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史地人物] 哈尔滨,你还藏了多少手“绝活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尔滨,你还藏了多少手“绝活儿”?

 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24-01-04 09:21 


IMG_2063.JPG


这几天,可以说全网都在讨论哈尔滨。但哈尔滨火了,和别处火得还不太一样,其他城市一火拥有的是“人生必去”、“火热生活”、“松弛感”等标签,而哈尔滨拥有了一个更亲切的称呼——“尔滨”


IMG_2064.JPG

火爆出圈的驯鹿,

巡游哈尔滨中央大街。

图 / 视觉中国

不过,老天爷再怎么怼饭吃,也得尔滨能接住——哈尔滨人不仅接住了,而且接得稳稳的,靠的,可全都是实打实的绝活儿!

尔滨到底有多少硬实力和真功夫?作为地球上同纬度最冷的城市,松花江这个冬日的天然冰库横穿哈尔滨而过,独具慧眼的“采冰人”将成千上万吨冰块运至城市各个角落,再经巧手生花的雕刻技艺等一系列流程为所有人呈现出一个晶莹剔透而又热情似火的东北冰城。

IMG_2065.JPG

圣·索菲亚教堂。
摄影/黄金源

这些绝活儿与“讨好型市格”的行为让尔滨在元旦假期三天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59亿元,接待量和收入都达到了历史峰值。


IMG_2066.GIF

冰滑梯。
动图 / @bilibili 东北体验馆

为什么偏偏是哈尔滨?一个老牌文旅城市全民蓄力一击能有多大能耐?在这个狂欢浪潮中,哈尔滨适时宣布1月5日作为“冰雪节”,哈尔滨全市例行放假一天。这“泼天的富贵”,哈尔滨是怎么接住的?冰雪对哈尔滨来说有多重要?我们从其自然条件、硬核风物以及人文温情中找到了一些合理的答案。


IMG_2067.JPG
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摄影 / 苏云鹏



IMG_2068.PNG

全世界同纬度最冷城市,

老天爷怼着尔滨的脸赏饭吃



正当哈尔滨的讨论热浪席卷全网之时,老天爷似乎也要借着这股东风,送给哈尔滨一份“大礼”——


IMG_2069.JPG

极为罕见的哈尔滨雾凇。
摄影 / 苏云鹏


1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雾凇不仅令南方游客大受震撼,就连许多哈尔滨本地人也是头一回见到这传说中的“树挂子”景观。毕竟一般来说,雾凇更多出现在湿度更高的吉林地区,在哈尔滨地区十分罕见。


雾凇的形成,堪称一场天时地利具备的奇观:首先需要一场湿润的雾气,而后在晚间迅速降温,在树枝上形成凝华。除了温度、湿度以外,风力、风向等众多因素缺一不可。在冬季气候相对干燥的哈尔滨,如此机缘巧合形成的雾凇,不仅让树木变成了玉树琼枝,连音乐广场的大雪人也被“扑了粉”。


IMG_2070.JPG

哈工大楼前雾凇。
摄影 / 张松涛

对于哈尔滨来说,哪里是老天爷赏饭吃,简直就像是老天爷往嘴里怼饭吃了!不过归根结底这是锦上添花,哈尔滨作为冬季顶流的“冰雪之城”,更过硬的实力是她独特的冰与雪的极佳气象条件。


关于哈尔滨的气候,有一个很“冷”的“热”知识:相似纬度之下,哈尔滨是全世界最冷的城市。坐落于松嫩平原之上的哈尔滨,在西北面堪称“平平无奇”。在来自西伯利亚寒流不留死角地长驱直入之下,1月平均气温-12.5℃的哈尔滨远比同纬度的伦敦(6℃)、渥太华(5.5℃)要冷得多,哪怕是一向以寒冷著称、比哈尔滨还要更北10个纬度的莫斯科也要甘拜下风。


IMG_2071.JPG
中央大街。
摄影 / 黄金源

这样的寒冷,不仅让整个城市可以数月被银装素裹所包围,作为一个天然大冷库,更是可以让冰雕雪雕得以长久保存,这就是温度的硬实力。哈尔滨极端的冷,也使得企鹅、驯鹿,还有松花江上的“网红”北极狐等一众极地动物不会“水土不服”。


IMG_2072.JPG

哈尔滨不仅有南方游客,
还有“逃学”来的南方企鹅。
摄影 / 陈刚

不过,对人来说,虽然温度较低,但刚好在不那么离谱的范围——纸面温度固然很低,但冬天的哈尔滨平时基本不算大,比如你可以看到,许多树枝直到12月还挂满早已干枯的树叶。所以体感温度不算太低,只要不遇到寒流影响下零下3、40℃的极端低温,以平时白天-20℃以上的温度,完全处在可以靠装备抵御的忍受范围之内


IMG_2073.JPG

大雪格外适合打卡拍照。
摄影 / 槐落

除了“冰”,哈尔滨的“雪”也同样不落下乘,虽然每年30-40mm的降雪量不算特别亮眼,但在哈尔滨东南,直面寒风的张广才岭挡住了冷空气继续南下的步伐——从字面看,这个平平无奇的地名似乎跟一个叫“张广才”的人有关,其实它来自满语名称“遮根猜阿林”,“遮根猜”原意“吉祥如意”,汉语谐音多次转化之后形成今日看到的名字。(东北地名,究竟有多魔性?


由此,张广才岭上形成了一条横跨哈尔滨与牡丹江的世界级黄金滑雪带,像亚布力、帽儿山、乌吉密等诸多优越的滑雪场,也诠释着哈尔滨“雪”的一面。


IMG_2074.JPG

亚布力滑雪场。
图 / 视觉中国

冬季的寒冷,无疑是哈尔滨发展冰雪文化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而另一个优势则来自松花江。这条最宽处超过5公里的哈尔滨母亲河是我国北方难得一见的大河,每年798亿立方米的径流量远超黄河,位居中国所有河流排名第6。更难得的是,松花江径直地穿过哈尔滨最繁华的市中心,为中央大街画上了北端的休止符,也让人与冰的距离格外接近


在极寒天气之下,每到11月底松花江便会“顿失滔滔”,进入长达4个月的封冻期,冰面厚度最厚可达2米以上。甚至可以由吉普车甩着一串轮胎在松花江上狂飙,成为冬季哈尔滨独树一帜的奇景。


Image

松花江冰上漂移。
动图 / @bilibili 蔷薇看世界



IMG_2076.PNG

尔滨能够宠游客,靠的全是硬功夫



冬季哈尔滨最亮眼的名片,莫过于已经有25年历史的大型冰雕艺术园“冰雪大世界”了。尤其是今年,冰雪大世界规模巨大,不仅打造出了堪称豪华版《权力的游戏》的北境王国,冰雪城堡、大滑梯的规模也比几年前更甚。


IMG_2077.JPG

冰雪大世界。
摄影 / 周志琪

假如往前回溯,你会发现,单从冰雪大世界这一项来看,尔滨能够宠“游”客,靠的可全是实打实,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多年来在冰雕上精雕细琢的“硬功夫”




哈尔滨冰雪大大大大世界,是中国北境的超级冰建工程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国人与冰雪的奇缘岁月,早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有体现。


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极寒之城,哈尔滨也是我国现代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经过60多年与冰雪的你来我往,这座城市已经练就了一套独特的冰雪硬功夫。始于1999年的“冰雪大世界”便是她每年的期末答卷。


IMG_2078.JPG

建设中的冰雪大世界。
摄影 / 苏云鹏

这个不少“大宝宝”们从小向往的大世界虽然每年只能保持几个月,但打造过程不亚于任何土建大工程,冰雕设计,可是借鉴了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的专业手法与流程,还有许多专业人士,专门进行主题选择、统筹规划、景区布局、灯光设计。今年这片乐园的规划总面积81万平方米,冰雪用量25万立方米,主塔“冰雪之冠”高43米。


这巨量的冰从哪儿来?尔滨不生产冰只是冰的搬运工。


IMG_2079.JPG

松花江上取大冰。
摄影 / 苏云鹏

封冻期长达130天的松花江为冰雪大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冬季冰块厚度到30厘米以上才达到了建造冰雪王国的合格线。不仅如此,在江面不同位置,冰的质量也会良莠不齐。拥有慧眼的采冰人会挑选松花江水流缓慢处采冰,这里结冰时受到水流干扰较小,结出的冰致密均匀、通体透明,才是用作冰雕的最佳原料。


取冰也是个技术活儿。圆锯只能切一半冰层厚度,毕竟切得太深,冰面会有裂开的风险,剩下的那一半就全靠人力用巧劲儿开凿。从12月7日的采冰节到冰雪大世界开园前的15天内,工人们每天从松花江上取约6000立方米的冰块,装满上百辆卡车,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冰雪大世界。


IMG_2080.JPG

松花江采冰。
摄影 / 陈刚


冰块到了大世界后,搭钢架,对冰块进行切割、打磨,叉车、油锯、塔吊、铲车轮番上阵……有意思的是冰与冰之间的粘合也不是靠水泥砂浆,而是用水洒在两块冰之间,在寒气助力下,两块冰之间就能牢牢粘合(像舔东北铁栏杆一样牢)。


短短十几天的建造期,十几个工种云集于此,为的就是在冰天雪地之中呈现出一份短暂而又热烈的“期末答卷”。


IMG_2081.JPG

冰雪大世界。
摄影 / 苏云鹏



哈尔滨人,真有绝活!


如果是第一次踏入冰雪大世界,除了被这一座座巨物所震撼,你还会发现冰雕之中能惊喜地辨别出中国古建筑的砖瓦肌理、人物表情的面部走向以及动物皮毛的精妙花纹,可以说尔滨真的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而将一物一楼缔造出来的,正是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这项绝活儿。


IMG_2082.JPG

栩栩如生的冰雕。
图 / 视觉中国

冰灯可以简单理解为冰与灯的造型艺术——“以冰为载体、以灯为灵魂”。因此在冰雪大世界中见到的搭配着不同色彩光束的冰雕便可以称之为冰灯。从1963年元宵节开始,每年的冰灯艺术游园会都会在兆麟公园举办,欣赏“冰上功夫”成为了哈尔滨人冬季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这些冰灯与冰雕的技艺也大有讲究,例如用浮雕的手法表现水中的涟漪和荷叶,用阴刻嵌雪(在阴刻基础上,从背面用雪末或冰末进行填充)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及月亮的倒影,用圆雕表现水滴……同时,冰是极为脆弱的,绝活儿大师们需要在毫厘之间勾勒出物体的纹理,也需要细致入微地雕刻出丝带与毛发的飘逸,手抖的人可真干不了这活儿。


IMG_2083.JPG

雕刻需要绝活。
摄影 / 全思明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松花江畔的哈尔滨群力音乐公园18.5米高的大胖雪人,其实也是雕出来的。这个巨型“大宝贝”自然不是像我们冬日里堆雪人似地先滚出一大一小两个雪球,再叠加起来。而是工人们将雪块堆积成一座“小山包”,后由十余位雕刻师耗时10天将其雕刻成型,最后再用吊车戴上大红帽子围巾、爱心纽扣。相信无论来自哪里的人,都会被这以“乡恋”为主题的大雪人“拿捏”一次。


而且除了音乐广场,哈尔滨现在可足足有6个大雪人!像是在外滩码头、太阳岛风景区、伏尔加庄园,都有各自风格的憨态可掬的大雪人。


IMG_2084.JPG

大雪人。
摄影 / 黄金源



IMG_2085.PNG

中国硬菜第一城,到底有多会整活?



在哈尔滨,除了过硬的技术,“硬核”这个词几乎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美食,几乎所有第一次来到哈尔滨的人,都会被震撼:堪称“肉山”的红肠、熏鸡;比脸大上几圈、密密实实满是坚果的大列巴;以及那震撼南方菜量,堪比脸盆的得莫利炖鱼……“硬”,当然是哈尔滨美食的最大特点。这一道道分量十足,能把人活活“香迷糊”的硬菜,把提供热量的功用发挥到极致。


IMG_2086.JPG

哈尔滨红肠。
摄影 / 苏云鹏

不过,硬核、粗犷和量大,可远远不能概括哈尔滨美食。最近,“尔滨”为了南方游客搞的花样,让许多本地土著都直接惊叹:整的那些花活,早一个月前在哈尔滨都没见过!最出圈的莫过于冻梨“刺身”了——这种原本整个嘬着吃的平民小吃,被整整齐齐地切片摆盘,甚至还更开发出了冻梨咖啡、冻梨调酒等恐怕是连张作霖大帅都未曾得见的奇景,连豆腐脑都开始有加糖的选项,让人不免感叹东北老铁们的活络大脑与柔软身段。


IMG_2087.JPG

IMG_2088.JPG

上图:冻梨刺身。图 / 视觉中国 
下图:冻梨咖啡。摄影 / 哈埠咖啡

不过话又说回来,花活归花活儿,真正打动无数人的,还是哈尔滨此地贯穿已久的亲切、廉价且朴实的饮食文化。这点尤其体现在被无数年轻人称赞的早市文化上——每天清晨,露天街道上,热乎乎的锅里炖着香甜黏腻的烀苞米,蒸汽腾腾的锅里有粘豆包,现炸的油炸糕更是油脂与碳水的狂欢……花个位数的钱就能享受到早餐自由,甚至即便不消费,热情的大爷大娘也会把食材硬塞到你手里。


IMG_2089.JPG

哈尔滨早市。
图 / 视觉中国

而到了小餐馆,更是会感受到一种食物的原初朴素与满足——在哈尔滨零下20℃的冬夜里,没有什么是比吃顿热乎的更能提升幸福感的了。掀开笨重的军绿色挡风门帘,擦掉眼镜上的哈气,一刹那间,你便从一片肃杀,穿越到一派热烈之中。


在这样的饭馆里吃饭,气氛是热烈欢腾的,美食是迷糊醉人的,尤其是那一道最能代表哈尔滨美食的锅包肉。纵使如今锅包肉早已风靡全国,并随之产生了各种流派,但作为此菜的发源地,哈尔滨依旧享有锅包肉江湖最重的话语权。首先肉要炸的酥脆,咬下去必须有“嘎嘣”一声响,烹汁的酸度必须够猛,要“窜鼻子”才像样。


IMG_2090.JPG

锅包肉。

摄影 / 周小默吃不胖


不同馆子里的锅包肉定价不同,丰俭由人:20多块一盘的只能多吃粉面子,40多一盘的则是又厚又大的肉片,哈尔滨人往往对此心照不宣——但绝对不会是68一盘忽悠外地人的价格!


从动辄人均近200元的地道俄餐,到琳琅满目、让人感叹“心有余而胃不足”的熟食专柜,再到10块钱管饱的自助盒饭(甚至还有肉!),哈尔滨美食涵盖了价格的方方面面。在美食的丰富多样性上,也实在难以一一说清:白山黑水间原有的满族风味,闯关东带来的重盐赤油鲁味,咸甜交响的俄式风味,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哈尔滨味道——有杀猪菜和铁锅炖的豪迈大气,也有中西交融的独特风情。这都是哈尔滨得以被认可的硬实力的来源。


IMG_2091.JPG

哈尔滨俄餐。

摄影 / 张松涛


每当人们觉得哈尔滨已经足够努力的时候,哈尔滨却又总能整出些新活来,就连本地人都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家乡感到日渐陌生。透过这些堪称“离谱”的行为,尔滨的大火绝非无迹可寻:她既有自然的冰雪宠爱,更有着暖心的无私付出,这是从南方,以及更多地区云集而来的游客,在严寒冬日所能感受到最热的真情。


一半实力、一半真诚的尔滨,值得!


IMG_2092.JPG
中华巴洛克街区。
摄影 / 全思明




文字编辑 | 飞天逸面、乌堆堆、小球藻

图片编辑 | TAO

设计 | 鱼一条

首图、封图 | 张松涛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IMG_2093.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6:41 PM , Processed in 0.0691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