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哲史艺丛] “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古代才女王贞仪如何惊艳世界20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古代才女王贞仪如何惊艳世界200年?

 大梁如姬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3-07 23:09 

0.png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人生,像一个充满坚韧和智慧的传奇。在其短短29年人生中,留下了可以等身的著作:《星象图释》二卷、《象数窥余》四卷、《文选诗赋参评》十卷等等。除了衡量才华标准的诗文,还有史论、数学、天文历算等等,涉猎范围的广度,仿佛受了九千年义务教育。


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贞仪,代号43259。200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之名命名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古代的杰出女性。王贞仪,她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古代才女是怎么走入国际的?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育出这样惊才绝艳的女子?中国古代的女科学家又是怎么修成的呢?


1.jpeg

金嵌珍珠天球仪,清乾隆,球径29.5厘米,架高6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六边形才女”


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宁府上元县(今属江苏南京)的一户人家正焦急地围在屋外,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伴随着穿透人群的啼哭声,一个女婴拿到了人生的入场券,她就是王贞仪。


王贞仪并非长孙,也不是可以考功名、扬门楣的男儿,对家族的功用似乎不大,那么,在老王家,她只是来完成生育指标的吗?相比动荡时代,明清时流行起了一种观念,大户人家都乐于栽培闺阁才女,所以,出身官宦家庭的王贞仪,也能得到精致培养。她并没有多少和邻家伙伴嬉闹穿梭于街巷的机会,从记事起,知识的海洋就向她排闼而来了。


2.jpeg

王贞仪画像,出自《中国仕女百图》


王家对女孩的教育,都由王贞仪的祖母董夫人承担。时人对"才女"的定位,不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也没必要达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要扎实在诗文方面即可。同样成长于"才女文化"风气下的董夫人,对王贞仪的教育,也是从文学开始抓起,命她学诗和写文章。一本本"给孩子看的国学书"等经典教材吞下肚,那些远古先贤留下的精髓,迅速入驻王贞仪的脑中。


11岁左右,她的祖父王者辅被贬到了吉林当官,祖母便带着王贞仪迢迢千里迁去吉林生活。这大概是王贞仪第一次出远门,路途遥远,她们一步一停留,览尽了沿途光景。江南女子跋涉到遥远的东北,一路的湖光山色,都刷新了小王贞仪对世界的认识。正好,9岁那年入门了诗的领域,可以现学现卖了,她写下了一首《出山海关外杂诗》。11岁作诗,算是完成才女指标了吧?大概小王贞仪也很骄傲于自己的才思敏捷,可不久后,她就为这一刻的得意而心生羞愧。因为,当一个人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才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其实更多。


11-14岁之间,王贞仪大部分时候都在吉林生活,祖父王者辅是个清廉正直的人,除了丰富的藏书"七十五橱"之外什么都没有。王贞仪如获至宝,一头扎进晦涩的古籍,在泛黄的书卷上,看大禹治水,与先贤对话。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矻矻然终日尽日夜以涉心其中"。

学而不思则罔,好学也要有引路人,祖父为她安排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家庭教师。王者辅有一位故交陈渝斋也在吉林,他的夫人卜谦艾是知名家庭教师,登门求学的小女孩络绎不绝。


在卜夫人的孜孜教导下,王贞仪发展了自己的人生观,特别是对才女的定义,也不再那么简单了。"朝学执笔,暮即自命为才女……唯慕声华。"她说,那些刚刚学会提笔写诗,就自认是才女的,其实都是庸才,只是向往好听的名声。王贞仪甚至有"爱读班家史,还嗤谢女诗"的诗句,不仅表达了自己以史为好的志向,还实名制表示对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的轻视。即便谢道韫也并非一个娇弱的才女,她诗文雄迈,心志豁达,沉着冷静,能与贼子搏斗,被誉为"林下之风"。可在王贞仪眼里,谢道韫终究只是以诗文闻名而已。至少,她不希望自己只是止步于此。


3.jpeg

海外明信片上的王贞仪插画


那么,王贞仪眼里的才女应该怎么样?除了诗史文章,还得兼修理科。幼年,精通数理的祖父就喜欢细细地给她讲解算学,年龄稍长,又开始学习冷门学科历算,接触天文领域。当其他闺秀仍在吟风弄月、琢磨推敲用词的时候,王贞仪的视野飞越了地平线,开始真正与风齐行,仰望皓月与宇宙。


虽然"女子有才"是时人共同铸造的社会氛围,但也有不少老派人士对此表示反对,以为女子如果醉心诗书吟咏,肯定会耽误她的社会主职——当好家庭主妇。王贞仪对此的态度是:


"夫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六经诸书皆教人以正性明善、修身齐家之学,而岂徒为男子辈设之。"


作为"天选学习人",只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才能刺激王贞仪的多巴胺,让她获得快乐和满足。在《自箴》里,王贞仪说:


"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所难在实践,所尚在闻道。"


14岁那年,祖父病逝,王贞仪一家在吉林料理丧事完毕后,重新返回南京。看到这里或许有人疑惑,王贞仪怎么总和祖父母待在一起,她爹妈呢?别急,亲生父亲王锡琛也将为她的多才开启另一个领域。吉林生活结束后,父亲王锡琛成了王贞仪围绕的中心。王锡琛早年也曾和所有士子一样参加科考,希望能一朝登龙门,不过,屡试不第的教训让他不得不低头,干脆沉浸于自己的爱好,当起了医生,并开始携家带口四处游历行医。


因为随侍父亲左右,耳濡目染,王贞仪自然也免不了对医书药理的研究,久而久之,也算是"略知门径",真不愧"六边形才女"。随父亲当游医期间,王贞仪从吉林到了陕西,又辗转游历江苏、湖北、北京、浙江,行程加起来大约走出了一个地球的直径那么远:


"东出山海,西游临潼,而复历吴、楚、燕、越之地,经行不下数万里。"


脚踏实地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以乐于远行,王贞仪也有自己的比较心,"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她认为,光读书和作诗文完全不能凸显女子的独立,必须像志在四方的男儿一样,见山见水见世情,才算能与男子的履历相同,全方位比齐。

4.jpeg

《德风亭初集》,中华书局。王贞仪一生著作等身,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德风亭初集》


月食,岁差和地圆说


18岁那年,王贞仪随父行医完毕后,就一直生活在金陵。18-24岁期间,是人智力和人生观完全成型期,也是王贞仪的"超新星爆发期"。书读了,路走了,现在,进入了知行合一的沉淀时期。在写给许燕珍的诗里,王贞仪描述了此时此地的静谧生活,"春秋如此好佳日,输与深闺静读书"。她经常和家中姐妹一起在园子里的"德风亭"读书,所以,后来作品初成就叫《德风亭集》了。自从祖父将王贞仪领进理科大门,她便发现自己更醉心此道,"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一边学一边模拟和实践,并把自己的理解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写下来。那些关于月食、岁差、黄赤道、地圆、勾股定理等天文历算的论文,都成稿于此时。


为了了解月食和日食的原理,王贞仪经常一个人坐在房间苦思冥想,有一次,望着头顶的灯和案几上的镜子,灵感说来就来。她将灯当作太阳,圆凳当地球,镜子当月亮,手动地模拟月亮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多次环绕后,通了!


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的光影来自太阳的反射。所谓月食,就是地球、月亮、太阳跑到了几乎同一直线,地球拦在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光。月亮完全在地球的阴影里,自然就看不见了。日食同理,是月亮绕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月亮把黑影留给地球,站在阴影里的人,就看不到或被遮蔽了一部分太阳。所以,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或三十,此时月亮把背影全留给了我们,当它行进到遮挡太阳的地方,才会出现日食。而月食都发生在农历十五,因为其他时候,我们本身就看不到圆月,视觉上并不能看到月亮被"食"。王贞仪将这一发现写成《月食解》:


"新月之时,月在日地之间,地影蔽月,则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


文章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5.jpeg

月食原理说明图


她的实验道具,都是这么普通。在《黄赤二道辨》里,她用一面凹镜模拟浑天仪。以如此简陋的条件,揣摩出天文义理,谁说不是奇才呢?


在《岁差日至辨疑》一文里,王贞仪辨析了怎么观察和发现岁差,以及确定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并测算岁差的人。所谓"岁差",即指太阳从今年冬至环行一周天,至明年冬至未回到原点的一种现象,涉及两个"年"的概念。古人观测一年的周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太阳直射某点来观测,当太阳从春分点绕一圈回到春分点,这叫"回归年"(岁周);一种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实际时间,叫"恒星年"(天周),观测方法也是以太阳在天球运转一圈回到原点计算。这两者看似没有区别,但由于地球自转轴有"进动"现象,春分点会沿黄道西移,这就导致了回归年的时间要短于恒星年。王贞仪提出古历书认为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始于《太初历》是错误的,明确指出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330年左右发现了岁差现象,后者比较精确地计算了"五十年退一度"。王贞仪还概括了从虞喜到郭守敬的各种天文学说,又印证了回历、西历和近代历书,明确指出从天周来说是恒星东移,从岁周来说是节气西移,批驳了当时所谓"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的误解,并确定"大抵不过六七十年始差一度"的说法,这基本接近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王贞仪还有很多科学前卫的认识。比如,她相信地球是圆的,在《地圆论》中从六方面批驳天圆地方之说,广泛地应用天文、地理术语,宣扬地圆观念:


"近时历家有天球、地球之解,夫拟之以球,则天地之形皆圆矣。"


当时,地圆说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人们对地心引力缺乏认识,总是担心站在球下面的人会飞走,站在球边上的人会跌倒。王贞仪指出"各方之天顶随其之人环立而异",即相对空间位置的观念,宇宙没有上、下、正、反之分。此外,她还坚持当时更具有解释力的"日心说",一直走在接近真相的路上。


更惊奇的是,王贞仪在夜观天象之余,还能准确地作天气预报。钱与龄的侄子钱仪吉在《术算简存·序》里说:


"(王贞仪)于学无不闻,夜坐观天星,言晴雨丰歉,辄验。"


6.jpeg

日蚀原理说明图

王贞仪的所有努力,以及她对天文和数学的贡献,在当时其实并没有掀起多少涟漪。然而,科学之路,本就任重道远,每一个个人向真相挪动的一小步,其实都是人类可以履覆的宝贵经验,是后人可以站上的巨人肩膀。她其实已经飞出很远了。为王贞仪作序的钱仪吉高度评价她说:"班惠姬后,一人而已。"把她与班昭相较,一是因为王贞仪曾表示过对她的仰慕;二来,《后汉书》的《天文志》部分,就是班昭续写的。


让两位女天文学者,在时空里相交,岂非一种浪漫?


王贞仪和班昭,她们都打破了性别和时代的限制,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历君借用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的一句话,祝广大妇女同志节日快乐!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上,原标题为《不曾照亮当时,仍想点燃以后 王贞仪:闺阁中的天文学研究》,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大梁如姬
编辑 | 胡心雅 桑肇辰(实习)
校对 |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01:27 PM , Processed in 0.038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