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700 字
1985年12月18日,吉隆坡雪兰莪大会堂打破了成立六十年来的惯例,在大礼堂设置了灵堂,安放了一位华人的遗体,供各界人士瞻仰遗容和吊唁。
雪兰莪大会堂为何会破例?马华校董主席林晃昇曾说:“这是由于林连玉生前为华文教育及民族权益奋斗及牺牲,已对整个国家及民族留下了令人非常钦佩的功绩,是一位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出色教育家。”
林连玉像。来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那么,获得赞誉的林连玉又是如何在马来西亚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奋斗的呢?
1901年8月19日,林连玉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蓬壶西昌乡一个世代寒儒的书香之家,祖父与父亲皆以教书为业,所以,即使家道中落后,其父希望他往商界发展,他却难改骨子里对知识的渴望,在得知陈嘉庚(爱国华侨)先生所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扩大招生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去报名投考,并获得了在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中名列第六的好成绩。
陈嘉庚像。来源/人民网
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的他,孜孜不倦,日夜苦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理成章的留在本校担任教员。然而,动荡的时局打破了林连玉的平静生活。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集美学校在革命形势推动下,革命空气高涨。学生组织了“校务革新委员会”,反对校长叶渊专制保守及开除学生等行为,并进行了罢课斗争。陈嘉庚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宣布停办学校。此时,林连玉已经在母校执教了两年,却不得不因学校停办而离开了母校,前往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谋生。
随后几年,林连玉一直辗转在印尼与马来亚之间,直到1935年,他的老朋友黄光饶(时任马来亚吉隆坡尊孔中学校长)邀请林连玉前往该校任教并协助工作,于是林连玉再次出洋到马来亚尊孔中学执教。尊孔中学也见证了他为民族平等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不屈不挠的一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陈嘉庚组织及领导了“南侨总会”,领导南洋华侨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筹款募捐,以此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林连玉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浓厚的感情,以及对陈嘉庚先生的敬重,在当地及学校积极组织并参加了各种力所能及的抗日救国募捐等工作。1941年,战争还是蔓延到了马来亚,尊孔不得不停办,林连玉参加了雪兰莪医药辅助队,后来甚至来到新加坡前线。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他不得不两次徘徊于生死边缘。日军侵占马来亚后,他以养猪为业,这也是林连玉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脱离教育事业的日子。
七七事变,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来源/新华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林连玉再度回到吉隆坡,并在董事部及校务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下,艰难完成尊孔中学的复建工作,广大华侨学子得以再度回到知识的怀抱。
此时,林连玉发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问题——“华校教师待遇非常菲薄,他们病了无钱买药,死了无钱买棺材,真是可以说惨绝人寰。”林连玉在演讲中这样讲到。
一方面,当时马来亚社会上教师的待遇普遍很低,“穷教师”已经成为“常识”;另一方面,当时的殖民地政府是排华的,他们千方百计地歧视,抑制和排斥华校教育。而华校的一些董事们“贱视教师、刻薄寡恩”已然变成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林连玉认为必须把教师们团结起来,只有自身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为教师这个团体谋求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
1947年,他联络了一些华校校长,在尊孔中学举行座谈会,经过讨论后选出了教师公会七人筹备委员会,林连玉被举为主席。后来经过种种努力,1949年8月,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正式成立。林连玉担任秘书职。翌年,他被选为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公会积极向社会各界筹募经费,为广大教师争取福利,并制定了教师会员福利章程,从而保障了华校教师的基本权益。
“谁能够改善华校教师的生活呢?于是,我想起,如果把教师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可以以教师的自身力量,为教师谋取福利。因此,挺身而出,号召组织教师公会。这一个理想,现在由事实证明,果然不错。这是我生平最觉快慰的一件事。”
——林连玉
几乎是同一时间,另一个涉及全体在马华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也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华人公民权问题。
这就得介绍一下马来亚的人口来源。马来亚是个多民族国家,马来族是马来亚的土著民族,同时也是第一大民族,华人和印度人分别是马来亚的第二、第三大族群。马来人作为当地土著,认为华人和印度人只是寄居在马来亚,寄人篱下者怎么能作为国家的主人呢?因此,1956年,马来亚联盟政党各族代表与英国政府谈判要求独立,在商议筹备制定时,对有关公民权的问题,曾发生争议,一些马来族政党不同意当地出生的外藉移民后裔自动获得公民权。
华人是马来亚的第二族群,上图为马来西亚华人过中秋节。来源/新华网
但在马华人的公民权,涉及到广大华人在马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涉及到华人族群在马是否能掌握到话语权,“如未能在宪法上明文规定华人在本邦之地位,恐无平等之可言”。因此,以林连玉为主席的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和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雪兰莪三十六行团总会、霹雳中华大会堂及马六甲中华总商会五大华人社团发起,召开“全马来亚华人注册社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参加会议的有一千零九十六个社团的代表。林连玉被选为争取公民权大会的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通过了以下四项决议:
(一)当地出生的即为马来亚当然公民;
(二)在本(马来亚)邦居留五年以上者,可以申请为当地公民;
(三)各民族的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
(四)列华文为官方语言之一。
1957年8月,马来亚正式获得独立,马来亚政府宣布了自1957年9月1日至1958年8月31日的一年内,为各族移民及其后裔申请马来亚公民权的期限。据1959年马来亚国会选举时的统计,获得公民权资格有权参加选举的华裔选民大概为90万人,而这一数据在1955年,仅有12万人,这足以说明林连玉等人关于华人公民权的努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有效。
华文教育关系到每一位海外华人是否还能接触并学习自己的母语,也就是汉语。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学习母语对于华人后代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至关重要,而对于英国殖民者、马来族来说,抹除华文教育,则意味着进一步的文化强势地位,更是在马华人追求民族平等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高高的路障。
在殖民时期,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1946年,其在马来亚颁布了一份“教育政策白皮书”,主要是强调英语教育。1950年,在其颁布的“中央教育洛询委员会报告书”中,非常赤裸地指出“英语对于沟通各族文化,促进相互了解及和谐共存,有其最大的贡献。”最终目标是:“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免费小学教育”。一味的推崇英文教育展现了其丝毫不掩饰的狼子野心,然而,同时也更能激发出马来亚各民族对于独立和平等的渴望。
英属马来亚旗
英殖民政府眼见此路不通,于是很快改变了花招,决定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挑起内斗。其组织了两个所谓教育调查团进行“调查研究”。一个是以牛津大学社会训练主任巴恩斯教授为首,“研究马来方言教育制度”,另一个以芬恩和吴德耀博士为首,“研究如何使华校对建立一个多元的独立马来亚国家,作更大的贡献,草拟其建议”。后来分别写出了两份调查报告。
“巴恩报告书”强调“小学要在培养一个共同的马来亚国家观念,而此种教育应在不分种族的国民学校中获致”。主张“巫(马来)、英两种语文为教学媒介”,而以“国民学校取代其他种族性学校”。本质上就是排斥和消灭马来亚的华文教育。
“芬、吴报告书”则认为“华校为实际实要,应是三种语文马来文、华文、泰米尔文的教育,主张增加华校津贴”。
这两份报告一经发表,就在马华人社会中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对,然而,英殖民政府还是根据这份“巴恩报告书”通过制定了“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
看来,光是谴责已经不能为自己争取到权益,必须行动起来。教总和雪州华校董事联合会、马华公会联合发起召开第一次全国华校董教代表大会,林连玉代表马华校教总在大会上提出“争取华文列为马来亚的官方语言之一”。并发动四百社团签名,表示坚决反对教育法令。林连玉先生说:
“及至1954年,为着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教总公开揭示下列三大主张:(1)维护母语母文教育,(2)各民族的教育一律平等,(3)争取华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教总的三大主张已普遍深入人心,熔铸成为民族的意识,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我相信,任何大力是没法加以摧毁的。”
到了1955年,马来亚即将获得独立的前夕,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来亚各族政党,主要是以东姑为首的联盟巫统政党和以拿督翁为首的国民党,正进行激烈的竞选运动。为了争取华人的支持,华文教育问题成为这两派激烈竞选斗争的焦点。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这一天被定为马来西亚国庆日(又称独立日)。上图为马来西亚独立66周年庆典活动。来源/新华网
1955年1月12日,以林连玉为首的马华教总代表四人应邀,与以东姑为首的巫统四位代表以及以陈祯禄主席为首的马华公会代表,在马六甲荷兰街陈祯禄府邸举行了著名的“马六甲会谈”。会谈中,林连玉再次坚定了立场,那就是“中文必须被列为官方语言之一”,然而,当时的东姑却回应说,“从此时到大选为止,暂时不谈华文列为官方语文问题。”声称主要是怕政敌借机造谣——“巫统已把马来亚出卖给马华公会了,如果联盟选举胜利,我们马来人将来就要学习华文,放弃巫文了。”又再三强调,只是暂时不提而已,如果竞选成功,还是会取消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拟订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
答应这个条件,林连玉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陈祯禄认为拿督翁是极端分子,若他上台对华人的处境非常不利;其二在于,可以获得三大利益:第一是废弃“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第二是奠定董总,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第三是促使陈祯禄(时任马华公会会长) 以后为华教力争。既然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那么在时间和对外说辞上小小的变通一下也无关大局。并且,东姑上位后,确实践行了诺言,1952年教育法令被取消,并组成了以敦·拉萨教育部长为首的十五人教育委员会,重订教育政策。
不久,“拉萨教育报告书”出台,该报告书教育政策第十二条“最后目标”却规定“马来文将为所有学校主要的教学媒介”。
林连玉急忙与教育部长拉萨交涉,“我们万万不能接受最后目标第十二条,因为,我们若是承认这一点,即是等于承认有一天华文教育应被消灭。”最终,拉萨妥协了,第十二条在1957年教育法令中被删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获得了一次阶段性的胜利。
还不等华文教育者们利用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更进一步,马来亚的华文教育就再次遭受了毁灭性打击。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发表,其中规定,中学的所有公共考试只能以国语或英文为媒介语,否则取消津贴,并且教育部长有权在他认为适当的时间,把国民型小学(即华小、印小)改为马来小学,赤裸裸的暴露出当权者的意图,就是将华文中小学连根拔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切断华文教育的根。
马来西亚小学生参加汉字书法活动。来源/新华网
处在马来亚华文教育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林连玉先生起来大声疾呼:
“眼前是我们中学最后抉择的时期,要维护民族文化吗,就得面临经济的压迫,要获得经济援助吗,就得放弃本族的文化,到底要怎么办呢?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们认为,传统相承已经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但要加以保存,还要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维护下来,这就是说,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
在林连玉的号召下,全马华人出钱出力,开始独立自主办起自己的中学,并慢慢恢复其规模,总算没有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然而,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次变成了针对林连玉个人的“阳谋”。1961年8月12日,林连玉先生接到内政部通知,吊销其公民权,约十天之后,其教师准证也接着被取消,可谓是“杀人又诛心”。
林先生又是因为犯了什么罪而被剥夺公民权的呢?
通知上写道:
(1)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教育政策,有计划激起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
(2)含有极端种族性质的动机,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和仇视,以致可能造成骚乱。
可以看出其中充斥着对林连玉先生的污蔑与诽谤,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剥夺林连玉的公民权,本质上是一种公然的政治迫害。
过后,马来亚政府代表对林先生表示,只要你不出声,公民权是不会有问题的。
林先生的回答是直接了当,干脆利落的:“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
接着,又有官员意图威逼利诱:“你要什么尽管开口。”
林先生声色俱厉地回答说:“我个人没有需求,我所要的是为民族的利。”
诚如他自己所说:
“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是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者棘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
他已经做到了,他就是马来西亚的华教族魂!
1985年林先生与世长辞,被马来西亚华人誉为“族魂”。此后,十五个华人社团联合成立林连玉基金,推动林先生“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理念。来源/华侨历史博物馆
1985年12月18日清晨,林连玉溘然长逝。
然而,“族魂”永垂不朽,每一位马来西亚华人都会深深铭记这位民族英雄的不朽功勋,并因为他的奋斗而受益。同时,还会有一代又一代的“林连玉”继承他的精神,继续走他开辟的道路,继续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吡叻华校董事会联合会秘书处编. 林连玉. 吡叻华校董事会联合会, 1986.03.
蔡仁龙.马来西亚著名华文教育工作者林连玉[J].南洋问题,1987(03):49-61.
苏艳玲.“华教族魂”林连玉[J].名人传记,2022,(第11期).
林阿绵.族魂——林连玉的华教事业[J].传记文学,2015,(第11期).
陈进国.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J].原道,2017,(第1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