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了能够贯穿他们一生的深远影响。古代中国上千年历史传续下来的“家本位”文化将“家”的重要性深深地刻入民族记忆,也将家族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吹进了每一个子女的内心。在原生家庭优良家风的浸润下,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才女,她们人生里不仅有诗词歌赋,还兼具胆识、性情与德行。
谢道韫(东晋)清人绘。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出身东晋名门望族陈郡谢氏,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叔父则是名满天下的宰相谢安。作为东晋时的高门贵族,谢家不仅坐拥军政大权,还有其独特的家风、家学与家教,形成了鲜明的家族文化——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既有孝友之内行,又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虽身在要职,却不忘名士风操。在宗族内部,谢氏恪守礼法,维系宗族团结;宗族之外,谢氏端坐庙堂,心系家国。除了为人处世上的高风亮节,谢氏子弟亦善属诗文,侄女谢道韫也以咏絮之才为世人称道。谢道韫之父谢奕少有名誉,放达洒脱,身为桓温帐下安西司马,好饮酒而不任事,人称“方外司马”。叔父谢安年少便风神秀彻,深受器重。谢安一生仕隐兼具,山水与家国俱在胸中。隐居东山期间,谢安在诸兄弟在外任职期间担任起教育子侄的重任。《晋书》记载,谢安戒约子侄,问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众子弟未能对答之时,谢道韫的弟弟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可见谢氏家风家教传承的斐然成就。
谢安(320-385)清殿藏本。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前有父亲、叔父一辈学行、风操的指引,后有才盛如谢朗、英勇如谢玄等兄弟姐妹自相师友,谢道韫自然也非庸人。在谢家熏陶下,她集聚才识、才思、才情、才学,不仅才高过人,而且胸有大志。她自幼聪识有才辩,谢安曾问:“《毛诗》何句最佳?”谢道韫对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谓之“雅人深致”,《毛诗讲义》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兴废也。”
此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为周宣王之臣尹吉甫所作,主旨为赞颂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诗中既怀有辅君辅政的进取之心,又暗含对贤人的倾慕和深厚的情谊。谢道韫不落流俗而格局宽广,是自身涵养之高,才识过人,也是在谢安“以仪范训子弟”的熏陶下,对儒家礼法了然于心的展现。其弟谢玄学识不见长进,谢道韫能以长姐的身份训诫“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明为讥讽实为劝诫——谢玄为谢安所器重,不可能没有天分,被杂事分心显然是学业无法精进更合理的原因。谢道韫出言劝学,让弟弟走回正道,是雅正深致,也是眼界的开阔明朗。
谢玄(343-388)清殿藏本。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谢道韫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她的“咏絮之才”。《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谢家内部雅集,不久大雪突至,谢安兴起,问众子侄纷纷大雪可以以何物作比,侄子谢朗答道:“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乐。她以细致入微的洞察和贴切的形容胜于谢朗,开巧思于常规之外,有此机变神化之能,不可不谓才思敏捷。《晋书》记载,道韫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如今流传下来诗作寥寥,屈指可数。此诗虽仿嵇康《游仙诗》,眼界与格局却更在嵇康的“雅俗之别”之上。末二句作为点睛之笔,直抒胸臆,将寻仙不遇归因于时运,反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感,使人不由联想到谢道韫身为女子困囿于新生家庭的处境。“情者,才之酝酿,中有所属。”谢道韫的才孕育在深厚的文学积累和文化素养中,以胸中情怀激荡而发,有名士之志。
影视剧中的谢道韫。来源/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版》截图
谢氏与琅琊王氏结亲,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一日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与宾客谈议辩论,将要词穷理屈之际,旁听的谢道韫坐不住了。碍于礼法,她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自己“欲为小郎解围”,于是以青纱屏风遮掩,重新申辩了王献之之前的议题,宾客无法使其理屈,以自己的才学维护了夫家的尊严。《晋书》载:
此女常常为兄长张玄所称道,以敌道韫。有人向一个在王、顾两家都曾交游过的尼姑求证,谢、张二人到底谁更胜一筹,尼姑答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尼姑虽未明言,但“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高下立见。谢道韫志不在闺阁,胸襟开阔。在这场牵涉家族的暗斗里,谢道韫赢的不仅是自己较高的才质,还有家族的颜面。
民国版《晋书》。来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数字博物馆
在诗词歌赋之外,谢道韫明事理、有胆识、享德才。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举兵叛乱,同年便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残杀了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及王凝之诸子。谢道韫得知噩耗,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也没有听天由命,自暴自弃。作为家庭的主母,她承担起了突如其来的主事人的责任。在关乎家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她临危不乱,挺身而出,命婢女肩抬舆轿抽出刀刃出门应敌。叛兵既至,谢道韫手刃数人才被俘虏,自始至终镇定自若,其勇气和胆识,非一般人可敌。反贼又欲害其年幼的外孙,谢道韫对他们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见谢道韫如此,毒虐如孙恩也为之动容,于是放过了她的外孙。谢道韫坚守家族的底线,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忍看到幼孙被残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与家人,实在身怀大义!
经历孙恩之难,谢道韫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不仅治家有方,家中秩序严肃井然,也仍以其才华风度为她的生命续增光彩。太守刘柳慕名拜访,谢道韫素知柳名,并未推辞。她用素簪绾髻,穿著素衣坐于帐中,待人接物大方而不失礼节。两人对谈时,谢道韫保持着风韵高迈,叙致清雅;提及家事时又慷慨流涟;刘柳向其问文辞要旨,她对答如流,词理无滞。两人相谈甚欢,刘柳退而感叹“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道韫亦评刘柳是家逢变故以来遇到的真正可以称为“士”的人,听其所问,能使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谢道韫继承发扬了陈郡(今河南周口太康县境内)谢氏的雅道和礼法精神,身体力行地向世人传达了谢氏才女的精神与力量。
若说谢道韫还有“怀才不遇”的遗憾,在更为开放开明的唐朝,女性从干预政治到得以参政,才女的才华与抱负有了更加畅通的实现渠道和更加宽广的施展空间,其中尤以上官婉儿成绩最为卓越。
上官婉儿家世亦可谓显赫,曾祖父上官弘官至隋比部郎中,江都总监。祖父上官仪位居宰相,以绮丽的宫廷诗歌著称,实乃高宗时代的文坛领袖。上官仪涉猎经史,善属文,词彩自达,又工于五言诗。他创造了以绮错婉媚、格律工整著称的上官体,承续了齐梁宫体诗的靡丽风格,与他年轻时居于江南的经历密不可分。而上官氏之所以能从周隋时的关中小姓一跃成为初唐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贵,与上官弘居于江南的经历密不可分,这段经历对家族文化转向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娶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郑氏为妻,郑氏出身名门,诗书传家,这桩婚姻延续了唐初关陇新贵热衷于与山东旧族联姻的风气,上官氏的士族文化的稳定延续也有了保障。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上官仪与上官庭芝获罪被处死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日后仍能成长为一个才能卓越的女官。事实上,由于唐代士人常因仕宦需要离家远游,家庭中的女性往往在子女教养、知识传授等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成为维系士族文化优势保持不坠的重要纽带。上官婉儿的文学才能很可能更多地来自母亲郑氏的培养。
上官婉儿与祖父一样,日后走上了从文从政的道路。上官婉儿天性韶警,亦善文章。虽年幼时与母亲郑氏一同没入掖庭充为官婢,但十四岁时仍凭借自己的才气受武后诏见,得到武后垂青,有所制作。武则天登基后,上官婉儿内掌诏命,权力有增无减。在此期间,上官婉儿曾忤旨当诛,但武则天爱惜她的才华,竟免死刑而改行黥刑,其才能可见一斑。中宗时期,上官婉儿官阶由婕妤进拜昭容,居正二品。当其时,上官仪、上官庭芝的旧案得到平反,母亲被封为沛国夫人,《景龙文馆记》称其“军国谋献,杀生大柄,多出其决”,可谓权倾一时。在如此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既能保全自己与家人,还能受到中央集权者的青睐,身居高位,多仰赖于上官婉儿自身的辞章才华和政治才干。
影视剧中的上官仪。来源/电视剧《武则天》截图
上官婉儿十分重视文学教育,多次劝谏中宗增办书院,扩充学士人数,引大臣名儒入书院教书。此外,上官婉儿还盛引当朝词学之臣,屡赐游宴,赋诗唱和。她常代帝后、长宁、安乐公主众篇并作,而词采华丽不乏新意。又品评群臣所赋,分出次第赐予金爵(一说金帛),故一时朝廷诗词歌赋风气盛行,形成了文化大观。
《唐诗纪事》中载一事: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馀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宋之问诗曰:“春豫灵池近,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动,查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上文的“昭容”即上官婉儿,沈、宋二人均是当时文坛享有盛名的文学人物,由上官婉儿来权衡两人的高下无疑是其“称量天下文士”的生动写照。由此不难看出,上官婉儿政文兼通,地位显赫。
清刻本《全唐诗》。来源/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数字博物馆
上官婉儿卓越的文才并非空穴来风,《全唐诗》存其诗32首,虽题材多为奉和应制,却能以细腻的审美感知和由人生经历炼就的眼界成为当时独特的佳作。上官婉儿的代表诗作有五律《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继承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诗风,抛却过分的藻饰,废靡丽而重抒情,摒弃了上官仪诗歌中绚彩无力的弊端,景中藏情,清雅隽永。此诗格律严整,平仄、粘对、韵律无不规整,可见诗人笔力老道,文思敏捷,胸有才略,实为佳作。
上官婉儿最终死于唐隆政变,李隆基明知其暗中倾向睿宗,仍故意诛杀,借机扫除武韦势力,破坏并重建武则天以来的宫廷权力结构。上官婉儿与上官仪的人生轨迹多有相似,陷入宫廷斗争造就的跌宕起伏的家族悲剧,或许这也是原生家庭牵织的命运。
原生家庭的培育和鼓励,既是才女一生的起点,也是她们的力量源泉。古代才女的一生是家族束缚下的自由,她们傲人的天资、优越的家庭和过人的才华是她们赖以选择自由的资本,贤妻良母的身份又将她们局限于只能在文学、才识的场地里驰骋。在优越的原生家庭环境之中,她们接受良好的影响,试图追随家族先辈的脚步,直到她们的一生与家族轨迹趋于重合,迎来家族的宿命。随着时代的变迁,才女的人生也愈发多彩。谢道韫之前,有卓文君作《白头吟》,蔡文姬悲写《胡笳十八拍》;谢道韫之后,有上官婉儿政文兼通,李清照与赵明诚同撰《金石录》,谢道韫当初“时哉不我与”所发之感慨在一步步地被时代的进步所消解。【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朝梁】刘孝标注,徐传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