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的宋徽宗
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元灭金,性质完全不同。金国对宋有靖康之耻,所以宋金之间不可能和解;但辽国和宋朝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且《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真的遵守条约,大规模敌对战争真的停止了。可北宋却不讲武德,主动失信,趁辽国内乱之际撕毁盟约。既然撕毁盟约,做好了充足准备,在人数、装备上对辽有绝对优势,可结局却是被疲敝的辽国残兵打得大败。这一切都显示出北宋的虚弱,所以北宋灭亡纯属自找。
960年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但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互派使者,相互问候,宋辽边境和平共处,虽然存在辽军小规模劫掠,但万人以上的大战完全消失,可以说辽国很好地遵守了《澶渊之盟》。和辽国不同,北宋可就不讲武德了,居然偷袭辽国。
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辽国旋即内乱。此刻辽国已经汉化,将汉族官僚体制的腐败学了个彻底,昔日的马背民族被刚崛起的女真部落打得丢盔弃甲,辽军屡战屡败。辽国国内的剧变,也传到了北宋朝堂。至1117年,徽宗在蔡京、童贯的忽悠下,北宋和金国有了通信,但北宋还未决定到底支持哪一方。
腐朽奢靡的辽国贵族
至1122年,辽国垂危,北宋、辽、金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宋徽宗也是个雄主,北边想收复燕云,西边想收复西夏。对燕云,他以联金图辽取燕为纲领,也就是以联金为助力,以图辽为方式,以取燕为目的,以恢复汉唐旧疆为口号,进行国内战争动员。注意,“图辽”不一定非得直接武力进攻,也可以是通过威慑的手段逼迫辽国答应北宋的要求。
为了防止人们指责北宋不讲武德撕毁《澶渊之盟》,北宋还发动舆论战,说镇守辽国南京(幽州,也叫燕京)的燕王耶律淳非法自立,北宋出兵应该是替辽讨贼,然后北宋又历数了《澶渊之盟》后辽国的多次劫掠,证明是辽国先撕毁《澶渊之盟》的。
4月10日,北宋以童贯为主帅,出兵北上燕云。同日,宋徽宗亲自给童贯下达了《御笔三策》,作为大军北伐的指导性文件。但这份文件极度暧昧,将宋徽宗战和不定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策,就是告诉童贯出兵后怎么对待燕云。
上策是,宋军刚进入燕云地界,“燕人悦而从之”,燕云十六州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宋,我大宋天兵出马,十六州百姓纷纷赢粮而影从,十六州完全成了北宋领土。
中策是,占据十六州的耶律淳识时务,主动称臣,这样燕云成为北宋外藩。
下策是,十六州百姓已经胡化,不认同我大宋正统,坚决抵抗宋军,“燕人未即悦服”,这样我们就别再打了,“全师而还”。
在这份文件中,宋徽宗完全没有指示对顽强抵抗的城池该如何处理,是全面进攻彻底歼敌,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策略在武力进攻和和平复燕之间模糊不明,致使前线将领根本不能依据中央的最高指示来决定战略。
童贯,是北宋太监,但也算是北宋末年的名将了。宋徽宗雄才大略,曾发动对青海吐蕃唃厮啰政权的歼灭战。唃厮啰残余势力联合西夏对宋朝西部边疆发起进攻,童贯就是对西夏作战的指挥官,成功击败了西夏入侵,使得唃厮啰政权彻底灭亡。此后童贯在北宋国内成功镇压了方腊之乱。因此宋徽宗派其出征。
但童贯来到河北后,直接傻眼了。
原本童贯领的军队都是西北边军,这些人在仁宗朝受过范仲淹训练,神宗朝王安石变法也大力提高西北边军战力,他们常年和西夏、西北蛮族交战,有一定的战力。可北部宋军(河北宋军)战斗力不行,因为《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停止了大规模侵略,使得河北军队不思战备,懈怠训练。童贯上报“河朔将兵骄惰不练”,“军粮粗不堪食”,“军器甚阙”,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岳飞带他们打仗,估计也不可能取胜。
童贯率中央禁军主力汇合河北宋军后,就遭到河北一线官僚的反对。雄州知州(今河北保定雄县)说,咱们“师出无名”,辽国并无大错,现在最好还是驻扎边境,不要进攻。但童贯却立功心切,说“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吊民伐罪”。而且童贯恶意解读宋徽宗的《御笔三策》,只摘录宋徽宗说要进攻辽国的话语,完全不提宋徽宗说的也可以不进攻辽国的话。
北宋名将种师道也反对攻辽。他说:今日之事,犹如邻家入盗,我们不救也可以作壁上观,但现在还要趁火打劫和强盗分赃,如果成功也就算了,“苟失便利,谁执其咎”?童贯又拿出《御笔三策》说,皇帝已经严令“不得擅杀北人”。如此正义之师,“王师过界,彼当箪食壶浆来迎”。
童贯刚愎自负,对将领的正确建议一概不听,终于爆发了宋辽大战。
徽宗北伐,宋军可谓做了充足准备,采用突袭战术,加上辽国受到金军攻击,分身乏术,应该说宋军获胜的希望还是极大的。此后宋军全面进攻幽云地区。既然童贯已经决定全面攻辽,那就该秉持战争原则,铁血镇压一切反抗,并警惕十六州反抗势力。可因为宋徽宗“不得擅杀北人”的圣旨悬在头顶,结果致使宋军进入十六州后四处招降,而且面对抵抗的辽兵,宋军也只围而不攻。在幽州城外就是如此,宋军先锋杨可世面对这种情况不敢做主,只得紧急上报种师道。种师道当机立断,“兵刃既接,安能束手就死?战,将有功”。但宋军已经错失先机,结果在幽州所属的白沟一带,契丹骑兵占得先机,完成了对宋军阵地的迂回。白沟之战以宋军失败而告终。《澶渊之盟》后宋辽第一次大战,首战宋军就告败。
白沟之战后,辽军追击宋军,此时宋军在人数上仍占优势,还有翻盘的可能。但此刻宋军内部陷入了新一轮派系争夺。种师道、杨可世属西北宋军,而河北宋军代表是和诜,双方自开战以来就存在巨大矛盾。白沟战败后,两派争夺更加激烈,和诜甚至提出是因为杨可世不听圣旨,不招抚辽人,擅自开战,才致使宋军战败,应该被斩首。而西北军将对河北军将更加痛恨。这种争执又延误了宋军收拾残兵组织反击的机会。结果在雄州宋军被辽军追上,造成宋军再一次大溃败,史称雄州溃师。
这样第一次征辽彻底失败。作为皇帝宠臣的主帅童贯自然没有责任,而其麾下将领种师道等人皆遭处分。
客观来看,北宋的确不地道,不讲武德,辽国没有大错,宋朝却主动撕毁和约,掀起战争。唇亡齿寒的道理,宋徽宗不可能不知道,只不过宋徽宗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西北灭了唃厮啰,对西夏战争也以胜利告终,国内平定了四大贼寇,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宋徽宗真的以为自己中兴了大宋。就在雄州溃师不久后的6月14日,辽国镇守南京的耶律淳病逝,辽国境遇雪上加霜。北宋遂纠集力量再征十六州,“悉诸道兵二十万,以刘延庆为都统”,进行了二次征辽。这次征辽,燕京的门户易州、涿州不战而降,宋军取得开门红,可太飘的宋军在燕京又遭到大败,二次征辽又失败了。两次征辽失败后,宋军只得乞求金军帮助。两次征辽完全暴露了宋军的虚弱,最终引来了金军南下。
参考文献
赵永春:《宋金“海上之盟”评议》,《上饶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张云筝:《童贯——北宋末年对外政策的思想者与执行者》,《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