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哲史艺丛] 康熙灭鳌拜,为什么用西洋人做先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8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灭鳌拜,为什么用西洋人做先锋?

特约发布 浩然文史 2024-04-08 18:30 


* 以下内容节选自商务印书馆《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1668年12月耶稣会南怀仁神父突然上书朝廷,参劾杨光先和他负责的钦天监,指出钦天监发布的第二年日历有诸多错误。这时的南怀仁和当年的杨光先一样,都是在无官职的情况下上书朝廷的。这一次,参劾折子又一次绕过了本应该负责这类事务的礼部,被康熙转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让他们安排人员来核实日历的对错。后来在二十多位朝廷高官一起观测下,印证了南怀仁的理论是正确的。


0.jpg


康熙绕过了朝廷六部,直接把参劾案子放到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目的自然不是为了验证一下观测,搞清楚日历对错那么简单,而是意在挖出支持杨光先背后的鳌拜势力。在收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报的观测结果后,康熙在回复中明确要求议政王大臣会议解释,为什么四年前你们说杨光先是对的,现在又说他是错的?这就是要议政王大臣会议继续深挖案情,目的是要牵出鳌拜一党。康熙的回复虽然是以问题的形式发下去的,其实他自己什么都知道。康亲王杰书以及康熙两个舅舅都深入参与到了四年前的历狱。有趣的是,康熙在回复中还担心现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不知道去哪里调查,主动在回复中写下了一串人名(包括南怀仁),表示这些人知道当年的案情。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续调查并未如康熙所愿,没有把四年前的历狱联系到鳌拜那里,而是把所有错误都归到了杨光先及其手下那里。议政王大臣会议要求把参劾案子转交刑部深入调查,并严惩杨光先。走到这一步,康熙也没有办法继续,但他也没听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建议,用严惩杨光先来结案,只是把他革职了。


1.jpg


这个参劾案子本身不大,但对康熙朝政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该案是康熙独立处理的第一个朝堂案例。当时康熙十五岁,按南怀仁写回欧洲的信中所言,是“还没长大的孩子”。该案发生前两年,在1667年8月25日,朝廷给康熙举办过一个成年仪式,程序上已经确认康熙可以亲政了。但朝政还是辅政大臣在处理。1669年这起参劾案子为康熙亲政试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向满朝文武展示他已经能乾纲独断,处理朝政了。该案妙处有二:一是涉及的天文观测结果完全可以预测,这样不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故。二是天文观测的结果是客观的,也就不会产生无休止的朝廷争论,这样一来事件容易把控。最后尽管该案没把鳌拜一党牵连进去,但康熙还是让满朝文武见识了自己的执政能力。


南怀仁的参劾发生在1668年12月,也就是擒拿鳌拜前半年,这正是康熙为擒拿鳌拜做准备的时期。当时宫中的侍卫处内,各派势力都安插了眼线,康熙不能放心用里面的侍卫。因此康熙以练摔跤为名,组建了一队年轻人入宫,完全听命于他。这队年轻人就是最后擒拿鳌拜的队伍。这个队伍是1668年10月组建的,在南怀仁参劾前两个月。


2.jpg


南怀仁神父是比利时人,生于1623年10月9日。十八岁时准备去南美最原始最苦的地方传教,后来耶稣会把他派到了中国。他在1658年到达澳门,后来在陕西传教,再后来被汤若望招到北京,帮助他处理钦天监内的事务。1664年历狱发生后,汤若望中风,说话吃力。南怀仁就代表汤若望出席了各种审问。这次参劾杨光先时,南怀仁没有任何官职。


根据传教士记载,在参劾前,范承谟(范文程的儿子)还有一些礼部官员私下来找过他们,把杨光先负责的钦天监编出的日历交给他们,让他们找问题。据安文思神父记载,来找他们的官员表现很神秘。在与他们会谈前,官员要求神父安排一个秘密的没有闲杂人等的地方会谈。在交代过程中,官员们表示他们说的事情是康熙面对面口头交代的。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安文思神父已察觉到这些官员交代的事情,并不是找日历中的问题那么简单。他猜测背后有更深远的谋划,只是并不知道是什么。


三位神父中,南怀仁最懂天文,找问题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来找传教士的范承谟的范家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和佟家是一个派系的,属于八旗汉军的核心势力。范家和佟家互相之间多次联姻,是亲上加亲的关系。尽管康熙背后势力筹划扳倒鳌拜的过程现已不可考,但可以确知的部分是,南怀仁突然上书参劾杨光先,卷到朝廷纷争中,不是他自己的主意。站在神父的角度来看,南怀仁参劾杨光先对他自己以及传教事业都没有好处。神父是到中国来传教的,朝廷参劾,无论输赢,都是树敌的举动,对传教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如果不是康熙亲自支持,南怀仁作为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来参劾,朝廷也大概率不会受理,更不可能得到康熙的详细批复,再转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另外,从南怀仁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天主教神父,一生都在尽量避免卷入朝堂纷争之中。就是在参劾杨光先的折子中,南怀仁都还心存愧疚,在结尾部分,写自己是“自幼学道,口不言人之长短”。1668年参劾杨光先是南怀仁在康熙朝廷几十年中唯一一次主动参劾他人的例子。各种迹象都表明传教士受到了康熙背后势力的指使。


3.jpg

北京古观象台南怀仁半身像


如果说南怀仁参劾杨光先和康熙擒拿鳌拜二者的发生还有可能是巧合的话,那么传教士在擒拿鳌拜以后的动作就确认了他们在康熙政治圈中的地位。在鳌拜被擒的一个月之内,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类思在1669年6月14日执笔代表在京三位传教士上书朝廷,请求为1665年的历狱平反。用利类思奏折上的话来说,就是“今权奸败露之日,正是奇冤暴白之时”。作为修行之人,利类思的汉文奏折行文比较克制,没有明确点名鳌拜,但是当时朝堂上下也都明白其所指。利类思上书并不是要参与朝廷斗争,其主要目的很现实,就是把上次案件中被收缴去的教堂教产要回来。8月,南怀仁再次上奏朝廷,直接指明杨光先就是鳌拜党羽,要求给1665年的历狱翻案。当时朝堂上下正在追查康熙侍卫中的鳌拜党羽,整个案件处在关键时刻。1669年8月27日,作为侍卫统领之一的巴布尔善及其党羽都被定罪。九天之后,9月5日,康亲王杰书上书康熙,代表议政王大臣会议回复南怀仁所请。首先,康亲王确认杨光先为鳌拜党羽。其次,他建议推翻1665年历狱的所有判决。对于已在1666年中风过世的汤若望,建议恢复其名誉,把收缴属于汤若望的教堂教产归还给传教士,同时按照汤在世时的官品给予相应的丧葬待遇。对于那些已经被正法的官员,给予家人补偿;被流放的,调回京城;降职的,官复原职。康亲王同时建议,当年由于1665年历狱而流放到广州的二十四位传教士也应一并召回京城。除了召回传教士这一条,康熙允准了康亲王的所有建议。


十五天后,朝廷正式恢复了汤若望的品衔,并宣告以后对汤若望的祭祀都将按其在世时的品衔进行。是年12月,康熙亲自为汤若望撰写了墓志铭,并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康亲王和康熙的这一系列举动其实就是对传教士之前参与铲除鳌拜的报答。要是传教士没有参与其中,康亲王哪有可能第一时间来帮传教士翻案。当时朝廷等待翻案的案子尚有许多,而康亲王在处理完巴布尔善九天后就帮传教士处理此案,这从哪个角度都不能不说是特别关照后的结果。


4.jpg

汤若望


时间点是了解传教士参与鳌拜案的关键。1669年历法之争的起始结束都和康熙铲除鳌拜势力的布局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巧合。南怀仁混迹北京多年,又亲历了四年前持续了八个月的历法案,他比谁都明白历法对错不是什么学术争论,而是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在他用拉丁文写回欧洲的信中,就明确写了辅政大臣鳌拜是杨光先的靠山;同时他还告诉欧洲,少年康熙和鳌拜各自都在暗中争权。他的信中,还回答了一个清史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就是康熙早年为什么不把案件送到朝廷六部处理,而都是转交到议政王大臣会议。比如像1669年的历法之争,按规矩应该是礼部牵头来调查。南怀仁在信中解释到,因为朝廷六部里面都是鳌拜的人,而在议政王大臣会议这边,康熙有个他信赖的小圈子,不仅可以为康熙提供建议,还有足够的势力和鳌拜的人周旋。从南怀仁信中提到的内部权斗信息,就可以看出他是康熙圈子内部的人。


1668年开始的历法之争只是康熙清除鳌拜集团众多操作中的一个小环节。尽管案件本身并没有影响到鳌拜,但这让康熙一派摸清了鳌拜一党在朝廷高层的分布。天象观测的结果是客观结果,谁对谁错一目了然。而面对这个客观结果,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各人的不同反应,就显示了其人的政治倾向。这为后面迅速清理整个鳌拜网络提供了关键讯息。


5.jpg


书名: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书号:9787100234245

作者:孙立天

定价:78.00元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作者简介


孙立天,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 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Brill, 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本书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学者推荐


许倬云 历史学家、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夏伯嘉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目录


序/i


第一部分 进入满人权贵圈的西洋人001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003


战场上的俘虏·康熙母亲的娘家·满人对西洋人的印象·神父与大炮生意·佟氏家族与传教士·消除奴籍



第二章  满汉之争中的传教士/029


传教士被抓·满汉路线之争·满人、汉人和洋人·杨光先的地位·传统社会中的算命·汤若望参与算命·历狱审判


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065


康熙背后的势力·传教士登场·传教士与宫廷政治·功不可没的南怀仁·传教士带给康熙的世界·《尼布楚条约》签订


第四章  内务府的人/111


臣子和奴才·传教士的名分·新来的传教士·关系网·介绍中国·中西双向交流


第二部分 红票与中西交往153



第五章  教皇使团和康熙派出的洋钦差/155


康熙和他的江山·康熙眼中的教皇使团·初次接见·教皇使节与传教士·多罗与礼仪之争·传教士笔下的历史·辞行会见·康熙面试颜珰主教·领票



第六章  彼得大帝使团和教皇新使团/203


十四年的等待·康熙发给欧洲的公开信·康熙的耐心·彼得大帝来华使团·教皇第二个入华使团


第三部分 荣耀后的沉寂247



第七章  雍正争位与禁教/249


康熙晚年的皇位争斗·雍正登位中的谜团·传教士也尽力了·雍正为什么要禁教?·雍正对禁教的解释·当局者怎么说?·雍正与佛教·作为佛教居士的雍正·皇位争斗与禁教的关联


跋/289


注释/311


附录一 雍亲王致年羹尧书/336


附录二 内务府内传教士名录/339


附录三 颜珰关于中国礼仪布告/344


附录四 穆经远判决书/349


参考文献/354


致谢/37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3 02:58 AM , Processed in 0.0399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