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0

[哲史艺丛] 贵为清朝国语的满文,为何在清朝尚未灭亡之际,就成了“死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5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为清朝国语的满文,为何在清朝尚未灭亡之际,就成了“死文字”

 王金百 历史学堂君 2024-03-04 22:33 

作者:王金百
编辑:莉莉丝


一日在家看《新北方》(辽沈地区最受百姓欢迎的关注民生新闻类节目),辽宁省本溪市的一位老人家求助于新北方,他的“困难”是自家祖传下来的满文宗谱无人能够读懂。节目中记者将此宗谱带到了省博物馆,看看是否有专家能够破译之,而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而当我再阅读一些书籍和在网上查阅些许资料后,竟然发现满文在清朝尚未灭亡之际就已然成了“死文字”。

 

面对这个令人诧异的历史事实,不禁感叹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本贵为清朝国文的满文,居然在王朝尚未灭亡之际就成为“寿终正寝”了呢?再进一步联想,满文的摒弃又对清朝统治带来哪些影响呢?


0.jpeg

0a.jpeg

上图_ 满文

 

满语源远流长。学者们普遍认为,满语乃属阿尔泰语系的一支。它虽然同蒙古语为同一语系,但是彼此发音不尽相同,不能直接对话。


相比满语,满文就“年轻”了许多。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政权之后,才开始借鉴蒙古文初创满文。皇太极时代,又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这也就有了新旧满文之分。之后清朝使用的满文都是这更加合理与先进的新满文。而且在定鼎中原,清朝统治者将满语与满文,定名为“清语”与“(清)国文”,奉为国家之母语。

 

可惜就在满文字创立不久,满族的母语满语就开始受到汉语的冲击。


1.jpeg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众所周知,正是因为皇太极对汉文化与汉人才的正视与重视,才让清朝有了问鼎中原的基础与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汉化。因为与汉人的不断接触与合作,一些满人开始说起了汉语,尤其是与汉人接触较多的官员与贵族阶层。


甚至这些满人官员或贵族之间,也开始使用汉语交流。这让这位锐意进取的新进帝王忧心忡忡。了解历史的皇太极知道,在他之前多少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最终都很难逃亡被完全汉化的命运,而且也因此亡国。

 

前车之鉴,怎敢不抓紧防患于未然。


2.jpeg

上图_ 满文奏折 (钤印:正蓝旗蒙古都统之印)


3.jpeg

上图_ 清顺治 满绣彩云金龙纹满文龙袍


皇太极郑重其事地讲述了满语与满文对于本民族命运的重要性,并且严格规定满人之间不可以使用汉语交流。皇帝严苛的命令尽管没能让汉化之风戛然而止,但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它的进度。

 

而当满人毫不留恋地舍弃白山黑水的故土而冲进山海关之后,这股难以抗拒的汉化之风,迅速席卷了这个在当时被称之为贵族的群体。而速度之快,让统治者们有些猝不及防。

 

康熙十年前后,原本在入关之初很吃香的满汉语翻译人员,已经可以彻底下岗了,因为全部满人官员已经能够通晓汉语。雍正年间,皇帝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的近身卫士们居然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相互调侃。而到了乾隆年间,宗室、章京、侍卫等,在办公地点等公共场所俱说汉话。当然了,单单从通晓汉语并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倘若满汉双母语齐头并进岂不更好?但问题就是,这些人满语退化正如同他们汉语进步一般快速。


4.jpeg

上图_ 乾隆九年的圣旨中的满文


5.jpeg

上图_ 满文乾隆六十年分四柱黄册 

 

更让清朝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是,满语的退化并非仅停留在关内,关外居住在“龙兴之地”的满人亦是如此。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二年与十七年,两次出关祭奠先祖,在与当地满人交流之时,他惊讶的发现,这些身居关外,柳条边以里,当时最为淳朴的满族人,竟然满语已经退化到了“无法奏对”的程度。

 

面对这种满汉语言成反比例增长的势头,康雍乾三代帝王当然不会,更不敢坐视不理。

 

为了保持满族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保住自己民族的语言,三代帝王可谓是绞尽脑汁,甚至是花样百出。他们在各大地区或城市内,划分建立了很多只有满人才有资格居住的区域,可以简称之为“满城”。然而,这种所谓的居住特权并不能将满人隔绝在汉人之外,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交流根本就是在所难免。而汉化之风就如同无孔不入的清水一般,淹没了一座座有着特权的满城里的满人。正如上文所述,连关外柳条边以里就是这满人特区之一,就连这远离京城的满人的满语都退化到都已经到了“不能奏对”的程度,关内的满城中满人的满语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6.jpeg

上图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心高气傲的乾隆皇帝,为了阻止满语和满文在本朝无疾而终,他将满文作为了满洲官员考核标准之一,若发现满文不合格者,将会给予降职一类的处分。此外,乾隆皇帝更是要求满人家庭,必须要聘请满文老师教习子弟学习满文和满语。而且满文和满语,将会成为这些八旗子弟将来入朝为官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


在如此严苛的规定与激励之下,满人又启动了学习满语的热潮,只不过他们学习满语已经不当做母语来学习,而是把满语看做是将来能够登堂入室的“敲门砖”。这样学出来的满语,就如同现代一些大学生,为了四六级而学习英语一般,虽然勉强能说出几句,但是说起来的语气和语调已然是面目全非。


举个例子,据说纯正的满语是没有翘舌音,这很可能就是至今很多辽宁地区人民说话不会翘舌的原因之一,但是北京话却以翘舌圆润而动听,听起来确实是有如沐春风之感。让习惯了翘舌发音的人,说话时板住舌头,那简直如同在舌头上放了个熨斗。

 

皇帝们一道道旨令不可不严苛,一项项政策不可谓不竭尽所能,然而这些对于遏止满人汉化来说,如同抽刀断水,声势赫奕但是毫无效果。


7.jpeg

7a.jpeg

上图_ 大清国给大英国的国书,国书上写着满文

 

嘉道之际,满文彻底沦为装饰。尽管满大臣在写奏折之时,需要附带一份满文版本,然而这都是迫于规定而强行翻译而已,其中鲁鱼亥豕错误百出。这几位帝王之所以还保留着书写满文这一无用的传统,原因并非要重振母文,而是不敢废黜祖宗制度罢了。

 

真正将满文摒弃的正是清朝最牛的老太太——慈禧太后。由于她实在是读不懂这难以辨别的文字,而将书写满文这一祖制废弃。说实话,慈禧太后此举虽需要些许勇气,但也只是顺势而为。在满族官员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满文也成为了“死文字”。


8.jpeg

上图_ 翻译的满文版《三国演义》


回望满文由盛到衰的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文字语言衰退的背后,更是满族人锐意进取与因势利导的那股子精气神的衰弱,是民族内核精神的失去,因此大清王朝的统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再放眼整个晚清社会,这股精气神的衰弱并非只是满人的事情,而是全国如此。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世界巨变的冲击,只能是落后挨打,任人宰割。而这一切,就当下而言,也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吾辈不敢不引以为戒啊!


参考资料:

【1】《皇太极传》    刘小沙/著    团结出版社

【2】《努尔哈赤编年体传记》  高庆仁/著    大连出版社

【3】《千年悖论》   张宏杰/著     重庆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02:04 PM , Processed in 0.0339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