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哲史艺丛] “大明中都城”,是怎么错失帝都之位,又是怎么没落衰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3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明中都城”,是怎么错失帝都之位,又是怎么没落衰败的

 大狮子 历史学堂君 2024-04-15 07:44 

作者:大狮子
编辑:莉莉丝

安徽凤阳,现在虽然只是滁州市属下的一个县,但是在大明朝时,却是大名鼎鼎的中都城。它和南北京并称三都,还差点成为帝王的常驻之地。可惜当年巍峨壮丽的万间宫阙,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唯有宏伟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耸立,诉说着当年的帝都气象。

明中都其实在明中期就已经萧条衰落,明弘治年地方官员奏报,中都地瘠人穷,居民逃亡严重。那么明中都城是怎么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呢?我们先从朱元璋建都之议开始说起。

0.jpg
上图_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

一、      中都兴建,缔造“帝王之城”

明洪武元年三月,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中原的蒙元势力被彻底驱逐。为顺应新的形势,朱元璋计划迁都。先前朱元璋长期以南京为指挥中心,南京连岗三面、一水横陈、山川形胜、虎踞龙蟠。但是南京偏安东南一隅,此时明朝势力已经深入北方,坐镇金陵,不利于掌控全局。朱元璋原先打算移都汴梁,但发现汴梁久经战火“人烟断绝、积骸骨成丘”,只得作罢。在经过朝野上下的大规模讨论之后,朱元璋最终圈定了他老家“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制备城池宫阙为京师之制”。

朱元璋之所以要建都在临濠,他给出的理由是 “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留恋乡土的意识。朱元璋和他的乡党小伙伴们,大都是苦出身,现在有了富贵荣华,自然想要衣锦还乡了,“圣心思故乡,欲久居凤阳”。

1.jpg
上图_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于是,洪武二年九月,明王朝就开始在中都大兴土木,工程由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总负责,城基建在府城南二十里的坡地上,城周四十五里,皇城周十五里,“席凤凰山为殿”,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大,都中有大都督府、中书省等各大官署和太庙、天地坛等礼制建筑。布局建构是后来北京城的样本。全城恢弘壮丽、气势雄伟。建筑也精细华丽,宫阙前“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城墙坚如铁石,城基用铁水浇铸。

朱元璋为了营建中都城,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仅工部所辖匠人就“将及九万”,还拉来了大量的军队作为施工力量,仅从南京开拔来的部队就有26卫,约20万人左右。还有数万名囚犯发往中都劳役。

皖北本就不是繁华之地,要在此地平地而起,打造出一个帝王都,需要不断地填充人口,于是朝廷从全国各地移民至中都,洪武三年,迁江南无田者四千户实中都,洪武六年,迁山西民三万九千口,洪武七年调拨江南民十四万人,累计迁移到凤阳的人口估计有三十万人。

2.jpg
上图_ 明中都 地图

二、      突然停建,错失帝都资格

洪武八年四月,施工进程已经进行了五年有余,就在中都城建设功将完成的时候,朱元璋却下达了最高指示:停止中都城的营建项目。即将完工,已经耗费无数的超级工程,为何就这样戛然而止?

按照朝廷官方的说法,大都停工,是因为花费太多,消耗民脂民膏,不符合皇帝陛下请勤俭节约、仁慈爱民的治国方针。为减轻人民负担,所以停建中都。

的确,朱元璋立国后,一直在标榜节俭,每天早饭,只是青菜加一碗豆腐,所睡的床铺,也和中等人家无异。可是此时中都城都已经修了差不多了,要花的钱差不多都花出去了,这时候说停建,不等于将先前努力付之东流,实际上造成更大浪费么?所以其中必然另有隐情。

3.jpg
上图_ 明太祖 朱元璋

“压镇事件”是中都停工的导火索。我们考虑朱元璋做出决定的动机,先看看朱元璋那段日子做了些什么。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中都停工前,曾亲建设工地视察25天。这25天,必定影响了他的决策。

可是《明实录》中对这次凤阳之行描述模糊,语焉不详,古代封建王朝帝王实录,多“书美而不书刺”。史官们似乎有意地在隐瞒什么,所幸,我们在只言片语中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明史-薛祥传》载“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压镇法,帝将尽杀之。”所谓压镇法,就是用纸人木偶之类的东西,置于屋脊,进行诅咒的一种迷信巫术,为工程按期完成,“劳役过重,督工太促急”,民夫军士“病无所养,死无所归”,“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作为反抗,工匠们就用压镇法,来诅咒朝廷和皇帝。

此事让朱元璋蒙上一层厚厚的心理阴影,甚至两年之后,还“因工匠压镇,百端于心弗宁。”:作为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朱元璋对神灵鬼怪之事颇为迷信,深怕遭此诅咒,大明江山不稳。另外,老朱平素还以爱民如子,体察百姓自居,结果这下子反而被劳动人民当成暴君诅咒,可谓被狠狠抽了个嘴巴。为此,他在祭告天地时,特地忏悔:“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此臣之罪不可免者。”不难看出,压镇事件给朱元璋的精神刺激,对中都的停工,必定有着一定影响。

4.jpg
上图_ 凤阳县明中都 遗址

对“淮西集团”的防范,是中都停工的重要原因。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他的一般乡党发小,如徐达、汤和、胡大海等人。这些人在得到天下之后,可谓功名显赫,权势遮天。大明开国七十多位公侯,基本都是这些淮西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淮西勋臣集团。这些开国元勋们,也和朱元璋一样,也有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思想,极力主张建都凤阳。

朱元璋开始还和老战友们情同手足,打算和他们共同回乡享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对淮西旧人的猜忌越来越深,与功臣一道衣锦还乡的想法也越发动摇。

洪武八年,就在朱元璋从中都回驾南京后的第三天,退休老谋士刘基的死讯传到了京城。刘基原来身有小恙,朱元璋令宰相胡惟庸给他医药。结果刘基吃下药后,觉得腹中有个沉颠颠的硬块,病情加重,撑了几个月就驾鹤西去了。刘基本来就和淮西集团尿不到一壶,胡惟庸又是淮西元老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刘的死,不得不让朱元璋怀疑和淮西集团有关。淮西功臣们现在就敢行为不轨,要是到了老家,到处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那还不彻底反了天了?极有可能是出于这一层考虑,让朱元璋停中都之营建。

5.jpg
上图_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

三、      逐渐废弛
  
虽然朱元璋下令停建了明中都,也打消了迁都凤阳的计划。但是中都城业已建造了十之八九,而且也有了大几十万的人口,俨然成了一个大都市。而且中都作为帝王之乡,祖陵所在,还享有陪都级的政治地位。朝廷还在中都营建皇陵城、龙兴寺、十王四妃墓等建筑。朱元璋常常把自己的皇子叫到中都来历练,称之为“阅武中都”。中都呈现出一派“农商交作”的富庶繁华图景
  
但是好景不长,明成祖永乐迁都北京之后,由于路途遥远。皇子们就不来中都了,朝廷对中都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城内驻军精壮被调去北京,或去漕运。城内豪华宏大的建筑,也逐渐朽坏。明天顺年间,在中都设立的皇家监狱,舞榭歌台被拆走,去修了监狱的高墙。

随着中都城政治上的被忽视,经济上也开始萧条。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失。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凤阳花鼓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被朱元璋迁徙来的大量人口,因中都萧条颓败,缺粮少食,不少只得唱得花鼓,逃荒求生。到了明末,农民军攻占中都,放了一把大火,中都城彻底衰败,至清朝,江山易主,凤阳彻底没了陪都的名号,又变回了原来的皖北小城。

6.jpg
上图_ 明末农民起义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都城的一时兴盛,基本是因为政治上的特殊意义,靠着朝廷的输血支持撑大的都市。凤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他的经济规模,本身是没有成为大型城市的条件的。

刘基当年就反对建都凤阳,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原因是”地势曼衍”。凤阳地区临淮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明时十王四妃坟就被水淹了。长期的水灾又导致土地盐碱化,粮食产量低。且地处丘陵,非交通要道,“舟楫不通,商贾不集”,所以一旦它没有了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落寞了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参考资料:
【1】 《略论明中都的营建与罢废及其影响》 陈梧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4
【2】《明中都》 王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1.2
【3】《明中都罢建原因初探》刘思祥 王幼生  安徽史学 1986.4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01:21 PM , Processed in 0.0319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