博(Linda Szabó)进行对话,探讨从经贸合作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文化交流,匈牙利社会有哪些中国存在?中匈之间有哪些渊源?匈牙利又是否能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帮手”?
凡尼·贝克为匈牙利中欧大学(CEU)社会学研究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和中国移民问题。琳达·萨博为匈牙利智库Periféria政策与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长期研究中国在匈投资以及中国移民问题。
◆凡尼·贝克与琳达·萨博
“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匈中关系走强
《凤凰周刊》:这些年来,匈牙利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中国元素”?
凡尼·贝克:我认为在家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的改变非常值得一提。就匈牙利的消费能力而言,受到过去几年通胀率飙升的影响,匈牙利人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都远落后于其他欧盟国家,消费者因此需要更加便宜的商品。对我们来说,合适的电子产品并非苹果,而是华为。
在欧盟其他一些国家,可能会将华为的设备视为一个安全隐患,并被高度政治化,在匈牙利则不存在类似情况。华为在匈牙利建立了整套5G系统,体现了匈牙利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匈牙利公众对此也没有意见,没有人会担忧华为对我们的国家主权构成任何威胁。在这方面,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的立场很接近,但塞尔维亚不属于欧盟国家,它更多被归类为巴尔干国家,而不是欧洲国家。
《凤凰周刊》:你如何评价当前的匈中关系?匈牙利人如何看待来自中国的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匈塞铁路等大型项目?
琳达·萨博:从2010年到现在,匈中关系明显走强,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很大关系。
我想指出,匈中关系合作态势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是75年前,但其实两国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匈牙利出现了第一波中国移民潮。这些中国移民是以外贸商人的身份进入匈牙利的,他们从事廉价的低端制造业产品贸易,这对匈牙利的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在匈牙利 20 世纪 90 年代政权更迭、国家不够稳定时,国民依然能买到廉价的衣服。
我本身研究的就是匈牙利的中国移民问题,及其与匈牙利城市转型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2000年以前,匈牙利人主要是通过这些中国移民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这部分移民人口也影响到中匈国家层面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关系。当年匈牙利人基于种族主义对这些中国移民的排斥态度还是比较强烈。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8年之后,我的研究中没再看到基于种族主义的排斥,匈牙利人已经更能接受中国人,也更加欢迎他们了。
现在,中国人不仅出现在首都布达佩斯,也出现在匈牙利的农村地区。当地人非常欣赏中国人的工作成果,以及作为商人的勤劳品质。总之,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好,因此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也比较好。
◆2023年2月24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中国老师在指导学生书法。
然而,在布达佩斯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并没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总的来说,像匈塞铁路这样庞大的项目,其土地征用或许会对居民产生影响,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地人认为这条铁路线路是一条货运量较小的线路。也许随着时间推移,例如当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工厂后,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总之中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相关运作的透明度将有助于本地人了解他们是如何努力保护环境和工人的。
◆2023年5月,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全面进入铺轨施工阶段。
凡尼·贝克:我认为匈牙利社会是非常分化的,对待中国投资既存在质疑的声音,也有欢迎的声音,特别在政府层面和实际生活层面有很大区别。
例如,高铁等基础设施投资在政府和新闻媒体上很受欢迎,媒体存在很多讨论。但事实上,它对普通匈牙利人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以匈塞铁路为例,它的施工进程较慢,已经超过十年但依然未能全部投入使用,所以无法让所有老百姓有所感知,也没有太多本地人参与到它的建设中。
相较之下,同匈牙利人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的是中国在电池制造和汽车制造方面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好事。但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人,匈牙利需要从乌克兰等国引进劳动力,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可能更多为能从中东欧地区引入劳工而感到高兴,而不一定是因为中企提供的就业岗位。
◆为实现2030年匈牙利发展水平达到欧盟平均发展水平90%的目标,匈牙利在2024年4月正式启动增强年轻人就业机会的“青年工作保障计划”。
匈牙利人期待赴华旅游,但机票太贵
《凤凰周刊》:中国对匈牙利免签后,是否有很多匈牙利人期待来中国旅游呢?目前这方面存在哪些困难?
凡尼·贝克:匈牙利人对前往中国很感兴趣,这是肯定的。在匈牙利,来自中国的旅客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有很多真人秀都在宣传匈牙利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
可惜的是,普通匈牙利人恐怕难以负担前往中国的旅行费用。我查了今年5月中国上海和匈牙利之间的直飞往返机票,需要至少1000欧元(约合7800元人民币),而匈牙利人的平均工资也不过这个数。在中国恐怕也是如此。如果是四口之家,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攒下这笔钱,尤其是在眼下通胀的情况下。当人们的绝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住房和食品上时,我不确定是否有人能够负担得起长途旅行。
◆2023年7月,参加江苏省青少年交流项目的匈中双语学校师生一行22人来到苏州,探访这座水乡名镇的历史文化。
《凤凰周刊》:匈牙利不同代际之间,对中匈关系的关切点有何区别?
凡尼·贝克:我认为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关注环保领域,我想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年轻人和刚组建家庭的人,往往更担心环境问题,也更加关注政治。
匈牙利虽是一个小国,但存在严重的政治极化问题,政治上的撕裂非常严重,这明显表现在匈牙利不同媒体的立场方面。在匈牙利,有代表政府的媒体,它们包括覆盖全国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此外也有独立媒体,它们不一定代表任何反对党,仅仅表现出反政府的立场,且只在互联网上运营。这就形成了特定的人群受众的区分。
独立媒体的受众主要来自大城市,而大多数中国投资都集中在有大学的大城市,这些人代表着极化的政治群体,对政府有日益增长的敌意。但也存在一部分人,他们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资源来获取信息。而代表政府的媒体是高度集中化的,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
例如,发生在东南部城市塞格德(Szeged)的事情就非常有趣。塞格德是一个古老且传统的城市,拥有匈牙利最古老的大学。当中国试图将这里作为比亚迪工厂的目的地时,塞格德政府起初希望将这一工厂移向其他城市,因为建工厂不是当地的优先考虑。然而,中国投资者最终坚持了下来,因为塞格德与中国有着长期良好的关系,包括各种文化交流,塞格德还建立了布达佩斯以外首个孔子学院,它是匈牙利第一个对中国文化持开放姿态的地方城市。
但据我所知,当地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为环境原因反对塞格德同中国走得太近。当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当地的反对党代表。
◆早在2017年,比亚迪就曾在匈牙利北部城市科马罗姆建厂。
《凤凰周刊》:这种对于环境问题的担忧是否优于其他考虑,比如对外国投资的欢迎?
琳达·萨博: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通常对投资计划举行公开听证会时,政府不喜欢听民众提出批评意见。还有一些情况则基本上把民众排除在听证会之外,而采取线上听证的形式。因此,民众要想提出批评,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上提出,这样并不能充分表达诉求。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立场对立时,中央政府往往会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如此一来,来自外企的税收会直接上缴到国家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因此,地方也就难以参与到中央的决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